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小学体育是指在小学一、二年级所开展的基础体育教育,低年级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8岁左右,其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尚未完成。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运动负荷均应考虑其身心特点,对他们实施的体育教育应以养护与锻炼并重、锻炼与娱乐并重。本文将以低年级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所使用的体育器材为切入点,探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一、低年级小学生眼中的体育教具与玩具
6~8岁的儿童,他们在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方面都渐进地发生着有规律的明显变化。天真烂漫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玩耍是儿童的自然天性,该阶段的一切活动,包括受教育的习得过程,都应逐渐引导使其从自发到自觉的理性认知。6~8岁的儿童眼中的体育教具,如球类中的蓝球、排球、足球;体操类中的单双杠、跳箱、肋木等均与家中的沙包、毽子、跳绳、游龙板、轮滑鞋、小轮车无质的区别,甚至儿童对于体操垫上的前滚翻练习与家中床上的翻跟头是相同或相似的心里感觉。
二、小学生是新兴体育器材的追随者
在我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昨日作为成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经过改进成为儿童喜爱的小轮车;往日技术难于掌握的滑板,经过巧妙的设计改进成为速度较慢、易于平衡、转弯灵活,适于儿童使用的游龙板;轮滑鞋从双排轮到单排轮的改变,拓展了其使用功能。这些新兴运动器材的问世,深深吸引着儿童的好奇心。6~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室内的拼装玩具,来到户外开始尝试身体能力的挑战,在逐步驾驭这些科技含量较高、外观精美的新兴体育器材的同时,陶醉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喜悦中。
三、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与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矛盾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沿用着传统的竞技体育器材、场地,成人化现象严重。以普及较广的篮球为例,我国中、小学有97%的学校篮球器具是不适宜的,其中53%的学校使用成人球,99%的学校使用成人蓝架和球场。据江苏“小学篮球适宜形式研究组”的研究,成人球对于成人和对于小学五年级儿童的负荷对比约差3倍。如按比例转与成人身上,相当于成人用3公斤重、3尺半周长的篮球,在78米长的球场上,投4米高的篮圈。这样的负荷成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施加于低年级小学生身上。标准的体育竞技化场地、器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成不变的经典,不论是熟练者、初学者、高年级、低年级一律平等。类似这样不符合低年级特点的器材、场地难于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相反,有时甚至由于重量过大会拉伤肌肉,运动强度过大会损伤内脏,对学生的机体造成显性和隐性的伤害。从掌握“三基”的角度来看,场地和器材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各种球类游戏,四年级就有正式的基本技术教材,如篮球的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如果使用不适宜的篮球器具,不仅难以掌握诸如传球的腕指发力、正确的投篮姿势,而且过大的场地传接球,也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年龄小和最初学习时掌握的技术越是难以改变。小学是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形成的极重要时期,它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体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稳定的兴趣和长效的动机。这不仅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终身体育也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兴趣和动机都是由机体的内驱力和作为外在条件的行为目标的诱因构成的。低年级小学生有活动的内部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包括体育器材设施在内的外部诱因上。如果场地器材不适宜,如蓝球过重、篮圈过高,传球和投篮成功率就会很低。这样就会造成“惩罚”反馈过渡,使原来的正诱因(机体接近目标,表现为爱活动)向负诱因(机体远离目标,表现为不爱活动)转化。这样的状况如不改善,那么强化的结果必然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动机减弱,从而压抑了低年级儿童对运动的欲求,限制了他们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对“标准”的盲目追求,对竞技项目的依赖,使孩子们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厌倦了它。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走、跑、跳、投、攀登、平衡、悬垂、支撑、负重、搬运等都属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内容,在机体的发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更应是必修的内容。如平衡是人们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参加保持平衡的人体组织包括诸多神经对肌肉的协调控制器,如视力、小脑、前庭分析器等。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发展这些平衡器官的功能,养成不同条件下保持平衡的能力,促进身体平衡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灵敏性、自控力和沉着机智、勇敢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在对全国400所学校进行有关体育器材设施的调查发现,400所中小学中,没有一所学校有教学、锻炼学生平衡能力的器材;另外,多数学校没有攀爬、搬运等器材,即使有攀爬器材的学校也没有开展攀爬教学,如肋木只用于柔韧性练习,而攀爬是其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进。1987年江苏体科所经过10年的探索,研制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少儿篮球标准,并已通过国家级鉴定。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否只有这些传统的竞技化体育项目才是必须的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生活社区内我们不难看到,平整开阔的硬化地面场所和近年来为落实全民计划健身纲要所建设的健身路径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乐园。如小轮车、游龙板、单排轮滑鞋、飞来飞去器、爬梯、爬绳(爬杆)这些新型的体育器材和健身路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易于激起其练习的兴趣。尤其是平地花式轮滑,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平整的水泥地面便可开展。儿童在过桩练习中,平衡、灵巧等身体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每一个技术练习的成功与失败,积累了经验与教训,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儿童的好奇心、器材对儿童的适宜陛,使这些新兴体育器材得到了普及与开展。
