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PISA中阅读测试在阅读素养的界定、阅读目的的确定、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测评的题目等方面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阅读测评体系,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阅读测试设计思路。文章分析了pisa阅读测试,以为小学语文的命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 PISA 阅读测试 小学语文 命题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它以各国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为测查对象,以阅读、数学、科学三方面学习素养为测评内容。阅读,作为PISA考试中一个重要关注点,它是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的综合检测。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阅读的评价标准对语文命题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一、PISA测试中透射出的语文观
1.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素养是PISA阅读测试中的一个基点。阅读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开发潜力,以及为了参与社会生活而有效寻求信息、理解使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从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PISA并不重视基础的阅读技巧,而是测量学生从阅读不同的情境及内容的材料中建构、扩展和评价其意义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主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即通常所说的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力。
传统阅读,是一种以功利性为主的阅读,以接受本位为核心,满足于认知、理解、接受的单向度机械式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素材,这是一种规定性的动作,框定了学生阅读的自我感受。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暗示,学会了找文章中的中心句,知道了回答阅读题的套路。例如,他们会用“勇敢、善良、机智”等词语形容一个正面人物的品质,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呢?学生不愿深究,害怕错,害怕拿不到一张令大家都满意的答卷。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等你离开学校之后,所剩下的。”在接受式的阅读指导下,若干年之后,留在学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这就是一种无效的阅读。
与现有的评价制度不同,PISA阅读测试不是基于甄别和选拔优秀学生的常规性评价目的,它关注的是那些有利于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2.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PISA对阅读的测试已超出了对测查对象的拼写识字水平及对书面文本的字面理解和解释等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它更注重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完成某些应用型阅读任务。
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它跳出了具体的课程知识内容的限制,以公共情境为主,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阅读材料的类型。在问题的设计上,它侧重从学生将来面临的生活角度考虑,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掌握关键能力的状态。
现在的语文测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数是偏文学类的,注重学生文学的理解和赏析,这些文章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的时候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产生共鸣。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中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是语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语文命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我心”指向的语文命题观
语文,其实是一个以“我心”为指向的阅读过程,即语文是一个激发学生个体内心情感,以学生的感悟、体验为本,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开阔眼界,锤炼思维,养成趣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PISA中的阅读素养和我国对于语文素养的界定,语文测试的命题应从传统的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概牢固掌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灵活扎实、广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1.基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考察
基础知识是为最终形成语文素养服务的。在对基础知识点的命题考查中,既要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避免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缩短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成长空间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
在对字词、名言、古诗的检测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积累答题。如按要求写诗句“草长莺飞的春天来了,外出踏青,我看到路边桃花绽放,远处青山绿水,会不由自主吟诵出?摇 ?摇,?摇 ?摇。”如此大好时光,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我会暗自对自己说:“?摇 ?摇。”学生作答这类题目时,必须先了解题目主题,再运用相关积累回答,使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赋予积累的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
又如:根据词语比喻义,选词填空。
心肝 肺腑 手足 身手 手脚 眉睫 腹背 手腕
还记得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大渡河上的那场激战吗?一部分敌人已先占据了泸定城,另一部分敌人又赶去增援。眼看红四团即将( )受敌,但夺下泸定桥的任务迫在( )。于是,战士们日夜兼程,终于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没想到狡猾的敌人又做了( ),把桥上的木板抽走了。( )敏捷的战士们一边铺木板,一边匍匐前进,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这真是一个( )、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啊!
