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一个属于“新闻”的文体,而且在于,它是人们进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新闻话题本身是人们观念冲突和意见交流最经常的媒介。所以,我们应该更开阔地认识和理解新闻评论,它在“意见表达”的这样一个本质上,与别的意见表达方式并无根本的不同,只是新闻事件这个议论对象和新闻媒体这个传播渠道,使新闻评论这种意见表达和传播方式可能比其他的方式产生更强的效果。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具有现实的新闻性、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专家把新闻评论定位于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就来源于此。
关键词:节目制作;新闻;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电视评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媒体都十分重视评论节目的创办,以期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与话语权。目前电视评论的形式很多,但对于我们地方台来说,更多是电视性调查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述评。新闻述评可以理解为是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针对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所做的调查与评论,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所以评论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部分,而新闻述评栏目则是电视台极具影响力的节目形式。从1993年《东方时空》创办至今,中央级别媒体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到众多省市级电视台的“话题”、“视点”、“聚焦”、“纵横”“观察”等栏目纷纷涌现,电视台新闻述评类节目获得了较大发展。和中央级别媒体拥有新闻资源丰富和容易突破地方势力限制的两大优势相比较,地方台受到地方势力的限制,舆论监督的难度很大,做好新闻述评节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吗地方台的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色在哪里?如何才能办好这类节目,从而有效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内容取向。
地方电视台一般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浓厚的地域色彩,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受众是城乡广大居民,其内容主要涉及城乡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新闻、舆论监督事件。这种鲜明的内容取向是地方台新闻述评类节目最大的特色,为调查性报道栏目带来持高的收视率。内容本地化的定位,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地方电视台和央视以及省级电视台所具有的新闻资源相比处于天然劣势。但地方新闻述评的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为栏目提供长期充备的信息源,因而地方电视台可以就地取材,实现新闻节目的低成本运作,只要能够做透做好,同样能够做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另一方面是符合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的接近性。这包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地方电视台内容本地化主要是因为符合地理上的接近,因为调查涉及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就是在观众周围,舆论监督的力度更容易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与他们关系更密切,因而更为观众所重视。地方台电视评论节目的内容定位取向具体来说有:
(一)关注社会热点,有效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述评节目的主要功能。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利用电视的形式进行舆论监督,还不到20年,然而,它的镜头和音响凸现的真实感带来的舆论监督的威力却不容忽视。榆林电视台从建台起就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评论《绥德化工厂破产拍卖的反思》就获得了1993年度陕西省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陕西新闻奖二等奖。但真正开办新闻述评栏目源于1998年的《新闻透视》,该栏目第一期节目《立案八年不开庭法律岂能当儿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中院领导亲自带队到电视台感谢媒体监督,并部署了全市积审案件大清理活动。第二期节目《村民呼唤村务公开》不仅有力的配合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且揭露了村领导独断专行给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第三期节目《村组长目无法纪三兄弟生计艰难》,面对国家土地调整政策,这位村组长竟然不给户口在村里的村民划拨承包地,并在人家过去的承包地里公然搞破坏,他愚昧与无知话语至今令人难忘。记者问他这样做的理由,他咆哮“你问天去”。记者问他这样做让人家弟兄三怎生活,他竟然说“他们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定位于“反映社情民意,透视社会热点”的《新闻透视》节目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应接不暇。极大地提高了电视台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毋庸置疑,舆论监督是地方台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生命线,只有坚持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采取揭露的方式,选取重大题材或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且采用镜头语言,才能有真实感,吸引受众眼球,扩大社会影响。
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空间和现有舆论环境的制约,“不局限于舆论监督,拓宽述评内容” 也是地方地方台的必然选择。榆林电视台《记者观察》节目,除了进行舆论监督外,评说社会热点与社会改革进程中,引发的体制冲突、观念冲突、灰色地带等重大问题,也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所关注,因此也应成为新闻述评节目的主题之一。《农贸市场的隐忧》、《當心黑心称》、《聚焦榆林牛奶市场》、《质疑油品等于人品》、《八年了,别提它了》、《集中供热的喜与忧》、《夜市治理怎就这么难》、《榆林出租车市场亟待整顿》、《双创成果要分享更要保护》等节目,就是把把国家的政策和地方的实际实施情况相结合来反映问题,评述社会热点,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关注弱势群体,是新闻述评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除了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报道,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还重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即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使得关注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普通人物和社会弱势群体也纳入关注和关怀的视野。如果我们的舆论监督只监督到权力的外围,甚至把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也作为舆论监督的对象,那么,我们的节目就缺乏了人文精神,也缺乏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大家知道,社会责任感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是细化了述评内容,明确述评对象,体现出媒体的确强烈社会责任和对人的关怀。回顾我们榆林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的发展史,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是我们新闻述评的最大的特色。《一本糊涂账,村务怎公开》、《无缘受牵连,公道向谁讨》、《山绿了,烦恼来了》、《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警力下沉,百姓安宁》、《慈安水润万民心》、《卖土豆农民的尴尬境遇》、《网吧呀,网吧!》、《终审判决遭遇尴尬》、《劳模的烦恼》等节目充分发挥新闻三贴近的原则,将镜头对准基层百姓,反映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折射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述评节目的永恒主题。