四、运动愉快感是坚持活动的动力来源
人类之所以主动参与身体活动,其内因在于乐在其中。归纳能够坚持持久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的目的。海兹曼等人的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个体最初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良好的感觉和健康状况,后来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依次是:活动的组织状况(31%)、娱乐性(29%)、个体间的友谊(26%)。也就是说,刚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把增进健康作为主要目的,而活动组织状况和活动乐趣性等则是影响人们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缺乏对活动的乐趣或者在活动中无法获得快乐是个体不能坚持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二是个人的能力。当儿童的能力适应任务的挑战时,便会产生愉快感,并全神贯注于该任务;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性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如果任务挑战性过大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甚至产生挫败感。三是同伴的交往。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个体之所以被群体所吸引,主要原因有群体认同、参与活动的机会、竞赛的刺激等因素。
五、制约新兴体育器材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瓶颈
执教于小学的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翻开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其技术类主干课程主要有四类,其分别是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也就是说小学体育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传统的竞技项目类内容。对于新兴的体育运动类项目少数高校偶有开设选项课。于是四大类传统竞技项目技能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构成,加之小学体育大纲对传统竞技项目的硬性要求,致使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难于摆脱成人化、竞技体育的束缚。另外,新兴的体育项目或器材,发展历史短,项目规则有待完善,理论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在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转化中有大量的创新工作需要完成,因而使之成为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又一瓶颈。
参考文献
[1]路春雷.关于学校体器材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0(2).
[2]姚 蕾.体育教学论学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祝蓓里.季 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低年级小学生眼中的体育教具与玩具
6~8岁的儿童,他们在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方面都渐进地发生着有规律的明显变化。天真烂漫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玩耍是儿童的自然天性,该阶段的一切活动,包括受教育的习得过程,都应逐渐引导使其从自发到自觉的理性认知。6~8岁的儿童眼中的体育教具,如球类中的蓝球、排球、足球;体操类中的单双杠、跳箱、肋木等均与家中的沙包、毽子、跳绳、游龙板、轮滑鞋、小轮车无质的区别,甚至儿童对于体操垫上的前滚翻练习与家中床上的翻跟头是相同或相似的心里感觉。
二、小学生是新兴体育器材的追随者
在我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昨日作为成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经过改进成为儿童喜爱的小轮车;往日技术难于掌握的滑板,经过巧妙的设计改进成为速度较慢、易于平衡、转弯灵活,适于儿童使用的游龙板;轮滑鞋从双排轮到单排轮的改变,拓展了其使用功能。这些新兴运动器材的问世,深深吸引着儿童的好奇心。6~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室内的拼装玩具,来到户外开始尝试身体能力的挑战,在逐步驾驭这些科技含量较高、外观精美的新兴体育器材的同时,陶醉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喜悦中。
三、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与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矛盾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沿用着传统的竞技体育器材、场地,成人化现象严重。以普及较广的篮球为例,我国中、小学有97%的学校篮球器具是不适宜的,其中53%的学校使用成人球,99%的学校使用成人蓝架和球场。据江苏“小学篮球适宜形式研究组”的研究,成人球对于成人和对于小学五年级儿童的负荷对比约差3倍。如按比例转与成人身上,相当于成人用3公斤重、3尺半周长的篮球,在78米长的球场上,投4米高的篮圈。这样的负荷成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施加于低年级小学生身上。标准的体育竞技化场地、器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成不变的经典,不论是熟练者、初学者、高年级、低年级一律平等。类似这样不符合低年级特点的器材、场地难于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相反,有时甚至由于重量过大会拉伤肌肉,运动强度过大会损伤内脏,对学生的机体造成显性和隐性的伤害。从掌握“三基”的角度来看,场地和器材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各种球类游戏,四年级就有正式的基本技术教材,如篮球的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如果使用不适宜的篮球器具,不仅难以掌握诸如传球的腕指发力、正确的投篮姿势,而且过大的场地传接球,也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年龄小和最初学习时掌握的技术越是难以改变。