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势在必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社会的关注,教育的改革,更要靠学生的创新学习。笔者在此基础上探讨创新思维的问题,讨论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喜欢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因此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2)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3)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训练逆向思维。
  总之,数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实际应用的过程。实际应用既作为整个过程的归宿,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因为它又创设了新的情境,提出了新问题,这样周而复始,推动着数学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包含着数学创新的成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进一步的提高。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现代美文的典范,为后人的散文创作树立了标杆。其典范之处表现在主题的多样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结构的严谨性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背影 美文 典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层次的《中国现代文学》第4章的选题是《朱自清与<背影>》。这里所讲的《背影》,不是单篇的纪实性散文《背影》,而是以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为书名的散文集,这本集子共收
《欧阳海之歌》是作家金敬迈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根据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文艺理论指导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欧阳海出身、参军、学习、进步、成长到最后奉献生命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共产主义英雄形象,谱写了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伟大英雄赞歌。小说对欧阳海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示了英雄成长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出身和部队生活培养)和主观条件(追随革命先烈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为新中国的发展提
期刊
框架梁底部纵筋一般是各跨单独配置,分别采用直锚或弯锚的方式各自锚固于两端支座内。框架梁纵筋根数较多且分别从两侧锚入中间支座时,造成支座钢筋过分拥挤、无法使混凝土对
期刊
清晨浸润在初冬的薄凉中。缓缓推开阳台的大门,我们所处的半壁青山依然隐没在沉沉夜幕里,只闻淙淙的水声在大别山宽阔的胸膛里欢快地流淌。远山在微茫的天空下,似淡淡的水墨,写意地横亘着。近处密匝的树林借着天的微光参差地为一片隐约的黑幕镶嵌着花边。几笔或浓或淡的飞墨,勾勒出山的苍硬。崭新的白的楼宇陷在鸡窝窝般的坳处。我们是另一群鸟儿,心里长翅。从城里乘车飞来,暂时栖居在繁华的窝巢里,等待着阳光刺破最后的黎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能力是指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鉴赏书面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及至产生新发现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简要介绍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是指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鉴赏书面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及至产生新发现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苏轼学博才高,尤其是对诗歌藝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纵意所如,才情横溢,表现力惊人,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在这首诗中,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应考虑儿童的特殊性,使用易于儿童接受的文体形式。译文只有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从而达到启迪的目的。本文尝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Pinocchio的汉译本进行研究,探讨其汉译本在词汇、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望本文能拓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空间,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接受理论 儿童文学翻译 文体特征 接受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