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主体和核心领导者,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阵地,但二者处于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中,二者均面临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政教育任务。应综合考量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能性问题和预测性应对措施,研讨出最大程度发挥两大教育主体合力的可行性措施,让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形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共鸣,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对象和影响范围逐渐向外圈扩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双向思维
一、两者协同育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两个途径运转:思政课教师开设的思政课理论课堂和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总体而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定位不清,所开展的思想理论课无法帮助构建大学生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辅导员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口性不强,且辅导员管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事务,致使辅导员给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无法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未能产生我们所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个教育主体的工作衔接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度仍处于较低层面,长期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信、行五大领域的相互分离和相互脱节,压制高校发挥培养优秀思想道德人才的教育职能,还会破坏已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现有成果。因此,增加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大阵地的衔接互动,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商合作,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挥实际性的作用。
二、两者协同育人的思维导向与明确职责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育人的主阵地
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的业务素养和业务技能,但这些并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发展目标,高效应该更注重提升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才储备,并把传递专业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弘扬者与追梦人。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思维正处于高潮阶段,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学会定位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品质,在评价行为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削减自身情感与意志中不成熟的部分,推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渐靠近。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课堂理论讲解中渗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教书成为学生获取实践技能的培训阵地,让育人成为学生构建精神世界的发展阵地。
(二)日常思想政治灌输是高校思想育人的主基石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需要引导学生定性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日常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身居一线的辅导员是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桥梁与沟通纽带,关乎着学生与转任教师,学校管理部门等主体的关系构建,是服务学生和培育学生的中坚力量。
三、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阻碍性因素
(一)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欠缺协同育人动力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与思想认识无法达到统一高度: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管理服务工作的定位无法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况,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在主观认识上有较强的排斥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学术素养的定位无法匹配自身的实际素养,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无法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内在价值。两大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均无法匹配彼此的育人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接无法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途径
两大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领域缺乏有效的协商交流,使协同育人上的合力无法达到最大化,也致使育人资源在两大教育主体中无法达到统一的分配机制和整合机制,让大量育人资源白白流失。思政课教师受大班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局限,无法兼顾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实况,无法有效统一学生个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焦点;辅导员受自身学术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局限,无法从理论的宏观层面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因此,两大教育主体的各自育人效果依旧无法达到我们的教育预期。除此之外,两大教育主体在缺乏统一的管理领导和资源整合圈层,使教育资源局限于自身的育人团队之中,思政课课堂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无法配套辅导员领导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匹配度无法达到协同育人的行为规划标准。
(三)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健全育人机制
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分为两类:教学人员负责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行政事宜。这两大育人分工体系的关注焦点差异是教育阵地的差异,即校内与校外差异。由于活动场地以及工作计划的分离,协同育人无法获取有效的合作力量与支持基础,且两大育人主体的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将各自的职权划分清晰,将协同育人的交流缺漏向更严重的地步蔓延。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人有较多不完善的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在管理阶层上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缺乏对二者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与管理阶层。
四、改善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不足的现实路径
(一)多措施推动两者的主动与积极性
针对两大教育主体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较大的机制漏洞和片面性倾向:思政课教师承受着来自教学和科研工作双重的压力,辅导员承受着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生活学习事务的职责,而两者都无法为探讨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措施空闲出共同的时间与精力,知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无法同时参与协同育人这一教育环节。而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摒弃统的以工作业绩核心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激励机制对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逐渐向长期延展,提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大教育主体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关注度。 (1)以监督促进两者协同
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两大教育主体对协同育人贡献更多的支持力量,提升两大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与规范性,推动两大教育主体在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科学研究的合作水平上向纵深层次发展,丰富高校系统中协同育人功的实践素材。学校教务或学工部门需要依照不定期的检查、学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突击巡查、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全面普查等形式评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度与契合度, 提升思政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题的申报和科研项目研究能够得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的共同支持,为实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提供可行性意见。
(2)以考核推动两者协同
评估体系的不断优化能够平衡高校中各育人要素的占比与分配,确保高校内部各育人要素的有效协同,同时促进各育人要素为协同育人的纵深发展形成合力,从而整合和优化高校育人资源,推动协同育人目标能够从理论层面走向实际。因此,高效需要突破传统以对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的表现作为核心的评估观念,将针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估标准重新定义为考量其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等活动中的工作量,规范了辅导员旁听思政课和雨思政课教师共同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行为标准,而结合上述措施和其他手段,有利于推动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工作的运转机制逐渐走向完善。针对两大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应该具备明显界限,应该在期中、期末和学年设立测试考核思政课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实际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开展育人工作的后续进展,为两大教育主体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会出现的可能性难题提供优化方案。
(二)多渠道构建两者的交流建设平台
