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等等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家长疯狂地让孩子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素质”包含的两层意思:①指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和素养;②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性特点。“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对人而言,指的是道德品质,素养就是各方面的能力。可人们说“素质”时往往忽略了“本来的性质”,单方面去培养能力,事实上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前者应该远重于后者。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到现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下列特征:讲究生活条件,追求享乐,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不够;思想较为复杂,但考虑问题简单;社会实践欲高,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求知欲强烈,书本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认识自我差,爱国、集体、奉献、互助精神不足;身心脆弱,创造意识不强,对人生社会意义理解不深。总之,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却难以胜任现代社会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当代中小学生需较好地具备下列素质才可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有用人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实践素质、竞争素质、审美素质、创造素质、人格素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应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方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素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当前还许多家长却只看重了学习教育,当孩子要做一些家务或自我劳动时,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什么事都不用管,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较为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格成长、社会道德形成、社会认知和行为、科学素养等一系列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培养教育,使孩子的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脉搏和拍,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
期刊
小学生害怕作文,习作成了他们心中的包袱,有的或逃避不交作业,有的干脆抄袭他人的作文,有的草草收场,应付了事……这是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当致力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能够面对作文,乐于表达,勤于动笔,这样,写作文就不再难了。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 多鼓励,少批评,激发习作兴趣阅读  不少
期刊
【摘 要】 在人们日益依赖于网络信息的时代,图书馆的作用似乎被大大削弱。可是,真正想系统地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却依然离不开传统的学习方式——从图书馆获取。如何让图书馆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图书管理 人员素质 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情报信息的广、快、精、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
期刊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运用
期刊
【摘 要】 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尊重学生 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的目标分为“解决问题”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大课程目标,并提出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因此,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其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就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亲其师
期刊
【摘 要】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理论化等阶段。教学反思的记录,可以有教案组成部分、教学日记、教学叙事几种形式。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独到的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教案组成部分 教学日记 教学叙事 更新观念 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
期刊
【摘 要】 现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天天接触周边的社会生活,因此小学生作文的内容应该来自生活,走作文内容生活化之路。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师勤于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定能改变学生习作时“无真事可叙、无真情可抒”的窘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最关注的问题。有的老师选择的是
期刊
【摘 要】 国之兴衰系于草民,国民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道,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科的教学之中,使每门学科都变成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手段和主阵地,是当前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数学教学也不利外,让数学成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一门学科,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大体方向。也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在教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每一位数学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