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的发展,自2001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进入了全面普及的阶段。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较宽泛,导致目前课程实施中出现很多问题,就此调查了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设计了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并对该校的全体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发现了该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实施现状调查分析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已十余载,该课程的实施虽在不断完善,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区的小学阶段不能全面、均衡的发展,同时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内容较宽泛,并且距今时间较远,义务教育阶段又没有出台新的该课程的指导标准,致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及其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参照体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固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未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等等。因此,就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并对其开展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我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目标具体包括: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掌握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关于对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一)研究方法
1.抽样。对通辽市实验小学在校的3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调查问卷主要从个人信息,学校总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师的发展与培训四方面设置问题,从而对信息技术教师有关教学方面有一个整体了解。访谈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本数量是否满足学生和教师需求,该课程课下布置作业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所教授的班级是如何分配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年级及结课年级,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发展,及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在教师基本素养方面
通过调查,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如下:共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3名,均是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教龄方面:5~10年有两名教师,11~15年有一名教师,其中有两名为本科学历,另外一名为大学专科学历,师资队伍较好,师资水平较高。
2.在课程设置及学校总体情况方面
通过辽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年级为二年级至四年级,在每学期初,学校领导只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两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本校教学周为18周,《信息技术》课程每学期的教学周为11周,每周1课时,每学期11课时,共计66课时,基本满足小学阶段的课时标准(《指导纲要》下限为68学时)。另外,学校领导还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听课。
3.教师对课程内容了解方面
通过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得知: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较好,他们都喜欢从事该学科教学,并且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都十分了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节课都有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计划,还有师生互动环节设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非常充分。教师们备课内容主要源于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光盘,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三位教师中仅有一位教师利用了互联网资源。
4.备课
调查得知,该校教师均采用互不干扰的个人备课形式,无集体备课,也无完全凭借个人经验不备课情况。在备课时间方面,有两名教师在1~1.5小时之间,另外一名教师在1小时以内即可完成,这一环节应该是和教师的教龄及教学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三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所用时长也不相同。对每一环节花费时间人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制作教学课件,策划学生活动,寻找课外相关知识,而研读课程标准教材,书写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均没有分配时间。时间分配不均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教师们非常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但他们对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案的书写及教学策略的选择都不够重视。
5.教学方法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通过调查在教学过程中,3名教师使用的小组协作学习、广播教学(学生参与模式)两种教学方法频率最高,同时教师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6.教学支持和改进方面
调查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来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效果优化的因素。问题分别是: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有哪些及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最急需改进的方面有哪些,调查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通过以上两个图可知: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分别是: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软件,专业培训,文本备课资料,而教育理论著作及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料没有被提到。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最急需改进的方面设备设施,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三方面占较大比例,评价方式、授课方式及课程的课时保障这三方面则不作为急需改进的方面的内容。 7.课程评价方面
此外,本次调查还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一般的课程评价方式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通过调查得知,该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包括有现场上机考试和课堂小测两种评价方式。上机考试则是总结性评价,课堂小测则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测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由于本门课程以注重实践为基础,因此只有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才能对该学科做出合理、全面的评价。由此看来,该学校的评价方式的采用是很科学、合理的。
8.教师发展与培训
本次问卷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培训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平时都能主动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也经常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最新发展及最新研究动态,以辅助教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但是该校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并非主要科目,相对语文、数学等其他科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教师参加的教研进修机会较少,社会、家庭对该学科也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更缺少专家指点。若想提高学科教师的自身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进行培训学习。问卷结果显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不同教师就该学科的培训内容发表了不同看法,调查结果图5所示。
其中,课改新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四方面在培训内容中占主要地位,课堂管理策略及儿童心理发展次之。所以学校若组织教师培训,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
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领导应对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2.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该学校的硬件设备勉强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在保证硬件数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质量,定期维护及更新计算机设备,学校可以自主建设教学资源库,加强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
3.学校领导应为该学科制定详细、明确的规范,给信息技术教师一个明确的学科参照体系及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
4.学校领导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可以征求一下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信息素养及自身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谢幼如.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项目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
