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主要归因于学习的动力不足,通过固定座位,手机编码等各种方式,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模式,辅导员和教师相结合,共同营造勤学向上的班级风貌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课堂 行为习惯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既能有效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等优势资源,又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本,通过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国民素质。在高考指挥棒下,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一般都单独设置招生批次,录取分数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学生特点表现为学习兴趣不足,压力不足以及学习的信心不足。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又是教师与学生传授与学习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与学的质量,本文在调查仁爱学院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进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独立学院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生源特点分析。在各省考试院的招生批次设置中,民办和独立学院一般独立设置招生批次,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招生的批次靠后,学生的分数普遍不高,录取学生的分数统计发现学生各科目成绩有一定偏差,存在偏科现象,尤其数学、英语成绩落差明显。来源省市的研究中发现,省外生源比例相对较高,来源省市分数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第二,学习习惯分析。在对学生课堂教材拥有率的分析中发现,不同课程下学生教材拥有率均未达到100%,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媒介,也是传授和接收知识的载体,教材拥有率不足也反映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良学习习惯多样化,在对课堂的调查分析中发现,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电脑以及课外书、迟到、早退等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气氛,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学习目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一般都有人生理想,但转化为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动力不足,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仁爱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入学教育深入课堂,列入培养计划和教学日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将来的择业和升学存在目标的模糊和认识的误区。
二、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以及课堂管理要素分析
第一,学生课堂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不足,自我约束力有待提高。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查找相关材料结合仁爱学院课堂特点设置关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调查问题21项,设置四个不同的维度,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后分析数据发现:(1)课堂出勤率有待提升,能保证准时到达教室并按时上课的占70%,而能保证一直在教室的占71.34%,通过这几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出勤保证方面,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出勤,但也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经常做到。(2)教材使用率有待提升。学生能准备好所需教材占比74.39%,而上课时自己看教材,不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也有极少的部分;(3)课堂听课率有提升空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手机,睡觉,看其他内容,与同学聊天等,涉及干扰课堂等内容的比例中大概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保证不会做,而大概有5%-10%的学生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4)课堂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在参与课堂方面,能保证课堂上专心听讲,而对老师讲的内容有疑惑能向老师提问的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比教师讲授的内容有疑惑,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与同学讨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提问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只有少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的也只有少数同学。(5)课后复习环节有待加强。课后练习和作业半数以上同学总是能认真完成,极少数同学不能积极认真完成。大部分同学认为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第二,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行为有较大影响。(1)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出勤,课程准备比较充分。在随堂的检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前十分钟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准备,学生的出勤率高,迟到和早退的比例极低。教师提前五分钟抽查出勤人数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出勤率,按时出勤是教学保障。教师在备课方面准备充分,有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课前准备,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业务素质较高,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在分数指挥棒下,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考核方式的变革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听课率,注重过程控制的考核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听课,提升教学质量。(3)教与学的沟通不足。调查发现,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是课堂,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正式沟通,目前更多的教师开始采用新媒體的手段改进沟通的方式和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进一步了解教学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效果,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三,学生课堂行为归因。(1)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 学生出现不良的课堂行为的原因主要出自于内因,学习动力的不足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独立学院学生入校分数一般不高,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进取心不强。(2)教师授课模式有待改善。独立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存在不足,动手能力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任重而道远。(3)校园学习氛围影响.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承可以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校风的建设有赖于教学班班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勤学向上的班风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4)课堂管理制度宽松.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够有效的约束学生,进而对于班级风貌的形成起到优良作用。严格的管理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的管理,同样包括辅导员对于班级的管理,学生干部对于班级的管理,以及班集体中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有效的严格的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辅导员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辅导员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力量对课堂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参与教学检查,可以督促学生出勤,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班风并延续下来,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树立班级榜样,利用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后进生,实现班级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教学管理创新观念,教学效果成效明显。
第一,课堂管理细节化。课堂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人三个方面,仁爱学院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固定座位,出勤保障。通过在全校多个专业进行试点固定座位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制定座位表并定期轮换对于保障学生出勤和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手机编码,禁用手机。通过在高等数学课程以及建工类专业课程的有效实践中,利用手机袋进行编码,学生自觉将手机放入手机袋,人机分离,有效防止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等行为,保证了听课的效率。
第二,管理主体统一。课堂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体。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和辅导员自行管理,仁爱学院管理系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辅导员的随堂记录成为教师平时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共同管理实现班级管理的新风貌,有效统一的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改进了班风建设。
