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精神结构中的“礼”地位较为显著,“有礼、好礼、注重礼仪”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和弘扬。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不难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对于礼仪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相应的礼仪教学工作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必要性;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度不高,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使幼儿对礼仪的认知较为匮乏,继而造成礼仪行为上的差距。因此,笔者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的具体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德育实效。
一、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个体思想认识、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社会交往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以礼仪为基础,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个人行为习惯通常会在一个关键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期,个体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能力的转化效率更高,形成的效果也更持久。而幼儿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启蒙阶段,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了解社会文化、礼仪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有可能增加后期教育难度,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符合幼儿成长特征和礼仪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象征,是对社会公众道德情怀、生活习惯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日渐提高。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都没有专门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礼仪教育的缺失,继而影响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实践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环境,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在对周围事物和他人言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给出相似的反应。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从幼儿的身心特征出发,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更为生动灵活的整体教育环境,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之中明礼仪、知礼仪,继而做到用礼仪,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规范教师行为,重视言传身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群体较为有限,除了父母、同学之外,教师是幼儿接触的重要群体。不仅如此,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决定了他们对语言、表情、动作、服饰等直观呈现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言行的同时,对这种教育特征加以利用,将正确的礼仪行为和不正确的礼仪行为分别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正确的礼仪行为进行鼓励,对不正确的礼仪进行提醒和指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始终践行自己所鼓励的正确礼仪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导。
2.创设礼仪环境,提供学习空间。教师营造出良好的礼仪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礼仪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教室内外的布置进行调整,营造出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礼仪教育,感受礼仪行为的美好,强化礼仪意识。
3.提供实践契机,增强礼仪体验。礼仪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继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和实践。因此,教师要始终以礼仪实践为目标,创造不同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在体验之中感受礼仪行为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园晨间接待”环节设计成为幼儿礼仪行为展示的一个平台,每天早上,选择两名学生作为“礼仪宝贝”,身着园服、肩披绶带,站在教室门口,对来往的教师、家长和同学致以灿烂的微笑和热情的问候,让幼儿从这种晨间迎接的活动中感受对方回馈的热情问候,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知礼仪、讲文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优化教材体系,提供持续教学保障
礼仪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1.积极组织礼仪教学研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礼仪教育的活动方案,優化完善礼仪教育资源库。目前,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进行研究,编撰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案例,丰富教育资源库内容,确保后续教育活动能够随时调取资源库中的内容对实际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教学方案的制定和遴选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幼儿身心特征,确保教学活动的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幼儿在礼仪教育情感体验之中树立相应的礼仪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积极的礼仪道德行为。
2.建立具有幼儿园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确保教材体系符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文化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增强对礼仪的认知。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自编的儿歌、故事等编入教材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可操作的、可运用的教材体系。
(三)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一日生活就是指选择相应的主题,将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在切实的体验之中深化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保障幼儿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
1.做好前期准备。在一日生活礼仪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家长提出相关活动要求,深化家长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能够参与到活动之中。不仅如此,在活动开始之前,还要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项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丰富活动主题。一日生活必须始终围绕爱心教育这一核心内容,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设计多样化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增进幼儿对礼仪行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例如,在“九九”重阳节时,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看望孤寡老人,继而引导幼儿关爱长辈。通过不同活动的设计,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到礼仪教育之中,在关爱他人、互相分享之中,深化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礼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应的礼仪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感知生活的美好、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幼儿在践行礼仪行为的过程中,收获他人回馈的热情和温暖,从而营造出更为浓厚的礼仪氛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晶,常亮.学前教育中的礼仪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
统部寄宿制小学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必要性;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度不高,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使幼儿对礼仪的认知较为匮乏,继而造成礼仪行为上的差距。因此,笔者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的具体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德育实效。
一、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个体思想认识、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社会交往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以礼仪为基础,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个人行为习惯通常会在一个关键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期,个体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能力的转化效率更高,形成的效果也更持久。而幼儿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启蒙阶段,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了解社会文化、礼仪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有可能增加后期教育难度,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符合幼儿成长特征和礼仪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象征,是对社会公众道德情怀、生活习惯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日渐提高。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都没有专门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礼仪教育的缺失,继而影响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实践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环境,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在对周围事物和他人言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给出相似的反应。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从幼儿的身心特征出发,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更为生动灵活的整体教育环境,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之中明礼仪、知礼仪,继而做到用礼仪,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规范教师行为,重视言传身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群体较为有限,除了父母、同学之外,教师是幼儿接触的重要群体。不仅如此,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决定了他们对语言、表情、动作、服饰等直观呈现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言行的同时,对这种教育特征加以利用,将正确的礼仪行为和不正确的礼仪行为分别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正确的礼仪行为进行鼓励,对不正确的礼仪进行提醒和指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始终践行自己所鼓励的正确礼仪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导。
2.创设礼仪环境,提供学习空间。教师营造出良好的礼仪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礼仪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教室内外的布置进行调整,营造出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礼仪教育,感受礼仪行为的美好,强化礼仪意识。
3.提供实践契机,增强礼仪体验。礼仪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继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和实践。因此,教师要始终以礼仪实践为目标,创造不同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在体验之中感受礼仪行为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园晨间接待”环节设计成为幼儿礼仪行为展示的一个平台,每天早上,选择两名学生作为“礼仪宝贝”,身着园服、肩披绶带,站在教室门口,对来往的教师、家长和同学致以灿烂的微笑和热情的问候,让幼儿从这种晨间迎接的活动中感受对方回馈的热情问候,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知礼仪、讲文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优化教材体系,提供持续教学保障
礼仪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1.积极组织礼仪教学研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礼仪教育的活动方案,優化完善礼仪教育资源库。目前,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进行研究,编撰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案例,丰富教育资源库内容,确保后续教育活动能够随时调取资源库中的内容对实际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教学方案的制定和遴选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幼儿身心特征,确保教学活动的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幼儿在礼仪教育情感体验之中树立相应的礼仪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积极的礼仪道德行为。
2.建立具有幼儿园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确保教材体系符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文化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增强对礼仪的认知。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自编的儿歌、故事等编入教材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可操作的、可运用的教材体系。
(三)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一日生活就是指选择相应的主题,将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在切实的体验之中深化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保障幼儿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
1.做好前期准备。在一日生活礼仪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家长提出相关活动要求,深化家长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能够参与到活动之中。不仅如此,在活动开始之前,还要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项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丰富活动主题。一日生活必须始终围绕爱心教育这一核心内容,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设计多样化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增进幼儿对礼仪行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例如,在“九九”重阳节时,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看望孤寡老人,继而引导幼儿关爱长辈。通过不同活动的设计,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到礼仪教育之中,在关爱他人、互相分享之中,深化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礼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应的礼仪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感知生活的美好、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幼儿在践行礼仪行为的过程中,收获他人回馈的热情和温暖,从而营造出更为浓厚的礼仪氛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晶,常亮.学前教育中的礼仪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
统部寄宿制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