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似乎在瞬间缩小了许多。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教师教育教学离不开课堂这一主阵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互联网普及了,我们备课更方便了。输入关键词,“百度”一下,你需要的网页就出来了,再点击,你所需要的资料就揭开面纱了。“上下求索”而不再“路漫漫”了。
古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古人用精简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品读这些作品,既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更可体会其表现手法的绝妙,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积淀不足、阅读面狭窄致阅读体验欠缺等因素,他们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陌生,因而无法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如果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效果将另当别论。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往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从前”,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辅助作用,它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都知道,古诗文常常表现别样的情调和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说,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之千古壮观,乃是作者描写景物而呈现的境界。一切的意境无不高度和谐的体现了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
学习古代诗歌,我们都会从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分析中领会其意境,以此理解作品蕴含的哲理或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掌握意象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独特经历、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其中,有些地方恰到好处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的学生除了看到过黄昏之圆圆的落日以外,一般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茫茫的沙漠、孤直的“狼烟”、奔腾咆哮的黄河,因此不会想到这一景象是“千古奇观”而视为平淡,最终不能深刻理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名句的魅力,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彩图片制成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可以形象而直观的感受“千古奇观”之美:雄浑壮观之美,色彩绚丽之美,几何构图之美。再如,清人纳兰性德《长相思》词中的“夜深千帐灯”寥寥几字表现了恢宏壮阔的气势,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人们还在用“灯火辉煌”“万家灯火”,但我们知道,此“灯火”非彼“灯火”也,我们早已使用了电灯,“夜深千帐灯”那种恢宏壮阔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时,展示“夜深千帐灯”的相关图片,学生理解“夜深千帐灯”的意境就轻松多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的名篇佳作,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物换星移,山川改变了模样,再加上工业“发展”的影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目睹的大多是人造风景。许多迷人的自然风景已经不在,那种让人心醉赏心悦目的风景也只能在古代典籍中寻觅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分别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而其中的对景物的独到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美,“浮光跃金”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宁静美;《醉翁亭记》中的“泻出于两峰之间”的动静对比之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灵动飞扬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四季更替之美;《满井游记》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的靓丽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的形态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情态美等等,都可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在欣赏相关图片中领略其无穷之美。
至于古文学习中应该掌握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为了方便和利于教学皆可制成课件。
当然,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远不止这些,如用巧播音乐,激情引趣;“走近诗人”,知人论世;插入动画,拓宽意境:锁定“诗眼”,品悟悠长诗韵等等。
我不拒绝现代信息技术。但应该清楚明白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让多媒体垄断了课堂。因为太多的鼠标点击,太多的画面切换,太多的声音弥漫,学生就不能够静心阅读文章、品味语言,语文教学的“学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任务就不能完成,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古诗文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古典美!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教师教育教学离不开课堂这一主阵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互联网普及了,我们备课更方便了。输入关键词,“百度”一下,你需要的网页就出来了,再点击,你所需要的资料就揭开面纱了。“上下求索”而不再“路漫漫”了。
古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古人用精简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品读这些作品,既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更可体会其表现手法的绝妙,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积淀不足、阅读面狭窄致阅读体验欠缺等因素,他们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陌生,因而无法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如果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效果将另当别论。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往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从前”,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辅助作用,它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都知道,古诗文常常表现别样的情调和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说,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之千古壮观,乃是作者描写景物而呈现的境界。一切的意境无不高度和谐的体现了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
学习古代诗歌,我们都会从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分析中领会其意境,以此理解作品蕴含的哲理或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掌握意象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独特经历、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其中,有些地方恰到好处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的学生除了看到过黄昏之圆圆的落日以外,一般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茫茫的沙漠、孤直的“狼烟”、奔腾咆哮的黄河,因此不会想到这一景象是“千古奇观”而视为平淡,最终不能深刻理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名句的魅力,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彩图片制成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可以形象而直观的感受“千古奇观”之美:雄浑壮观之美,色彩绚丽之美,几何构图之美。再如,清人纳兰性德《长相思》词中的“夜深千帐灯”寥寥几字表现了恢宏壮阔的气势,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人们还在用“灯火辉煌”“万家灯火”,但我们知道,此“灯火”非彼“灯火”也,我们早已使用了电灯,“夜深千帐灯”那种恢宏壮阔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时,展示“夜深千帐灯”的相关图片,学生理解“夜深千帐灯”的意境就轻松多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的名篇佳作,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物换星移,山川改变了模样,再加上工业“发展”的影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目睹的大多是人造风景。许多迷人的自然风景已经不在,那种让人心醉赏心悦目的风景也只能在古代典籍中寻觅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分别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而其中的对景物的独到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美,“浮光跃金”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宁静美;《醉翁亭记》中的“泻出于两峰之间”的动静对比之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灵动飞扬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四季更替之美;《满井游记》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的靓丽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的形态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情态美等等,都可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在欣赏相关图片中领略其无穷之美。
至于古文学习中应该掌握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为了方便和利于教学皆可制成课件。
当然,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远不止这些,如用巧播音乐,激情引趣;“走近诗人”,知人论世;插入动画,拓宽意境:锁定“诗眼”,品悟悠长诗韵等等。
我不拒绝现代信息技术。但应该清楚明白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让多媒体垄断了课堂。因为太多的鼠标点击,太多的画面切换,太多的声音弥漫,学生就不能够静心阅读文章、品味语言,语文教学的“学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任务就不能完成,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古诗文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