第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的利用班级活动进行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仁爱学院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通过全校范围的评选优秀笔记、优秀作业等榜样的建立,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变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非一日之功,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也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归因是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师、辅导员以及班级干部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班级风貌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祖琴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王朝滕.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J].高等教育,2014(1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课堂 行为习惯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既能有效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等优势资源,又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本,通过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国民素质。在高考指挥棒下,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一般都单独设置招生批次,录取分数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学生特点表现为学习兴趣不足,压力不足以及学习的信心不足。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又是教师与学生传授与学习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与学的质量,本文在调查仁爱学院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进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独立学院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生源特点分析。在各省考试院的招生批次设置中,民办和独立学院一般独立设置招生批次,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招生的批次靠后,学生的分数普遍不高,录取学生的分数统计发现学生各科目成绩有一定偏差,存在偏科现象,尤其数学、英语成绩落差明显。来源省市的研究中发现,省外生源比例相对较高,来源省市分数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第二,学习习惯分析。在对学生课堂教材拥有率的分析中发现,不同课程下学生教材拥有率均未达到100%,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媒介,也是传授和接收知识的载体,教材拥有率不足也反映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良学习习惯多样化,在对课堂的调查分析中发现,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电脑以及课外书、迟到、早退等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气氛,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学习目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一般都有人生理想,但转化为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动力不足,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仁爱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入学教育深入课堂,列入培养计划和教学日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将来的择业和升学存在目标的模糊和认识的误区。
二、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以及课堂管理要素分析
第一,学生课堂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不足,自我约束力有待提高。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查找相关材料结合仁爱学院课堂特点设置关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调查问题21项,设置四个不同的维度,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后分析数据发现:(1)课堂出勤率有待提升,能保证准时到达教室并按时上课的占70%,而能保证一直在教室的占71.34%,通过这几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出勤保证方面,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出勤,但也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经常做到。(2)教材使用率有待提升。学生能准备好所需教材占比74.39%,而上课时自己看教材,不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也有极少的部分;(3)课堂听课率有提升空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手机,睡觉,看其他内容,与同学聊天等,涉及干扰课堂等内容的比例中大概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保证不会做,而大概有5%-10%的学生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4)课堂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在参与课堂方面,能保证课堂上专心听讲,而对老师讲的内容有疑惑能向老师提问的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比教师讲授的内容有疑惑,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与同学讨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提问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只有少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的也只有少数同学。(5)课后复习环节有待加强。课后练习和作业半数以上同学总是能认真完成,极少数同学不能积极认真完成。大部分同学认为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第二,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行为有较大影响。(1)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出勤,课程准备比较充分。在随堂的检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前十分钟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准备,学生的出勤率高,迟到和早退的比例极低。教师提前五分钟抽查出勤人数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出勤率,按时出勤是教学保障。教师在备课方面准备充分,有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课前准备,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业务素质较高,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在分数指挥棒下,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考核方式的变革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听课率,注重过程控制的考核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听课,提升教学质量。(3)教与学的沟通不足。调查发现,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是课堂,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正式沟通,目前更多的教师开始采用新媒體的手段改进沟通的方式和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进一步了解教学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效果,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三,学生课堂行为归因。(1)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 学生出现不良的课堂行为的原因主要出自于内因,学习动力的不足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独立学院学生入校分数一般不高,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进取心不强。(2)教师授课模式有待改善。独立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存在不足,动手能力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任重而道远。(3)校园学习氛围影响.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承可以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校风的建设有赖于教学班班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勤学向上的班风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4)课堂管理制度宽松.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够有效的约束学生,进而对于班级风貌的形成起到优良作用。严格的管理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的管理,同样包括辅导员对于班级的管理,学生干部对于班级的管理,以及班集体中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有效的严格的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辅导员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辅导员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力量对课堂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参与教学检查,可以督促学生出勤,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班风并延续下来,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树立班级榜样,利用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后进生,实现班级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教学管理创新观念,教学效果成效明显。
第一,课堂管理细节化。课堂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人三个方面,仁爱学院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固定座位,出勤保障。通过在全校多个专业进行试点固定座位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制定座位表并定期轮换对于保障学生出勤和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手机编码,禁用手机。通过在高等数学课程以及建工类专业课程的有效实践中,利用手机袋进行编码,学生自觉将手机放入手机袋,人机分离,有效防止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等行为,保证了听课的效率。
第二,管理主体统一。课堂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体。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和辅导员自行管理,仁爱学院管理系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辅导员的随堂记录成为教师平时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共同管理实现班级管理的新风貌,有效统一的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改进了班风建设。
第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的利用班级活动进行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仁爱学院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通过全校范围的评选优秀笔记、优秀作业等榜样的建立,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变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非一日之功,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也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归因是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师、辅导员以及班级干部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班级风貌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祖琴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王朝滕.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J].高等教育,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