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安定团结;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和新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规定着新闻的性质和方向,新闻体现着政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和忽视这一点。而正是这一点往往决定着地方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贯彻执行党的主张、团结和鼓舞全體人民为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根本利益而积极进取的重要职责。因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述评节目的永恒主题。我们榆林电视台的新闻述评节目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定位于“关注生活、体察民情、解读政策、评说社会”,就是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的宣传宗旨,体现“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回顾我们的新闻述评节目,无不紧扣时代脉搏,无不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都在我们的节目里有声音,有反馈,有评述。以今年上半年为例,解读“十二五规划”,关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的贯彻落实成了我们新闻述评关注的重点。《向城区“断头路”宣战》、《新能源加速榆林可持续发展》、《移民搬迁告别贫困》、《书香浓郁沁人心和谐榆林促发展》、《榆林水利的机遇与跨越》、《聚焦榆林医改(上篇):——公立医院改革篇》、《聚焦榆林医改(下篇):——公共卫生服务改革篇》、《社会保障构建民生榆林》、《资源重组促进煤炭产业跨越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暖民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党心民心心连心》。可以说,我们的节目记录着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大决策与工作重点,从我们的节目就能看出榆林的沧桑巨变。
二、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独立品格。
(一)坚持客观报道、夹叙夹议的形式。
新闻述评节目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来操作,是一种过程的真实的体现。即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效果。我们强调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追求独立精神,是指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独立的行动、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不应该以既定的或者他人的结论来表现,而应该表现出“质疑”的精神,所有对事实和事实的核定都应该通过记者的一步步深入调查来核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对真相的探求,并不追求形式上的中立,当然,如果二者能够兼顾也是十分完美的。《八年了,别提它了!》、《记者行动的背后》、《揭开消毒餐具的面纱》等节目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提供丰富背景资料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了事件的起因和过程,虽然没有刻意表述媒体的观点,但是通过对真相的探求,媒体的独立品格与独立精神一览无余。
(二)新闻述评节目的操作也要故事化。
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在市场经济下受众本位的体现。我们追求新闻述评节目“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表达方式要观众喜闻乐见。不可否认,“悬念与冲突之于故事关注度的巨大力量与其对受众心理的迎合是分不开的。悬念满足的是受众的好奇心理,深度报道中适度地交代事件背景、叙述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条件,从而巧妙地埋伏几处问号,受众就会因之不断地产生期待视野,并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与报道本身的发展进行比较观照,选择继承或扬弃,直至彻底地释疑解惑。” 我们榆林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播出的《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节目中,一开始就设置了几个悬念:一块承包地为何会出现八个判决书;在老李的承包地里村民们为何抢种抢收;一块小小承包地引起争议,这块地该谁管理,村小组的土地调整与村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等?而这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述评的全过程,使节目紧张紧凑、耐人寻味。悬念作为一种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述评节目之中。而冲突则可以在述评中制造出充斥着矛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一定要比平铺直叙要吸引人。作为叙述事实的一个过程,新闻述评首先要考虑选取何种切入点、采用何种叙述方式、从何种角度制造悬念和冲突,使受众在不知觉中进入到角色中,主动参与思考。《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就是在一和八上做文章,一块承包地是谁的承包地,为何围绕它会出现八个判决书?原来这块地是老李十年前就承包了的,期间他推土修渠把这块地改造成了水浇地。而此时大多数村民的承包地还是旱种旱收,收入的不公平导致一部分村民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了老李一家和部分村民的矛盾冲突。而村小组违背国家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竟竟然将这块地划分给十多户农民耕种,由此产生了老李一家和村小组的矛盾冲突;围绕这块地的管理权,县市法院判了撤,撤了判,几经周折这块地的管理权仍悬在空中,由此产生了县市法院的矛盾冲突。围绕这一连串矛盾冲突,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法律机关,使得公众不仅理解了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也介入其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锋人物唐·休伊特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虽然真实性的铁律决定着我们不可能把新闻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但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开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性因素却是一条优化传播效果的途径。
