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因此,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数”“高成绩”,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此,本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回归当下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1-164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如何教”是个现实问题。
一、现阶段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首先,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大。首先,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专职传统文化的教师几乎没有,兼职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教育途径狭窄,导致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其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有些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并没有开足、开齐所有课程,仍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主,并且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以这三门学科的教学成绩为主。对于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等传统文化科目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与德育教育融合度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教育材料。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课程。德育教育的教师希望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学习。但是从目前的融合情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之间的融合度低,分界线明显。通过对德育教育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出现融合度低,分界线明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教师学历层次低,文化底蕴不足,导致教师储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量少,从而影响了两者的融合。另一方面在于德育教育的教师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的突破口,导致分界线十分的明显。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快餐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饮食文化。另外,外国动漫、游戏也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渐渐忽视了我国一些传统游戏项目。
二、当下教育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儒家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班的荣誉都集中在传授知识上,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和生活价值的形成。因此,我们力求在教学中引入以儒家思想为导向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促进“仁、义、礼、智、信”,力求“修、齐、治、平”,使学生了解和接受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行为在可能的转变中正常化,从而调整心理、情绪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各学科教师积极挖掘本学科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校本课程,举办报告会,举办主题系列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开展汉字书法大赛,让学生通过书写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并组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观看戏剧表演、参观民俗美术画展,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以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请传统民俗艺人走进学校教学生剪纸、布艺等,让你的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的优良风俗文化,同时学习民间领域的传统技术。在日常学习中,要更加积极地将中国传统的善意文化纳入一切教育活动。根据传统的文化节,教师可以举办讲习班或文化活动,涵盖不同的文化,例如b .元清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的元朝礼品和教师,加深对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的认识。
(3)发挥父母在傳统文化教育中的模范作用
学生们看着父母的背景,家庭为他们最初的认知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因此,父母必须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在可能的萧条中创造正确的生活前景、信仰和价值观。学生们已经有了一些认知能力,主要是因为父母上学前的影响。父母不仅是校外教师,而且扩大了学校教育。通过良好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促进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积极合作和补充。第一,父母必须注重改善文化卫生,从而导致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出现潜在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掌握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而没有的质量和知识。例如,父母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适当引用经典,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学习和维护一种优秀的隐形传统文化。第二,家长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能感染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例如,在家里,更多的家长可以向学生朗读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积极地在这些书籍中讲述故事和观点,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最后,家长应与教师有效沟通,了解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基本要求,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教师知识储备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内涵丰富。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够导致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量也就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部分被引用到教材中,但是内容有限,并且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其解读不清。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量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丰厚,而且还能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宽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给学生树立行为榜样,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代金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9(50):55.
[2]侯俊晖.如何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19(22):63-64.
[3]封春艳.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教师责任担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19-120.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1-164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如何教”是个现实问题。
一、现阶段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首先,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大。首先,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专职传统文化的教师几乎没有,兼职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教育途径狭窄,导致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其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有些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并没有开足、开齐所有课程,仍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主,并且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以这三门学科的教学成绩为主。对于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等传统文化科目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与德育教育融合度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教育材料。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课程。德育教育的教师希望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学习。但是从目前的融合情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之间的融合度低,分界线明显。通过对德育教育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出现融合度低,分界线明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教师学历层次低,文化底蕴不足,导致教师储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量少,从而影响了两者的融合。另一方面在于德育教育的教师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的突破口,导致分界线十分的明显。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快餐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饮食文化。另外,外国动漫、游戏也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渐渐忽视了我国一些传统游戏项目。
二、当下教育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儒家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班的荣誉都集中在传授知识上,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和生活价值的形成。因此,我们力求在教学中引入以儒家思想为导向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促进“仁、义、礼、智、信”,力求“修、齐、治、平”,使学生了解和接受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行为在可能的转变中正常化,从而调整心理、情绪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各学科教师积极挖掘本学科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校本课程,举办报告会,举办主题系列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开展汉字书法大赛,让学生通过书写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并组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观看戏剧表演、参观民俗美术画展,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以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请传统民俗艺人走进学校教学生剪纸、布艺等,让你的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的优良风俗文化,同时学习民间领域的传统技术。在日常学习中,要更加积极地将中国传统的善意文化纳入一切教育活动。根据传统的文化节,教师可以举办讲习班或文化活动,涵盖不同的文化,例如b .元清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元朝的元朝礼品和教师,加深对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的认识。
(3)发挥父母在傳统文化教育中的模范作用
学生们看着父母的背景,家庭为他们最初的认知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因此,父母必须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在可能的萧条中创造正确的生活前景、信仰和价值观。学生们已经有了一些认知能力,主要是因为父母上学前的影响。父母不仅是校外教师,而且扩大了学校教育。通过良好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促进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积极合作和补充。第一,父母必须注重改善文化卫生,从而导致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出现潜在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掌握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而没有的质量和知识。例如,父母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适当引用经典,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学习和维护一种优秀的隐形传统文化。第二,家长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能感染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例如,在家里,更多的家长可以向学生朗读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积极地在这些书籍中讲述故事和观点,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最后,家长应与教师有效沟通,了解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基本要求,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教师知识储备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内涵丰富。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够导致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量也就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部分被引用到教材中,但是内容有限,并且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其解读不清。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量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丰厚,而且还能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宽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给学生树立行为榜样,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代金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9(50):55.
[2]侯俊晖.如何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19(22):63-64.
[3]封春艳.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教师责任担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