小学是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形成的极重要时期,它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体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稳定的兴趣和长效的动机。这不仅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终身体育也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兴趣和动机都是由机体的内驱力和作为外在条件的行为目标的诱因构成的。低年级小学生有活动的内部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包括体育器材设施在内的外部诱因上。如果场地器材不适宜,如蓝球过重、篮圈过高,传球和投篮成功率就会很低。这样就会造成“惩罚”反馈过渡,使原来的正诱因(机体接近目标,表现为爱活动)向负诱因(机体远离目标,表现为不爱活动)转化。这样的状况如不改善,那么强化的结果必然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动机减弱,从而压抑了低年级儿童对运动的欲求,限制了他们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对“标准”的盲目追求,对竞技项目的依赖,使孩子们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厌倦了它。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走、跑、跳、投、攀登、平衡、悬垂、支撑、负重、搬运等都属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内容,在机体的发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更应是必修的内容。如平衡是人们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参加保持平衡的人体组织包括诸多神经对肌肉的协调控制器,如视力、小脑、前庭分析器等。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发展这些平衡器官的功能,养成不同条件下保持平衡的能力,促进身体平衡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灵敏性、自控力和沉着机智、勇敢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在对全国400所学校进行有关体育器材设施的调查发现,400所中小学中,没有一所学校有教学、锻炼学生平衡能力的器材;另外,多数学校没有攀爬、搬运等器材,即使有攀爬器材的学校也没有开展攀爬教学,如肋木只用于柔韧性练习,而攀爬是其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进。1987年江苏体科所经过10年的探索,研制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少儿篮球标准,并已通过国家级鉴定。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否只有这些传统的竞技化体育项目才是必须的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生活社区内我们不难看到,平整开阔的硬化地面场所和近年来为落实全民计划健身纲要所建设的健身路径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乐园。如小轮车、游龙板、单排轮滑鞋、飞来飞去器、爬梯、爬绳(爬杆)这些新型的体育器材和健身路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易于激起其练习的兴趣。尤其是平地花式轮滑,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平整的水泥地面便可开展。儿童在过桩练习中,平衡、灵巧等身体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每一个技术练习的成功与失败,积累了经验与教训,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儿童的好奇心、器材对儿童的适宜陛,使这些新兴体育器材得到了普及与开展。
四、运动愉快感是坚持活动的动力来源
人类之所以主动参与身体活动,其内因在于乐在其中。归纳能够坚持持久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的目的。海兹曼等人的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个体最初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良好的感觉和健康状况,后来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依次是:活动的组织状况(31%)、娱乐性(29%)、个体间的友谊(26%)。也就是说,刚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把增进健康作为主要目的,而活动组织状况和活动乐趣性等则是影响人们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缺乏对活动的乐趣或者在活动中无法获得快乐是个体不能坚持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二是个人的能力。当儿童的能力适应任务的挑战时,便会产生愉快感,并全神贯注于该任务;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性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如果任务挑战性过大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甚至产生挫败感。三是同伴的交往。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个体之所以被群体所吸引,主要原因有群体认同、参与活动的机会、竞赛的刺激等因素。
五、制约新兴体育器材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瓶颈
执教于小学的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翻开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其技术类主干课程主要有四类,其分别是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也就是说小学体育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传统的竞技项目类内容。对于新兴的体育运动类项目少数高校偶有开设选项课。于是四大类传统竞技项目技能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构成,加之小学体育大纲对传统竞技项目的硬性要求,致使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难于摆脱成人化、竞技体育的束缚。另外,新兴的体育项目或器材,发展历史短,项目规则有待完善,理论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在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转化中有大量的创新工作需要完成,因而使之成为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又一瓶颈。
参考文献
[1]路春雷.关于学校体器材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0(2).
[2]姚 蕾.体育教学论学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祝蓓里.季 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