三、做好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建议。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都在积极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依据榆林电视台创办新闻述评节目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有突破地方势力限制的思想准备。
地方台做舆论监督的最大障碍是地方经济和行政势力的干预。一个有震撼力的舆论监督选题,因为涉及地方势力,常常还未出炉就夭折,这不仅会挫伤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加重观众对栏目的不信任感。因此,在报道中如何突破地方势力的限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令很多地方台新闻述评栏目负责人和电视台领导困惑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一是注重时宜性,一个重大的舆论监督题目出炉时,要让它尽快与观众见面,避免被随之而来的说情风和压力所扼杀;二是对节目进行技术处理,尽量使揭露性报道能通过审核;三是尽量用事实来说话,尽可能多地收集到报道对象的材料,但不要一股脑全都披露,一般十分问题只言其六,做到收放自如,立场中立,避免新闻官司。
(二)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记者队伍。
搞新闻述评,记者必须去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就需要记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更要具备较强的思辩性和灵活的反应力。激情和理性是创造品牌栏目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栏目要积极培养品牌记者,才能达到品牌效益、体现品牌品质。另外,新闻述评栏目的主持人不仅应该是整个栏目的线索,还应成为出色的评论家,主持人的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观众思考。在节目中,应当减少画外音,主要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来说话,因为新闻评论还具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三)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认真处理好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新闻述评节目中,记者常常处于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中。比如电视曝光常常使得被评论者完全暴露在镜头里,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因此,保护被调查者和相关人员的隐私是一个重要问题。伴随着我们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我们搞新闻述评坚决不能忽视相关的法律规定,重视客观存在,更要重视人文精神。
(四)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不断提升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
对新闻述评节目来讲,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文化是前提。因为思想文化内涵是一个栏目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是其价值观,其表征是这个栏目所有的叙述事件和所有的参与者所表露出来的态度。对新闻述评节目来说,应当提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基础上的以人为本,反对的是扰民、伤民、欺民、坑民、害民等的不法行为。而对观众和采访对象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平视的、亲和的、真诚的、负责的;对职业的态度我们应该是敬业的、前卫的、有责任的、有理念的、有激情的。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最集中的体现还在于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只有将这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视为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报道才可能成为有灵魂、成体系、对社会具有建设价值的完整表达,才可能最终完成新闻述评栏目品质的提升。毋庸置疑,对栏目品质的提升既是对栏目品牌内涵的打造,也为内部工作人员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追求。因此,提升节目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地方台电视新闻述评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节目制作;新闻;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电视评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媒体都十分重视评论节目的创办,以期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与话语权。目前电视评论的形式很多,但对于我们地方台来说,更多是电视性调查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述评。新闻述评可以理解为是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针对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所做的调查与评论,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所以评论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部分,而新闻述评栏目则是电视台极具影响力的节目形式。从1993年《东方时空》创办至今,中央级别媒体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到众多省市级电视台的“话题”、“视点”、“聚焦”、“纵横”“观察”等栏目纷纷涌现,电视台新闻述评类节目获得了较大发展。和中央级别媒体拥有新闻资源丰富和容易突破地方势力限制的两大优势相比较,地方台受到地方势力的限制,舆论监督的难度很大,做好新闻述评节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吗地方台的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色在哪里?如何才能办好这类节目,从而有效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内容取向。
地方电视台一般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浓厚的地域色彩,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受众是城乡广大居民,其内容主要涉及城乡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新闻、舆论监督事件。这种鲜明的内容取向是地方台新闻述评类节目最大的特色,为调查性报道栏目带来持高的收视率。内容本地化的定位,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地方电视台和央视以及省级电视台所具有的新闻资源相比处于天然劣势。但地方新闻述评的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为栏目提供长期充备的信息源,因而地方电视台可以就地取材,实现新闻节目的低成本运作,只要能够做透做好,同样能够做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另一方面是符合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的接近性。这包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地方电视台内容本地化主要是因为符合地理上的接近,因为调查涉及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就是在观众周围,舆论监督的力度更容易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与他们关系更密切,因而更为观众所重视。地方台电视评论节目的内容定位取向具体来说有:
(一)关注社会热点,有效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述评节目的主要功能。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利用电视的形式进行舆论监督,还不到20年,然而,它的镜头和音响凸现的真实感带来的舆论监督的威力却不容忽视。榆林电视台从建台起就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评论《绥德化工厂破产拍卖的反思》就获得了1993年度陕西省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陕西新闻奖二等奖。但真正开办新闻述评栏目源于1998年的《新闻透视》,该栏目第一期节目《立案八年不开庭法律岂能当儿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中院领导亲自带队到电视台感谢媒体监督,并部署了全市积审案件大清理活动。第二期节目《村民呼唤村务公开》不仅有力的配合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且揭露了村领导独断专行给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第三期节目《村组长目无法纪三兄弟生计艰难》,面对国家土地调整政策,这位村组长竟然不给户口在村里的村民划拨承包地,并在人家过去的承包地里公然搞破坏,他愚昧与无知话语至今令人难忘。记者问他这样做的理由,他咆哮“你问天去”。记者问他这样做让人家弟兄三怎生活,他竟然说“他们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定位于“反映社情民意,透视社会热点”的《新闻透视》节目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应接不暇。极大地提高了电视台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毋庸置疑,舆论监督是地方台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生命线,只有坚持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采取揭露的方式,选取重大题材或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且采用镜头语言,才能有真实感,吸引受众眼球,扩大社会影响。
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空间和现有舆论环境的制约,“不局限于舆论监督,拓宽述评内容” 也是地方地方台的必然选择。榆林电视台《记者观察》节目,除了进行舆论监督外,评说社会热点与社会改革进程中,引发的体制冲突、观念冲突、灰色地带等重大问题,也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所关注,因此也应成为新闻述评节目的主题之一。《农贸市场的隐忧》、《當心黑心称》、《聚焦榆林牛奶市场》、《质疑油品等于人品》、《八年了,别提它了》、《集中供热的喜与忧》、《夜市治理怎就这么难》、《榆林出租车市场亟待整顿》、《双创成果要分享更要保护》等节目,就是把把国家的政策和地方的实际实施情况相结合来反映问题,评述社会热点,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关注弱势群体,是新闻述评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除了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报道,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还重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即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使得关注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普通人物和社会弱势群体也纳入关注和关怀的视野。如果我们的舆论监督只监督到权力的外围,甚至把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也作为舆论监督的对象,那么,我们的节目就缺乏了人文精神,也缺乏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大家知道,社会责任感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是细化了述评内容,明确述评对象,体现出媒体的确强烈社会责任和对人的关怀。回顾我们榆林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的发展史,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是我们新闻述评的最大的特色。《一本糊涂账,村务怎公开》、《无缘受牵连,公道向谁讨》、《山绿了,烦恼来了》、《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警力下沉,百姓安宁》、《慈安水润万民心》、《卖土豆农民的尴尬境遇》、《网吧呀,网吧!》、《终审判决遭遇尴尬》、《劳模的烦恼》等节目充分发挥新闻三贴近的原则,将镜头对准基层百姓,反映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折射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述评节目的永恒主题。
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安定团结;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和新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规定着新闻的性质和方向,新闻体现着政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和忽视这一点。而正是这一点往往决定着地方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贯彻执行党的主张、团结和鼓舞全體人民为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根本利益而积极进取的重要职责。因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述评节目的永恒主题。我们榆林电视台的新闻述评节目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定位于“关注生活、体察民情、解读政策、评说社会”,就是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的宣传宗旨,体现“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回顾我们的新闻述评节目,无不紧扣时代脉搏,无不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都在我们的节目里有声音,有反馈,有评述。以今年上半年为例,解读“十二五规划”,关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的贯彻落实成了我们新闻述评关注的重点。《向城区“断头路”宣战》、《新能源加速榆林可持续发展》、《移民搬迁告别贫困》、《书香浓郁沁人心和谐榆林促发展》、《榆林水利的机遇与跨越》、《聚焦榆林医改(上篇):——公立医院改革篇》、《聚焦榆林医改(下篇):——公共卫生服务改革篇》、《社会保障构建民生榆林》、《资源重组促进煤炭产业跨越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暖民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党心民心心连心》。可以说,我们的节目记录着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大决策与工作重点,从我们的节目就能看出榆林的沧桑巨变。
二、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独立品格。
(一)坚持客观报道、夹叙夹议的形式。
新闻述评节目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来操作,是一种过程的真实的体现。即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效果。我们强调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追求独立精神,是指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独立的行动、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不应该以既定的或者他人的结论来表现,而应该表现出“质疑”的精神,所有对事实和事实的核定都应该通过记者的一步步深入调查来核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对真相的探求,并不追求形式上的中立,当然,如果二者能够兼顾也是十分完美的。《八年了,别提它了!》、《记者行动的背后》、《揭开消毒餐具的面纱》等节目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提供丰富背景资料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了事件的起因和过程,虽然没有刻意表述媒体的观点,但是通过对真相的探求,媒体的独立品格与独立精神一览无余。
