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在进行不断变革。探寻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在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思维培养方面还有太多的欠缺。由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阐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现状,从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全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以此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思维; 独立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学的普及,对在校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服务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但是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比如很多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案相同,课程设置也相同,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许多高校不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陈旧,不能更新换代,使得传授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由此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阐述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措施。
1.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社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却没能与时俱进,严重落后于社会需求,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多处于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阶段,很难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具体阐述如下:
1.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入校之前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不同。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也有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薄弱,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与计算机相关联的课程,连基本的邮件收发都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难度高,确实可以满足高知识储备学生的需求,但却无法顾及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应的,如果开设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那么已经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生,又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只是应付式地接受计算机教育,加上生源地的不同和经济状况的差距,也导致了高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以,要使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起步,确实存在难度。
1.2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却几乎没有改变。尽管教材几经修订,但随着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变革,不能与学生的专业融合,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初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偏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眼高手低”,无法学以致用。后来在教学中由于统一了教学内容及进度,则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虽然学校也曾尝试着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水平开设相应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没能考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导致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却没有可以应用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后,在考核学生掌握水平上,虽然运用了上机的核方式,但出题方面却沿用传统的考核思想,使得一些学生死记硬背书本,而不会根据实际要求运用知识。部分高校老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参考,教授与考试大纲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试的通过率为教学目的,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将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绩,迫使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却并没有收获实用的、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做法不仅偏离了教育部开设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2.1计算思维
目前普遍认同的“计算思维”的定义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周教授提出计算机思维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高校应该将计算思维培养成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本能,让学生在计算机思维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计算机思维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传统认知,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衍变成一种辅助思维的手段,以帮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处理繁杂的信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2.2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
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重构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将知识讲授与素养培养贯穿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中。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融合能力。正如周以真教授倡导的:为大学新生开设一门称之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致力于使计算思维成为常识。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自然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最优选择,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生活。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临,要求学生具备对计算思维领悟的能力。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我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尝试: 3.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在现有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内容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贯穿相关知识的思维,不仅让学生清楚具体知识中计算思维的存在,更要让学生体味到计算思维的实现。此外,我们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和专业要求的异同,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并且按照每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构建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缩短了学生上机的时间。由此独立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区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两部分学生进行不同的授课,开展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储备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增加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而对于计算机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还是要采用以老师为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应该根据专业不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做铺垫。
3.3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中以学生的笔试分数作为参考,来评价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体系与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相背离。由此我们在评价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不单参照学生的期考成绩,及他们平时上课表现及动手能力,同时增加了创新环节——由学生亲自设计制作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作品的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
随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内容很难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将“计算思维”引入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极力缩小与著名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差距,增加我院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加强思维教育意识,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能力,让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具有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4)
[3]邓家荣.大众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1(03)
[4]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5]周丹,李春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的现状和培养策略[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6)
作者简介:
罗恺韵(1975-),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
周顺(1981-),男,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
吕远方(1975-),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
【关键词】计算思维; 独立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学的普及,对在校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服务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但是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比如很多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案相同,课程设置也相同,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许多高校不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陈旧,不能更新换代,使得传授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由此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阐述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措施。
1.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社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却没能与时俱进,严重落后于社会需求,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多处于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阶段,很难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具体阐述如下:
1.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入校之前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不同。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也有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薄弱,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与计算机相关联的课程,连基本的邮件收发都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难度高,确实可以满足高知识储备学生的需求,但却无法顾及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应的,如果开设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那么已经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生,又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只是应付式地接受计算机教育,加上生源地的不同和经济状况的差距,也导致了高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以,要使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起步,确实存在难度。
1.2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却几乎没有改变。尽管教材几经修订,但随着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变革,不能与学生的专业融合,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初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偏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眼高手低”,无法学以致用。后来在教学中由于统一了教学内容及进度,则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虽然学校也曾尝试着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水平开设相应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没能考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导致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却没有可以应用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后,在考核学生掌握水平上,虽然运用了上机的核方式,但出题方面却沿用传统的考核思想,使得一些学生死记硬背书本,而不会根据实际要求运用知识。部分高校老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参考,教授与考试大纲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试的通过率为教学目的,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将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绩,迫使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却并没有收获实用的、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做法不仅偏离了教育部开设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2.1计算思维
目前普遍认同的“计算思维”的定义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周教授提出计算机思维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高校应该将计算思维培养成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本能,让学生在计算机思维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计算机思维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传统认知,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衍变成一种辅助思维的手段,以帮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处理繁杂的信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2.2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
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重构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将知识讲授与素养培养贯穿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中。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融合能力。正如周以真教授倡导的:为大学新生开设一门称之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致力于使计算思维成为常识。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自然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最优选择,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生活。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临,要求学生具备对计算思维领悟的能力。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我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尝试: 3.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在现有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内容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贯穿相关知识的思维,不仅让学生清楚具体知识中计算思维的存在,更要让学生体味到计算思维的实现。此外,我们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和专业要求的异同,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并且按照每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构建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缩短了学生上机的时间。由此独立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区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两部分学生进行不同的授课,开展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储备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增加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而对于计算机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还是要采用以老师为导向的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应该根据专业不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做铺垫。
3.3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中以学生的笔试分数作为参考,来评价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体系与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相背离。由此我们在评价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不单参照学生的期考成绩,及他们平时上课表现及动手能力,同时增加了创新环节——由学生亲自设计制作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作品的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
随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内容很难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将“计算思维”引入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极力缩小与著名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差距,增加我院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加强思维教育意识,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能力,让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具有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4)
[3]邓家荣.大众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1(03)
[4]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5]周丹,李春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的现状和培养策略[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6)
作者简介:
罗恺韵(1975-),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
周顺(1981-),男,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
吕远方(1975-),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