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古幽情注入前卫色彩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不知道有多久了,忽然茶几上的瓷杯披上了一层世间的尘沙,当自己某一天准备沏茶的时候,忽然心生犹怜。在时间的深邃中,那杯水,那抹茶,那盏新绿,依旧在那里安静地等待着有缘人将它们释怀,净化世间种种的尘埃。
  友竹居:“照亮星球”的人文风情
  尽管已进入深秋,中坜市区依然艳阳高照,左转进入中大路后,中央大学巍峨的校门眼看就在前方,右边列队相迎的木棉树之间,忽地出现一座仿唐式的山门,粉墙灰瓦伴随着隐约传来的飞瀑琴韵,让我忍不住跳下车猛按相机拍照,这才看清门楣木匾上的几个大字“友竹居茶馆”。走进门,墙上醒目的海报也清楚告知来客,这里曾作为民视偶像剧《你照亮我星球》的拍摄现场,氛围让不少人喜爱。
  步上曲折的回廊,跨越淙淙流水,就在落叶与细碎的阳光荡漾之间,忽听得一阵“噗噗”水声激动,原来池里有十数尾肥大且色彩艳丽的锦鲤,几乎就朝着我的脚下“冲”来。女主人李芷绫说,桥名“莲华”,连接名为“知机”的四个茶座,而鱼们从茶馆营运之初就饲养至今,年龄多已超过30岁,不仅活泼、不怕生,还会听话认人,果然每当我“喀嚓”按下快门,鱼儿就会争相游过来讨吃,简直萌到不行。
  其实友竹居每一道桥、每一栋楼台、每一处包厢,都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如客堂穿门而出、设有美人靠的“师竹桥”,以及“读乐轩”、“二泉”等厢房,命名全都来自实际景观或意境,而非凭空想象:例如以透明玻璃为地板、坐着品茶就可以观鱼的“知机”:或“又见飞瀑”旁的“包厢映月”,女主人解释说,每逢农历十五、十六,当又大又圆的月亮攀上松树稍,都会辉映月光洒入包厢内;而步出“揽月”到位居南方的“南楼”,夜晚还能邀月入菜,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难能可贵的是,占地将近300坪、作为闽南混和式大型江南园林的人文茶馆,除了涓涓流水上缤纷的落叶外,几乎一尘不染,包括木造的回廊、水榭、亭阁等,即便关着的玻璃窗,由于擦得太明净,也让我一度误以为是开放式的窗格。
  李芷绫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为茶叶质量把关,选用的茶品也以在地最夯的拉拉山茶为主。至于流水,则来自最早开挖地基时所预先凿的一口井,由于不断涌出的井水,使得水池终年保持流动,充满生气而非一滩死水,鱼儿才能养得肥美艳丽。此外,偌大的园区与木造建筑,更需长年延聘园艺与木工、油漆工等做定期维护与保养,所费不赀。
  李芷绫回忆说,尽管中央大学周边一向人文荟萃,但1992年决定兴建茶馆时,中大路还只能称得上是条“乡间小路”,她与原始股东就从一片荒芜烂泥地,自行设计、凿井引水、植树造景,再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打造,营造江南园林的格局与氛围,只为了将品茶文化与喝茶风气带进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友竹居不仅没有被大环境打败,而且持续在稳定中成长、愈战愈勇,每天都有来自全台各地、日本、东南亚,或大陆自由行的朋友慕名而来。而每位来过的客人都会变成好朋友,也让中坜喝茶的风气名列桃园之首,让她颇为自得。
  旅日名歌星兼版画家翁倩玉,多年前也曾驻足友竹居,并在惊艳之余,留下一幅约莫20号大小的木刻版画,并入选当年(2000年)日本举办的第32届日展。
  版画的其中一幅就挂在回廊处,细看黑白为主的画面,以绿树和橙、黄、红等色套版的锦鲤凸显黑色的结构,刀痕笔触清晰有力,且层次丰富地与实景相互争辉,让来此品茶的客人更能静下心来,融入垂柳与水榭共谱的情境,因此当年她小憩的包厢也特别受到熟客的喜爱。
  东坡老店:闹中取静的商办茶香
  带着饭后入口的拉拉山茶香余韵离开,驱车进入市区,复兴路车水马龙的大道上,一栋面宽甚广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透过车窗望过去,一、二、三楼几乎灯火通明,而且每一扇窗都框上古色古香的窗格,同步洒下温柔的橙红色灯光,仿佛正卖力地拂去我长途开车的疲惫,也相当程度地辉映着中坜闹区璀璨的夜晚。
  原来这就是曾在网络上惊鸿一瞥、著名的“东坡老店”,闹区商办大楼中罕见的大型复合式茶馆,从1993年创立至今,也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了。入得店内,以红砖砌成,一整排早年炉灶造型的柜台赫然在列,卖的却是台湾红遍全球的“国饮”珍珠奶茶,以及各种饮品,对照天花板垂挂的数枚大型白色纸灯看似不协调,却有着现代与古典冲突的美感。
  看我背着专业相机与大光圈镜头,资深店长罗锦骏笑盈盈地过来招呼,要我务必到楼上一探究竟,嘴角却透出神秘且自得的微笑,果然跟他登上木制楼梯上去,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玄关外五十年代以前农家常见的老灶活生生地横陈眼前,月洞门在粉墙黛瓦簇拥下乍然呈现,挑高的天花板披着红帐,几枚昏黄的纸灯笼恰如其份地忙着补光,仿佛早期琼瑶电影中的场景,温暖、典雅,却又多了份恋人该有的浪漫。
  隔成一间间包厢的茶座并不稀奇,特别的是以涓涓小溪连结的通道,无论来客或端着茶品餐食的服务人员,都必须踩在水面上的石块一蹬一蹬前进,低头更可见鱼儿悠游,让人勾起小时候踩过石头横渡河床的记忆,饶负趣味。包厢多不设门,而以薄纱轻掩,充满浓浓的复古情怀,让我惊喜异常。