(二)新闻述评节目的操作也要故事化。
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在市场经济下受众本位的体现。我们追求新闻述评节目“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表达方式要观众喜闻乐见。不可否认,“悬念与冲突之于故事关注度的巨大力量与其对受众心理的迎合是分不开的。悬念满足的是受众的好奇心理,深度报道中适度地交代事件背景、叙述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条件,从而巧妙地埋伏几处问号,受众就会因之不断地产生期待视野,并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与报道本身的发展进行比较观照,选择继承或扬弃,直至彻底地释疑解惑。” 我们榆林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播出的《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节目中,一开始就设置了几个悬念:一块承包地为何会出现八个判决书;在老李的承包地里村民们为何抢种抢收;一块小小承包地引起争议,这块地该谁管理,村小组的土地调整与村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等?而这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述评的全过程,使节目紧张紧凑、耐人寻味。悬念作为一种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述评节目之中。而冲突则可以在述评中制造出充斥着矛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一定要比平铺直叙要吸引人。作为叙述事实的一个过程,新闻述评首先要考虑选取何种切入点、采用何种叙述方式、从何种角度制造悬念和冲突,使受众在不知觉中进入到角色中,主动参与思考。《一块承包地八个判决书》就是在一和八上做文章,一块承包地是谁的承包地,为何围绕它会出现八个判决书?原来这块地是老李十年前就承包了的,期间他推土修渠把这块地改造成了水浇地。而此时大多数村民的承包地还是旱种旱收,收入的不公平导致一部分村民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了老李一家和部分村民的矛盾冲突。而村小组违背国家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竟竟然将这块地划分给十多户农民耕种,由此产生了老李一家和村小组的矛盾冲突;围绕这块地的管理权,县市法院判了撤,撤了判,几经周折这块地的管理权仍悬在空中,由此产生了县市法院的矛盾冲突。围绕这一连串矛盾冲突,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法律机关,使得公众不仅理解了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也介入其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锋人物唐·休伊特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虽然真实性的铁律决定着我们不可能把新闻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但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开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性因素却是一条优化传播效果的途径。
三、做好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节目的建议。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述评栏目都在积极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依据榆林电视台创办新闻述评节目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有突破地方势力限制的思想准备。
地方台做舆论监督的最大障碍是地方经济和行政势力的干预。一个有震撼力的舆论监督选题,因为涉及地方势力,常常还未出炉就夭折,这不仅会挫伤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加重观众对栏目的不信任感。因此,在报道中如何突破地方势力的限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令很多地方台新闻述评栏目负责人和电视台领导困惑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一是注重时宜性,一个重大的舆论监督题目出炉时,要让它尽快与观众见面,避免被随之而来的说情风和压力所扼杀;二是对节目进行技术处理,尽量使揭露性报道能通过审核;三是尽量用事实来说话,尽可能多地收集到报道对象的材料,但不要一股脑全都披露,一般十分问题只言其六,做到收放自如,立场中立,避免新闻官司。
(二)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记者队伍。
搞新闻述评,记者必须去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就需要记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更要具备较强的思辩性和灵活的反应力。激情和理性是创造品牌栏目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栏目要积极培养品牌记者,才能达到品牌效益、体现品牌品质。另外,新闻述评栏目的主持人不仅应该是整个栏目的线索,还应成为出色的评论家,主持人的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观众思考。在节目中,应当减少画外音,主要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来说话,因为新闻评论还具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三)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认真处理好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新闻述评节目中,记者常常处于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中。比如电视曝光常常使得被评论者完全暴露在镜头里,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因此,保护被调查者和相关人员的隐私是一个重要问题。伴随着我们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我们搞新闻述评坚决不能忽视相关的法律规定,重视客观存在,更要重视人文精神。
(四)地方电视台办好新闻述评节目要不断提升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
对新闻述评节目来讲,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文化是前提。因为思想文化内涵是一个栏目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是其价值观,其表征是这个栏目所有的叙述事件和所有的参与者所表露出来的态度。对新闻述评节目来说,应当提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基础上的以人为本,反对的是扰民、伤民、欺民、坑民、害民等的不法行为。而对观众和采访对象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平视的、亲和的、真诚的、负责的;对职业的态度我们应该是敬业的、前卫的、有责任的、有理念的、有激情的。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最集中的体现还在于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只有将这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视为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报道才可能成为有灵魂、成体系、对社会具有建设价值的完整表达,才可能最终完成新闻述评栏目品质的提升。毋庸置疑,对栏目品质的提升既是对栏目品牌内涵的打造,也为内部工作人员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追求。因此,提升节目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地方台电视新闻述评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