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月花令是由梅花、兰花、桃花、蔷薇、石榴花、荷花、凤仙、桂花、菊花、芙蓉花、水仙花、腊梅为十二个月的当令花。我国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南北方气候差异大,根据各个地方人民的喜好不同,十二个月的代表花,也因此有很多不一致的花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月花令
十二月花令的应用形式比较广泛,在古代文学、音乐、瓷器等领域都有涉及。
(一)在文学领域
十二月花令通过十二月花神的故事及习俗而广泛为人所知。“十二月花神”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而成的。中国民间有一个"花朝"之庆。花朝,亦称花王节,于唐朝开始盛行,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民间会在这一天依照礼俗祭花神,向花神祝寿,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招财进宝。
在清乾隆时期梨园抄本之《堆花神名字穿著串头》( 傅惜华藏) ,是目前可见 “十二花神”扮相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其扮相服色,详载如下: 大花神,正生色扮。戴花神帽。三髯。穿四時花顾绣出摆衣。手执金瓶,插牡丹花。闰月花神,为蓂荚门主瑞草灵芝,丑色扮。戴小紫金冠。拍粉,手镯脚镯,项圈多须头。穿顾绣采莲衣,大红绣裤,棕鞋。左手拿灵芝千年运,右手拿棕扫帚。正月花神,为瘦岭仙官梅占魁,小生色扮。戴文昌帽。穿张生衣。执瓶,插春梅花。二月花女,为嵩岳夫人雪杏花艳,小旦色扮。插凤翠过翘。穿舞衣。手执玉兰花。三月花神,为武陵学士白碧桃,小生色扮。戴巾着褶子,内披风。手执桃花。四月花女,为婪尾仙姑爱蔷薇,贴旦色扮。秃头梳螺狮头。穿西湖景白绫裙,大红裤,顾绣采莲衣。左手提花篮,内莺粟花,右手执杏花并花钩 ( 钩如符节式) 。五月花神,为红衣使者,喷火榴红,净色扮。戴朱砂判帽。酱色面,红飞鬓。着大红圆领,掛肚扎甲裙。肩背葫芦。内插菖蒲、蜀葵花。手执石榴花。六月花女,为华墩仙缘并头莲,小旦色扮。梳头项圈,纱罩,手镯。穿元 色顾绣纱采莲衣,月华裙,手执荷花, 持鹅毛扇。七月花神,为五萼大夫海棠仙,小生色扮。戴晋巾,扎带,穿花褶子,系宫绦。手执海棠花。八月花女,为金英女史桂子兰生,旦色扮。扮如嫦娥式。手执桂花。九月花神,为晚香居士黄菊老人,付色扮。白头陀,戴大荷叶巾。粉红面,白飞鬓。穿斗褶子,系宫绦,拄杖。手执菊花。十月花女,为锦城仙子芙蓉貌。正旦色扮。兜头,翠过翘,穿银红绫袄, 外罩藏袖锦披风,宫绦上系白葫芦。手执芙蓉花。十一月花女,为雪红令寒雅郎,外色扮。戴东坡巾。白三髯。穿沉香缎褶子,外罩披风。手执水仙花。十二月花女,为九英仙姥裴腊女,老旦色扮。白发,帕子兜头。着沉香缎老旦衣,外罩冰梅披风,帕子打腰,左手抱花神,右手执腊梅花。如此详细的描述了当时扮演者的形象,让我们后人能清楚的再现当时场景。
(二)在音乐领域
十二月花令主要以民歌为载体,民歌方面的载体主要强调的是朴素性,民众娱乐性,易传播且传播途径广,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传统性。民歌的风格各异,主要由不同地区的人民编曲,这些民歌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 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省内所编写的《十二月花》民歌是受作为山西腹地,受外省影响较少,自然特征鲜明,以秧歌类型突出的晋中区所影响。《十二月花》其歌词的陈述,采用了时叙体中的月令形式,整首民歌歌词如下:
正月里甘草花出土发芽(哟嗬) ,
二月里(呀),开的是迎(呀么迎)春花(呀) ,
三月里桃杏花一齐开放(哟嗬,哎) ,
四月里生成了(那)羡黎花(呀嗬晦) 。
五月里麦子黄磨成白面(哟嗬) ,
六月里(呀) ,白莲花藕断丝(呀么)
连(呀) ,七月里珍珠花点点落地(哟嗬,哎) ,
八月里鸡冠花绕红满院(呀嗬晦) 。
九月里白菊花不怕寒霜打(哟嗬) ,
十月里(呀),松柏树常青冬夏(呀) ,
十一月雪花飘来飘去(哟嗬,哎) ,
十二月开的是那雪里梅花(呀嗬晦)。
(吃晦晦晦哟晦晦晦晦吼奴吼唯呀嗬哎哟哟)雪里梅花(呀嗬晦)。