[3]周越.未来之路——教学研究的资源研发范式[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4]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实施现状调查分析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已十余载,该课程的实施虽在不断完善,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区的小学阶段不能全面、均衡的发展,同时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内容较宽泛,并且距今时间较远,义务教育阶段又没有出台新的该课程的指导标准,致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及其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参照体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固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未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等等。因此,就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并对其开展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我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目标具体包括: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掌握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关于对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一)研究方法
1.抽样。对通辽市实验小学在校的3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调查问卷主要从个人信息,学校总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师的发展与培训四方面设置问题,从而对信息技术教师有关教学方面有一个整体了解。访谈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本数量是否满足学生和教师需求,该课程课下布置作业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所教授的班级是如何分配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年级及结课年级,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发展,及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在教师基本素养方面
通过调查,通辽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如下:共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3名,均是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教龄方面:5~10年有两名教师,11~15年有一名教师,其中有两名为本科学历,另外一名为大学专科学历,师资队伍较好,师资水平较高。
2.在课程设置及学校总体情况方面
通过辽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年级为二年级至四年级,在每学期初,学校领导只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两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本校教学周为18周,《信息技术》课程每学期的教学周为11周,每周1课时,每学期11课时,共计66课时,基本满足小学阶段的课时标准(《指导纲要》下限为68学时)。另外,学校领导还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听课。
3.教师对课程内容了解方面
通过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得知: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较好,他们都喜欢从事该学科教学,并且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都十分了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节课都有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计划,还有师生互动环节设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非常充分。教师们备课内容主要源于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光盘,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三位教师中仅有一位教师利用了互联网资源。
4.备课
调查得知,该校教师均采用互不干扰的个人备课形式,无集体备课,也无完全凭借个人经验不备课情况。在备课时间方面,有两名教师在1~1.5小时之间,另外一名教师在1小时以内即可完成,这一环节应该是和教师的教龄及教学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三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所用时长也不相同。对每一环节花费时间人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制作教学课件,策划学生活动,寻找课外相关知识,而研读课程标准教材,书写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均没有分配时间。时间分配不均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教师们非常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但他们对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案的书写及教学策略的选择都不够重视。
5.教学方法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通过调查在教学过程中,3名教师使用的小组协作学习、广播教学(学生参与模式)两种教学方法频率最高,同时教师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6.教学支持和改进方面
调查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来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效果优化的因素。问题分别是: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有哪些及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最急需改进的方面有哪些,调查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通过以上两个图可知: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分别是: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软件,专业培训,文本备课资料,而教育理论著作及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料没有被提到。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最急需改进的方面设备设施,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三方面占较大比例,评价方式、授课方式及课程的课时保障这三方面则不作为急需改进的方面的内容。 7.课程评价方面
此外,本次调查还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一般的课程评价方式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通过调查得知,该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包括有现场上机考试和课堂小测两种评价方式。上机考试则是总结性评价,课堂小测则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测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由于本门课程以注重实践为基础,因此只有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才能对该学科做出合理、全面的评价。由此看来,该学校的评价方式的采用是很科学、合理的。
8.教师发展与培训
本次问卷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培训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平时都能主动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也经常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最新发展及最新研究动态,以辅助教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但是该校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并非主要科目,相对语文、数学等其他科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教师参加的教研进修机会较少,社会、家庭对该学科也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更缺少专家指点。若想提高学科教师的自身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进行培训学习。问卷结果显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不同教师就该学科的培训内容发表了不同看法,调查结果图5所示。
其中,课改新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四方面在培训内容中占主要地位,课堂管理策略及儿童心理发展次之。所以学校若组织教师培训,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
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领导应对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2.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该学校的硬件设备勉强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在保证硬件数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质量,定期维护及更新计算机设备,学校可以自主建设教学资源库,加强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
3.学校领导应为该学科制定详细、明确的规范,给信息技术教师一个明确的学科参照体系及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
4.学校领导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可以征求一下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信息素养及自身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谢幼如.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项目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
[3]周越.未来之路——教学研究的资源研发范式[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4]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