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营造运用语言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这些都是典型的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其考查重点不只在知识本身,而重在知识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这样的命题指向,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知识不能只是僵化闲置的经验,而应该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即把知识学活、用活。 2.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考察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命题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就要求命题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焕发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五年级下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了解了古诗中的相关要素,即将小学毕业了,你对于同学、老师、家长有什么要说的呢?能否试着用古诗的形式说一说呢?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意在考查学生语言的内化和外显,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作答时,必须先掌握古诗的相关知识,了解古诗在字数、词性、平仄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并运用相关知识积累创作。
又如,仿照例句,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居高不要“淋”下,爱邻即爱自己。
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摇 ?摇。
这一类的试题着眼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感悟、运用甚至创造,以“我心”为指向,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描绘生活。
3.基于逻辑论证思维的考察
在语文的命题中,阅读的检测文本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几道练习题,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就要求命题时既要据纲切领,又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题例《走近书房里去》(文章略)。
PISA在阅读文本的内容选材方面十分注重接近社会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有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走近书房里去》中作者对影视文化与书本文化进行对比,希望现在越来越迷恋电视等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拉回文学陶冶的圣殿。
这篇阅读与学生现有的阅读方式十分接近,现在的孩子过多沉迷于网络文化,不能够沉下心、静静品味文字的魅力。因此,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对其发展有一定导向作用的优秀材料。一份优秀的阅读材料,它不仅是试题编制的依据,而且是熏陶学生的重要媒介。学生阅读做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文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心智的开启、人文的陶冶。
(1)文中的“书房”是指什么?阅读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因此,命题时要按照阅读心理学的规律编制题目,使得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这道题目是学生在整体阅读后,对于文中的“书房”有了最初的认识,基于“跳一跳”的基础。
(2)作者以《顽童流浪记》为例,阐述了读小说和看影片或卡通两种结果,你认为他赞同那种?为什么?
(3)作者分析了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用简洁的语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现状”,请至少分析两条原因。
这两道题目本身隐含“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这样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例子中看出”“现在儿童阅读的现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和表达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推理,寻求那些文本中隐而不显的关键观点,体现学生内在抽象的阅读评判标准。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读书之乐,乐融融;读书之乐,乐陶陶”的理解,并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这道题目意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努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结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
借鉴PISA测试的优点,这种注重阅读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对学生在拼写识字水平和解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重视,有别于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对阅读的一般认识。
语文命题不再是简单地检查学生知识的记忆,而应是重点考查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题目背景信息,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续足动力。
参考文献:
[1]慕君.PIRLS与PISA视域下的阅读课程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
[2]谭轶斌.借鉴他山之石不可邯郸学步——PISA阅读素养相关数据引发的语文教改思考[J].上海教育,2010(12).
[3]孟晖.PISA阅读素养评价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2012(10).
[4]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5]王蕾.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解读PISA[J].中学语文教学,2008.
关键词: PISA 阅读测试 小学语文 命题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它以各国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为测查对象,以阅读、数学、科学三方面学习素养为测评内容。阅读,作为PISA考试中一个重要关注点,它是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的综合检测。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阅读的评价标准对语文命题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一、PISA测试中透射出的语文观
1.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素养是PISA阅读测试中的一个基点。阅读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开发潜力,以及为了参与社会生活而有效寻求信息、理解使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从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PISA并不重视基础的阅读技巧,而是测量学生从阅读不同的情境及内容的材料中建构、扩展和评价其意义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主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即通常所说的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力。
传统阅读,是一种以功利性为主的阅读,以接受本位为核心,满足于认知、理解、接受的单向度机械式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素材,这是一种规定性的动作,框定了学生阅读的自我感受。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暗示,学会了找文章中的中心句,知道了回答阅读题的套路。例如,他们会用“勇敢、善良、机智”等词语形容一个正面人物的品质,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呢?学生不愿深究,害怕错,害怕拿不到一张令大家都满意的答卷。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等你离开学校之后,所剩下的。”在接受式的阅读指导下,若干年之后,留在学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这就是一种无效的阅读。
与现有的评价制度不同,PISA阅读测试不是基于甄别和选拔优秀学生的常规性评价目的,它关注的是那些有利于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2.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PISA对阅读的测试已超出了对测查对象的拼写识字水平及对书面文本的字面理解和解释等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它更注重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完成某些应用型阅读任务。
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它跳出了具体的课程知识内容的限制,以公共情境为主,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阅读材料的类型。在问题的设计上,它侧重从学生将来面临的生活角度考虑,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掌握关键能力的状态。