以上民歌都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及生活的热爱,用“十二月花”这种结构或是歌唱民间流传的各种人物故事,或是表现恋爱婚姻,或是反映劳动生活。虽然民歌每句字数有参差,富有弹性,曲调节拍流转不定,有较大的灵活性,但语言生动流畅,且无损于音节的和谐。也正是这种随意自然,且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的民歌特性,才使得人们更易于传唱,也使得“十二月花令”流传至今。
(三)在瓷器领域
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能够较好的展现“十二月花令”,每只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题诗一首,并在诗文下方有一个“赏”字。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精致与巧妙,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题诗的意蕴古雅,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以上所提及的领域里,都包含有关“十二月花令”文学诗词,所以十二月花令从古流传至今,最不能缺乏的是笔笔相传,口口相传,十二月花令的应用领域都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传统性,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及喜于创作,乐于传播的精神,在当下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做的是继续将十二月花令的传统继承下去,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古代人民的创作精神,创造出更多适合传播十二月花令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珍珠倒卷帘:一种独特的口头传统结构 李贵生
[2]天津博物馆馆藏清三代精品瓷器赏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发表由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月花令
十二月花令的应用形式比较广泛,在古代文学、音乐、瓷器等领域都有涉及。
(一)在文学领域
十二月花令通过十二月花神的故事及习俗而广泛为人所知。“十二月花神”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而成的。中国民间有一个"花朝"之庆。花朝,亦称花王节,于唐朝开始盛行,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民间会在这一天依照礼俗祭花神,向花神祝寿,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招财进宝。
在清乾隆时期梨园抄本之《堆花神名字穿著串头》( 傅惜华藏) ,是目前可见 “十二花神”扮相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其扮相服色,详载如下: 大花神,正生色扮。戴花神帽。三髯。穿四時花顾绣出摆衣。手执金瓶,插牡丹花。闰月花神,为蓂荚门主瑞草灵芝,丑色扮。戴小紫金冠。拍粉,手镯脚镯,项圈多须头。穿顾绣采莲衣,大红绣裤,棕鞋。左手拿灵芝千年运,右手拿棕扫帚。正月花神,为瘦岭仙官梅占魁,小生色扮。戴文昌帽。穿张生衣。执瓶,插春梅花。二月花女,为嵩岳夫人雪杏花艳,小旦色扮。插凤翠过翘。穿舞衣。手执玉兰花。三月花神,为武陵学士白碧桃,小生色扮。戴巾着褶子,内披风。手执桃花。四月花女,为婪尾仙姑爱蔷薇,贴旦色扮。秃头梳螺狮头。穿西湖景白绫裙,大红裤,顾绣采莲衣。左手提花篮,内莺粟花,右手执杏花并花钩 ( 钩如符节式) 。五月花神,为红衣使者,喷火榴红,净色扮。戴朱砂判帽。酱色面,红飞鬓。着大红圆领,掛肚扎甲裙。肩背葫芦。内插菖蒲、蜀葵花。手执石榴花。六月花女,为华墩仙缘并头莲,小旦色扮。梳头项圈,纱罩,手镯。穿元 色顾绣纱采莲衣,月华裙,手执荷花, 持鹅毛扇。七月花神,为五萼大夫海棠仙,小生色扮。戴晋巾,扎带,穿花褶子,系宫绦。手执海棠花。八月花女,为金英女史桂子兰生,旦色扮。扮如嫦娥式。手执桂花。九月花神,为晚香居士黄菊老人,付色扮。白头陀,戴大荷叶巾。粉红面,白飞鬓。穿斗褶子,系宫绦,拄杖。手执菊花。十月花女,为锦城仙子芙蓉貌。正旦色扮。兜头,翠过翘,穿银红绫袄, 外罩藏袖锦披风,宫绦上系白葫芦。手执芙蓉花。十一月花女,为雪红令寒雅郎,外色扮。戴东坡巾。白三髯。穿沉香缎褶子,外罩披风。手执水仙花。十二月花女,为九英仙姥裴腊女,老旦色扮。白发,帕子兜头。着沉香缎老旦衣,外罩冰梅披风,帕子打腰,左手抱花神,右手执腊梅花。如此详细的描述了当时扮演者的形象,让我们后人能清楚的再现当时场景。