(1)学术思想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和课题申报,需要研究者具备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需要研究者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到的相应技能。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双管齐下,有利于弥补彼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基弥补了辅导员专业素养的缺失,辅导员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案例弥补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不足,二者所提供的学术支持和实践基础能够为成功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项目奠定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科研协同平台实质上是两大教育主体以及两大教育阵地的协同合作,思政课教师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渗入思政理念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辅导员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参考经验,有助于两大教育主体在科研协同中发觉彼此的科研优势和优秀经验,同时弥补自身科研工作的水平漏洞,依靠各育人资源的整合调整助推协同育人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2)不同阶段交流平台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清晰定位和认知,在协同育人工作融入实时素材。因此,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大教育主体应该加强与彼此的互动强度和互动深度,同时依靠学校所搭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两大教育主体的交流走向常态化。这一平台需要高校综合考量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程度、协同广度和协同深度这三个纬度,同时要求高校在推动两大教育主体交流常态化的过程中稳中求进。
两大教育主体定期接受包括讲座在内的集中培训,有利于完善两大教育主体的业务素养和育人素养的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上的匹配度与衔接性。中级阶段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政课教师这一主体的力量,让思政课教师成为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裁判和意见指导,推动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促进自身组织、协调和管理素养在协助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多维度建设两者协同育人新机制
(1)引导发展机制
完善的发展和激励机制,有利于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内核驱动力,推动以职务升迁、绩效考评和课题倾斜为形式奖励机制有效匹配两大教育主体的育人成果。学校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大教育主体的合作培训,促使两大教育主体清晰定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规律,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嵌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各大环节,为两大教育主体开展工作会出现的可能性阻碍提前预备解决方案,构建完善的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培训机制。
(2)领导引导机制
良好的组织领导运行机构是维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有序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由分离走向互帮互助的连接环节。在整合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三大主体的基础上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工作的行为规划,依靠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研讨会等团体活动来增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默契度,提升两大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领域的心理认同和工作能动性,让两大教育主体协同工作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改革标准。
五、结论
高校的育人工作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大教育主体是高效运营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二者的有机整合和协作能够为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撑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的匹配度与衔接度,能够弥补二者各自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大纬度的匮乏,引导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二者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逐渐向规范化和稳定化过渡,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高度匹配新标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承德市政研会课题组,崔洋洋,康丽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0(19):54-55.
[2]马云天,石罗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基于“課程思政”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5):89-91.
[3]李济沅.浙江大学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06):73-77.
[4]黄海宁,陈喜华,方圆妹.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5):90-92.
[5]廖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22-123+270.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双向思维
一、两者协同育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两个途径运转:思政课教师开设的思政课理论课堂和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总体而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定位不清,所开展的思想理论课无法帮助构建大学生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辅导员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口性不强,且辅导员管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事务,致使辅导员给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无法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未能产生我们所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个教育主体的工作衔接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度仍处于较低层面,长期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信、行五大领域的相互分离和相互脱节,压制高校发挥培养优秀思想道德人才的教育职能,还会破坏已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现有成果。因此,增加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大阵地的衔接互动,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商合作,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挥实际性的作用。
二、两者协同育人的思维导向与明确职责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育人的主阵地
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的业务素养和业务技能,但这些并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发展目标,高效应该更注重提升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才储备,并把传递专业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弘扬者与追梦人。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思维正处于高潮阶段,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学会定位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品质,在评价行为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削减自身情感与意志中不成熟的部分,推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渐靠近。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课堂理论讲解中渗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教书成为学生获取实践技能的培训阵地,让育人成为学生构建精神世界的发展阵地。
(二)日常思想政治灌输是高校思想育人的主基石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需要引导学生定性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日常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身居一线的辅导员是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桥梁与沟通纽带,关乎着学生与转任教师,学校管理部门等主体的关系构建,是服务学生和培育学生的中坚力量。
三、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阻碍性因素
(一)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欠缺协同育人动力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与思想认识无法达到统一高度: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管理服务工作的定位无法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况,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在主观认识上有较强的排斥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学术素养的定位无法匹配自身的实际素养,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无法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内在价值。两大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均无法匹配彼此的育人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接无法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途径