现在的语文测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数是偏文学类的,注重学生文学的理解和赏析,这些文章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的时候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产生共鸣。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中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是语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语文命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我心”指向的语文命题观
语文,其实是一个以“我心”为指向的阅读过程,即语文是一个激发学生个体内心情感,以学生的感悟、体验为本,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开阔眼界,锤炼思维,养成趣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PISA中的阅读素养和我国对于语文素养的界定,语文测试的命题应从传统的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概牢固掌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灵活扎实、广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1.基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考察
基础知识是为最终形成语文素养服务的。在对基础知识点的命题考查中,既要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避免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缩短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成长空间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
在对字词、名言、古诗的检测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积累答题。如按要求写诗句“草长莺飞的春天来了,外出踏青,我看到路边桃花绽放,远处青山绿水,会不由自主吟诵出?摇 ?摇,?摇 ?摇。”如此大好时光,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我会暗自对自己说:“?摇 ?摇。”学生作答这类题目时,必须先了解题目主题,再运用相关积累回答,使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赋予积累的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
又如:根据词语比喻义,选词填空。
心肝 肺腑 手足 身手 手脚 眉睫 腹背 手腕
还记得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大渡河上的那场激战吗?一部分敌人已先占据了泸定城,另一部分敌人又赶去增援。眼看红四团即将( )受敌,但夺下泸定桥的任务迫在( )。于是,战士们日夜兼程,终于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没想到狡猾的敌人又做了( ),把桥上的木板抽走了。( )敏捷的战士们一边铺木板,一边匍匐前进,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这真是一个( )、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啊!
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营造运用语言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这些都是典型的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其考查重点不只在知识本身,而重在知识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这样的命题指向,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知识不能只是僵化闲置的经验,而应该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即把知识学活、用活。 2.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考察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命题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就要求命题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焕发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五年级下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了解了古诗中的相关要素,即将小学毕业了,你对于同学、老师、家长有什么要说的呢?能否试着用古诗的形式说一说呢?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意在考查学生语言的内化和外显,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作答时,必须先掌握古诗的相关知识,了解古诗在字数、词性、平仄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并运用相关知识积累创作。
又如,仿照例句,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居高不要“淋”下,爱邻即爱自己。
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摇 ?摇。
这一类的试题着眼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感悟、运用甚至创造,以“我心”为指向,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描绘生活。
3.基于逻辑论证思维的考察
在语文的命题中,阅读的检测文本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几道练习题,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就要求命题时既要据纲切领,又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题例《走近书房里去》(文章略)。
PISA在阅读文本的内容选材方面十分注重接近社会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有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走近书房里去》中作者对影视文化与书本文化进行对比,希望现在越来越迷恋电视等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拉回文学陶冶的圣殿。
这篇阅读与学生现有的阅读方式十分接近,现在的孩子过多沉迷于网络文化,不能够沉下心、静静品味文字的魅力。因此,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对其发展有一定导向作用的优秀材料。一份优秀的阅读材料,它不仅是试题编制的依据,而且是熏陶学生的重要媒介。学生阅读做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文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心智的开启、人文的陶冶。
(1)文中的“书房”是指什么?阅读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因此,命题时要按照阅读心理学的规律编制题目,使得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这道题目是学生在整体阅读后,对于文中的“书房”有了最初的认识,基于“跳一跳”的基础。
(2)作者以《顽童流浪记》为例,阐述了读小说和看影片或卡通两种结果,你认为他赞同那种?为什么?
(3)作者分析了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用简洁的语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现状”,请至少分析两条原因。
这两道题目本身隐含“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这样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例子中看出”“现在儿童阅读的现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和表达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推理,寻求那些文本中隐而不显的关键观点,体现学生内在抽象的阅读评判标准。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读书之乐,乐融融;读书之乐,乐陶陶”的理解,并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这道题目意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努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结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
借鉴PISA测试的优点,这种注重阅读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对学生在拼写识字水平和解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重视,有别于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对阅读的一般认识。
语文命题不再是简单地检查学生知识的记忆,而应是重点考查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题目背景信息,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续足动力。
参考文献:
[1]慕君.PIRLS与PISA视域下的阅读课程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
[2]谭轶斌.借鉴他山之石不可邯郸学步——PISA阅读素养相关数据引发的语文教改思考[J].上海教育,2010(12).
[3]孟晖.PISA阅读素养评价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2012(10).
[4]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5]王蕾.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解读PISA[J].中学语文教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