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自于生活,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计算的学习,更是要能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仍处于初期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也能够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95
在數学的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数学问题,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然后再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去尝试着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更加深刻,并且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思考的思维。
一、激发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学生数学的学习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考方式会比较单一,认为针对一个数学问题,只需要一个解决的对策就行,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禁锢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发散思维,并且在传统单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拓展。[1]而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提升学生问题发现以及思考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前,就应该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师为学生出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考,就如“在一个笼子中,鸡和兔子的头一共5个,脚一共有14只,那请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受到知识以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在思考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通过假设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的方式,然后进行一个个验算来得到答案。然而这种计算方式量大繁杂。那么此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未知数”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会有一点知识的超纲,但是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考思维,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发散数学学习思维,从而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看待数学问题。
二、兴趣与思维的相互结合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在小学阶段,兴趣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融入到学习之中并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之下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去自我探索、挖掘数学问题,在学生兴趣与思维的结合与相互调动之下,让学生能够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探究。[3]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圆柱体、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体、圆锥,或者是使用身边的圆柱体(圆锥)实物,让学生对相同底、相同高的两个柱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以及探究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测量与比较两者体积以及关系,引导学生可以用装水、装沙子、公式等等方式来计算,最后在自己的实践问题解决中得到最终的答案,也就是“在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够加强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设置“陷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会立刻进行否定以及讲解正确的步骤。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仅仅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而没有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其中发现问题,也能够为学生设置小小的“数学陷阱”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更正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于相对复杂的混合运算,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运算,教师在学生运算的过程中去观看,当看到学生运算步骤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帮学生改进,而是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运算方式说出来,然后教师听讲完之后,则可以向学生演示他所讲的步骤,每一部都写得清楚,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运算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或者是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故意设置一些有错误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去发现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通过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通过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亟需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学习的思维去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教学中,传统的以知识教学、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应该得到转变,应该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思维、学习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间,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刘雪飞.探究现代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6).
[2]陆宇通.周家豪.关于一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调查——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析[J],新时期教育青年报,2016(08).
[3]刘明文.张敏流.探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与思维教学的相互结合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7 (05).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95
在數学的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数学问题,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然后再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去尝试着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更加深刻,并且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思考的思维。
一、激发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学生数学的学习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考方式会比较单一,认为针对一个数学问题,只需要一个解决的对策就行,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禁锢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发散思维,并且在传统单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拓展。[1]而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提升学生问题发现以及思考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前,就应该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师为学生出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考,就如“在一个笼子中,鸡和兔子的头一共5个,脚一共有14只,那请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受到知识以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在思考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通过假设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的方式,然后进行一个个验算来得到答案。然而这种计算方式量大繁杂。那么此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未知数”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会有一点知识的超纲,但是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考思维,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发散数学学习思维,从而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看待数学问题。
二、兴趣与思维的相互结合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在小学阶段,兴趣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融入到学习之中并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之下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去自我探索、挖掘数学问题,在学生兴趣与思维的结合与相互调动之下,让学生能够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探究。[3]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圆柱体、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柱体、圆锥,或者是使用身边的圆柱体(圆锥)实物,让学生对相同底、相同高的两个柱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以及探究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测量与比较两者体积以及关系,引导学生可以用装水、装沙子、公式等等方式来计算,最后在自己的实践问题解决中得到最终的答案,也就是“在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够加强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设置“陷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会立刻进行否定以及讲解正确的步骤。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仅仅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而没有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其中发现问题,也能够为学生设置小小的“数学陷阱”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更正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于相对复杂的混合运算,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运算,教师在学生运算的过程中去观看,当看到学生运算步骤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帮学生改进,而是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运算方式说出来,然后教师听讲完之后,则可以向学生演示他所讲的步骤,每一部都写得清楚,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运算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或者是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故意设置一些有错误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去发现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通过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通过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亟需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学习的思维去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教学中,传统的以知识教学、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应该得到转变,应该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思维、学习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间,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刘雪飞.探究现代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6).
[2]陆宇通.周家豪.关于一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调查——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析[J],新时期教育青年报,2016(08).
[3]刘明文.张敏流.探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与思维教学的相互结合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7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