两大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领域缺乏有效的协商交流,使协同育人上的合力无法达到最大化,也致使育人资源在两大教育主体中无法达到统一的分配机制和整合机制,让大量育人资源白白流失。思政课教师受大班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局限,无法兼顾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实况,无法有效统一学生个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焦点;辅导员受自身学术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局限,无法从理论的宏观层面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因此,两大教育主体的各自育人效果依旧无法达到我们的教育预期。除此之外,两大教育主体在缺乏统一的管理领导和资源整合圈层,使教育资源局限于自身的育人团队之中,思政课课堂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无法配套辅导员领导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匹配度无法达到协同育人的行为规划标准。
(三)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健全育人机制
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分为两类:教学人员负责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行政事宜。这两大育人分工体系的关注焦点差异是教育阵地的差异,即校内与校外差异。由于活动场地以及工作计划的分离,协同育人无法获取有效的合作力量与支持基础,且两大育人主体的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将各自的职权划分清晰,将协同育人的交流缺漏向更严重的地步蔓延。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人有较多不完善的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在管理阶层上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缺乏对二者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与管理阶层。
四、改善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不足的现实路径
(一)多措施推动两者的主动与积极性
针对两大教育主体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较大的机制漏洞和片面性倾向:思政课教师承受着来自教学和科研工作双重的压力,辅导员承受着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生活学习事务的职责,而两者都无法为探讨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措施空闲出共同的时间与精力,知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无法同时参与协同育人这一教育环节。而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摒弃统的以工作业绩核心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激励机制对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逐渐向长期延展,提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大教育主体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关注度。 (1)以监督促进两者协同
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两大教育主体对协同育人贡献更多的支持力量,提升两大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与规范性,推动两大教育主体在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科学研究的合作水平上向纵深层次发展,丰富高校系统中协同育人功的实践素材。学校教务或学工部门需要依照不定期的检查、学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突击巡查、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全面普查等形式评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度与契合度, 提升思政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题的申报和科研项目研究能够得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的共同支持,为实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提供可行性意见。
(2)以考核推动两者协同
评估体系的不断优化能够平衡高校中各育人要素的占比与分配,确保高校内部各育人要素的有效协同,同时促进各育人要素为协同育人的纵深发展形成合力,从而整合和优化高校育人资源,推动协同育人目标能够从理论层面走向实际。因此,高效需要突破传统以对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的表现作为核心的评估观念,将针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估标准重新定义为考量其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等活动中的工作量,规范了辅导员旁听思政课和雨思政课教师共同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行为标准,而结合上述措施和其他手段,有利于推动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工作的运转机制逐渐走向完善。针对两大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应该具备明显界限,应该在期中、期末和学年设立测试考核思政课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实际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开展育人工作的后续进展,为两大教育主体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会出现的可能性难题提供优化方案。
(二)多渠道构建两者的交流建设平台
(1)学术思想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和课题申报,需要研究者具备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需要研究者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到的相应技能。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双管齐下,有利于弥补彼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基弥补了辅导员专业素养的缺失,辅导员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案例弥补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不足,二者所提供的学术支持和实践基础能够为成功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项目奠定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科研协同平台实质上是两大教育主体以及两大教育阵地的协同合作,思政课教师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渗入思政理念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辅导员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参考经验,有助于两大教育主体在科研协同中发觉彼此的科研优势和优秀经验,同时弥补自身科研工作的水平漏洞,依靠各育人资源的整合调整助推协同育人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2)不同阶段交流平台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清晰定位和认知,在协同育人工作融入实时素材。因此,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大教育主体应该加强与彼此的互动强度和互动深度,同时依靠学校所搭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两大教育主体的交流走向常态化。这一平台需要高校综合考量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程度、协同广度和协同深度这三个纬度,同时要求高校在推动两大教育主体交流常态化的过程中稳中求进。
两大教育主体定期接受包括讲座在内的集中培训,有利于完善两大教育主体的业务素养和育人素养的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上的匹配度与衔接性。中级阶段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政课教师这一主体的力量,让思政课教师成为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裁判和意见指导,推动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促进自身组织、协调和管理素养在协助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多维度建设两者协同育人新机制
(1)引导发展机制
完善的发展和激励机制,有利于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内核驱动力,推动以职务升迁、绩效考评和课题倾斜为形式奖励机制有效匹配两大教育主体的育人成果。学校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大教育主体的合作培训,促使两大教育主体清晰定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规律,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嵌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各大环节,为两大教育主体开展工作会出现的可能性阻碍提前预备解决方案,构建完善的两大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培训机制。
(2)领导引导机制
良好的组织领导运行机构是维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有序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由分离走向互帮互助的连接环节。在整合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处三大主体的基础上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工作的行为规划,依靠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研讨会等团体活动来增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默契度,提升两大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领域的心理认同和工作能动性,让两大教育主体协同工作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改革标准。
五、结论
高校的育人工作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大教育主体是高效运营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二者的有机整合和协作能够为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撑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者的匹配度与衔接度,能够弥补二者各自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大纬度的匮乏,引导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二者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逐渐向规范化和稳定化过渡,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高度匹配新标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承德市政研会课题组,崔洋洋,康丽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0(19):54-55.
[2]马云天,石罗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基于“課程思政”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5):89-91.
[3]李济沅.浙江大学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06):73-77.
[4]黄海宁,陈喜华,方圆妹.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5):90-92.
[5]廖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22-12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