  店长说,东坡老店包括一、二楼整层外加三楼的大部分,总共约一百多坪,是透过思考与双手的粹炼,所构筑出不同风格的茶馆,二十年前就有如此前卫的设计,委实令人赞叹。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茶和书法历来有着深厚的因缘。茶源自山川,书法师法自然。从种植、采摘、制作、品饮,茶汲取了山川丰厚的内蕴,跃动着纯净的气息;同样,笔墨纸砚亦来自纯天然材质,经过水墨交融的书写,呈现出古典的清雅之意。品茶悟道,书写养心,合力勾勒出东方文化版图的轮廓。  作为国内重点茶产地,福建不仅汇集众多顶级名茶,亦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底蕴。作为“闽茶骄傲”的书写者,福建青年书法家黄映恺对茶与书法在精神
期刊
以茶为名,却并非茶饮,“肉骨茶”大抵会让很多人误会。作为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肉骨茶,其实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茶有千万种,由华侨首创的这盏茶,引出的是20世纪初的一些往事。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开拓者们用了各种药材和猪骨煲汤,以期达到祛病和养身的目的。只是,这汤虽好,长久饮食,未免
期刊
零零后的小鲜肉组团成社抢占着大众的娱乐视野:九零后的总裁高声宣扬着“明年发一个亿的利润让员工开心”;八零后正在而立之年褪去着青涩;七零后在经历浮华后参悟着其中的深刻,以期不惑。  青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划分的,年龄不超过45岁,最具活力的庞大群体,当下在诸多的领域,正以主力军身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茶行业也不例外。2014年11月刚刚成立的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青年分会,正是茶届青年们彰显
期刊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
期刊
唐朝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著名茶学专家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时光荏苒,近些年福鼎白茶声名鹊起,价格一路飙升,白茶热也成为收藏茶品的重要一环。  走进福鼎,当地的百姓对白茶却依然表现的十分淡定。每逢春季白茶采摘制作的时节,总能在福鼎的村头巷尾或是农家的场院里看到一排排随意晾晒着的茶叶。人
期刊
南方的冬季总是伴随着春意盎然,福州城也不例外,驻足街头,任一角落满是姹紫嫣红。花,福州自然是不缺的,但不论四季变化,唯有一种花始终开在福州人的心尖,它便是洁白清香的茉莉,谐音“莫离”。  几乎与古城福州同在,早在2000多年前,茉莉花就漂洋过海落户福州。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把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是福州人又一智慧的创造。到了清朝,福州茉莉花茶晋升为皇家贡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1985年,由于福州
期刊
在1月2日的《茶道》迎春茶友会福州主会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让全场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就是来自陶都宜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郁伟杰。郁老师带来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新汉铎”,让茶友们一饱眼福本。郁老师应邀上台与广大茶友见面,并现场解答了茶友们关于紫砂的相关问题。  郁老师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深得其师真传,颇受紫砂圈内外的青睐。郁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这把“新汉铎”,把它作为
期刊
绿了红了  中国,南方,柳州,  有一个山头,  山腰迤逦静处,  藏一引茶事空间,  隐一位手工艺人,  ——他是曹庆励,  他像传统手艺人那样过日子……  莫逆之交  一年前,路过一个茶书院,识得一位曹庆励。  彼时,茶书院里颇有些大动静,敲钉的敲钉,凿墙的凿墙,叮叮当当。  门前,一株鸡爪槭。还有一株清明柳。正说着:“门前种柳,越种越有,……”有人闻声从门里出来,正好打了个照面。  这便是曹
期刊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
期刊
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的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