(二)在音乐领域
十二月花令主要以民歌为载体,民歌方面的载体主要强调的是朴素性,民众娱乐性,易传播且传播途径广,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传统性。民歌的风格各异,主要由不同地区的人民编曲,这些民歌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 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省内所编写的《十二月花》民歌是受作为山西腹地,受外省影响较少,自然特征鲜明,以秧歌类型突出的晋中区所影响。《十二月花》其歌词的陈述,采用了时叙体中的月令形式,整首民歌歌词如下:
正月里甘草花出土发芽(哟嗬) ,
二月里(呀),开的是迎(呀么迎)春花(呀) ,
三月里桃杏花一齐开放(哟嗬,哎) ,
四月里生成了(那)羡黎花(呀嗬晦) 。
五月里麦子黄磨成白面(哟嗬) ,
六月里(呀) ,白莲花藕断丝(呀么)
连(呀) ,七月里珍珠花点点落地(哟嗬,哎) ,
八月里鸡冠花绕红满院(呀嗬晦) 。
九月里白菊花不怕寒霜打(哟嗬) ,
十月里(呀),松柏树常青冬夏(呀) ,
十一月雪花飘来飘去(哟嗬,哎) ,
十二月开的是那雪里梅花(呀嗬晦)。
(吃晦晦晦哟晦晦晦晦吼奴吼唯呀嗬哎哟哟)雪里梅花(呀嗬晦)。
以上民歌都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及生活的热爱,用“十二月花”这种结构或是歌唱民间流传的各种人物故事,或是表现恋爱婚姻,或是反映劳动生活。虽然民歌每句字数有参差,富有弹性,曲调节拍流转不定,有较大的灵活性,但语言生动流畅,且无损于音节的和谐。也正是这种随意自然,且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的民歌特性,才使得人们更易于传唱,也使得“十二月花令”流传至今。
(三)在瓷器领域
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能够较好的展现“十二月花令”,每只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题诗一首,并在诗文下方有一个“赏”字。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精致与巧妙,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题诗的意蕴古雅,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以上所提及的领域里,都包含有关“十二月花令”文学诗词,所以十二月花令从古流传至今,最不能缺乏的是笔笔相传,口口相传,十二月花令的应用领域都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传统性,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及喜于创作,乐于传播的精神,在当下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做的是继续将十二月花令的传统继承下去,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古代人民的创作精神,创造出更多适合传播十二月花令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珍珠倒卷帘:一种独特的口头传统结构 李贵生
[2]天津博物馆馆藏清三代精品瓷器赏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发表由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