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破束缚,培养“怀疑”;创设质疑环境,启迪创新思维;着意保护发问,充分鼓励独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环境;鼓励独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打破束缚,培养“怀疑”精神
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障碍往往是头脑中形形色色的迷信。老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破除束缚,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培养“怀疑”精神显得非常必要。对于学生来说,报刊、书本、名人都能成为他们崇拜的权威,而教科书、老师则是更直接的权威,学生如果唯课本是从,味老师是从,这样下去就会循规蹈矩,更不敢提出不同于课本,不同于老师,专家的见解,将来毕业后就会成为无所成就的庸人。教学中用该鼓励学生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见疑中去探幽索微,寻求真理。因此,我在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的毛病。在学《核舟记》时,有个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挑出这一课注释的一处错误,对“弥勒”的注释教材是错的,“弥勒”应该是“佛”,不是教材注释的“菩萨”。老师肯定了他的发现。就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于无疑处生疑,培养了他们大胆的“怀疑”精神。
二、创设质疑环境,启迪创新思维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见物不解追问到底的思维积极性。面对学生的问难,教师的天职是创设质疑环境,它对知识的渴求与创新是十分有益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这段话,说明了学生自己敢于提问问题的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能力,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可采用不同方式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提出或设计问题。
1.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为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例如:我引导学生阅读《死海不死》时,学生自学课文质疑,有个学生就提出:文章前面说:“死海”后说“不死”,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岂不是互相矛盾吗?问题一出,我没有立即解答,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决,很快就明白了“死海”的形成、特性和发展。
2. 创设民主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要左右他们的意见。因为“民主性”是学生积极探求问题,锐意创新的精神支柱。例如:阅读古诗《陌上桑》后一段时,我启发学生谈看法。有不少学生认为:罗敷的夫婿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官。我对学生说我开始也这样认为,后研读课文,觉得有些不妥,存在疑点,这问题应由大家讨论。于是我问:罗敷真有这样青云直上的夫婿吗?如果有,他会出来采桑吗?以此引导学生联系全诗内容深入讨论、争执,从而明白了这一段诗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大官压小官,以威气斗邪气。这样引导讨论,既澄清了师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着意保护发问,充分鼓励独创
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有意保护,对他们的独到见解充分鼓励。有时候学生的问难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要一样给以关注,肯定其独创行为,找出其中的智慧火花,予以及时强化,使之日趋完善。例如:学习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后,我引导学生以“鲁迅在我心中”为题展开讨论,有学生提出“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并不怎么好”的问题。其理由是:当时民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而鲁迅的文章又写得那么深,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又怎能唤起民众呢?我认真倾听了这个违背常理的问题后,没有搪塞,而是肯定了其大胆的见解,表扬了提问者,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分析归纳出让学生口服心服的结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用十全十美的眼光要求名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又鼓励了学生的独创见解。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环境;鼓励独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打破束缚,培养“怀疑”精神
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障碍往往是头脑中形形色色的迷信。老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破除束缚,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培养“怀疑”精神显得非常必要。对于学生来说,报刊、书本、名人都能成为他们崇拜的权威,而教科书、老师则是更直接的权威,学生如果唯课本是从,味老师是从,这样下去就会循规蹈矩,更不敢提出不同于课本,不同于老师,专家的见解,将来毕业后就会成为无所成就的庸人。教学中用该鼓励学生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见疑中去探幽索微,寻求真理。因此,我在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的毛病。在学《核舟记》时,有个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挑出这一课注释的一处错误,对“弥勒”的注释教材是错的,“弥勒”应该是“佛”,不是教材注释的“菩萨”。老师肯定了他的发现。就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于无疑处生疑,培养了他们大胆的“怀疑”精神。
二、创设质疑环境,启迪创新思维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见物不解追问到底的思维积极性。面对学生的问难,教师的天职是创设质疑环境,它对知识的渴求与创新是十分有益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这段话,说明了学生自己敢于提问问题的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能力,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可采用不同方式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提出或设计问题。
1.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为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例如:我引导学生阅读《死海不死》时,学生自学课文质疑,有个学生就提出:文章前面说:“死海”后说“不死”,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岂不是互相矛盾吗?问题一出,我没有立即解答,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决,很快就明白了“死海”的形成、特性和发展。
2. 创设民主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要左右他们的意见。因为“民主性”是学生积极探求问题,锐意创新的精神支柱。例如:阅读古诗《陌上桑》后一段时,我启发学生谈看法。有不少学生认为:罗敷的夫婿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官。我对学生说我开始也这样认为,后研读课文,觉得有些不妥,存在疑点,这问题应由大家讨论。于是我问:罗敷真有这样青云直上的夫婿吗?如果有,他会出来采桑吗?以此引导学生联系全诗内容深入讨论、争执,从而明白了这一段诗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大官压小官,以威气斗邪气。这样引导讨论,既澄清了师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着意保护发问,充分鼓励独创
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有意保护,对他们的独到见解充分鼓励。有时候学生的问难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要一样给以关注,肯定其独创行为,找出其中的智慧火花,予以及时强化,使之日趋完善。例如:学习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后,我引导学生以“鲁迅在我心中”为题展开讨论,有学生提出“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并不怎么好”的问题。其理由是:当时民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而鲁迅的文章又写得那么深,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又怎能唤起民众呢?我认真倾听了这个违背常理的问题后,没有搪塞,而是肯定了其大胆的见解,表扬了提问者,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分析归纳出让学生口服心服的结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用十全十美的眼光要求名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又鼓励了学生的独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