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汽车设计”课程的策略研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見》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基本的关键问题,在教学内容中不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爱国情操、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升华。文章通过对“汽车设计”课程现状的总结,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提出了在“汽车设计”课程中有效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对实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汽车设计;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00-03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应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连接在一起[1]。因此,高校课程教学不但肩负着传递知识的职责,还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的人才”的重任。高校教育“立德树人”中“立德”的重要内涵指的是:高校要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解和把握中国选择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和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及先进性。只有在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面对挑战与考验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工科学生普遍思想较为单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循循善诱地将“学生为之拼搏的未来”同“国家的发展,绚丽的中国梦”有机结合并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成为工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关键所在。
  一、“汽车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理论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经验[2]。工科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和如何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以上两点都是目前大部分工科教师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第一,工科知识全部围绕自然理论知识展开,教与学的过程都是严谨的以自然科学知识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推导和讨论,内容很少涉及爱国情操的熏陶和爱国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是组织教学内容的难点。第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难以有机地、自然地将工科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两者生硬的结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反感,而且会耽误知识本身的传递。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往往仅集中于知识的传递,教学目标较为单一,教学效果反馈仅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考核,对思政内容较为忽视。
  理论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动力,认知有限[2]。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只有将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然而,工科学生往往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科技进步和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域,因此对时事政治的关注较少,敏感性不够,缺乏提高政治素养的自我约束,轻视专业知识中引入的思政内容,没有认识到思政元素的教育意义,导致教学反馈效果较差,不能得到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理论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汽车设计”课程发展至今,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有经验地组织实施各类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取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不深,触动不大,不能引起学生思想的波动,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思政内容没有建立教学反馈机制,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效果。
  二、“汽车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内容
  (一)“汽车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的培养目标[3]。“汽车设计”课程是在前置课程“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基础上开展教学的一门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汽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会实际工程中车辆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能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综合运用以上三门课程的知识,解决汽车总成的设计、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增加思政元素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拥有大视野、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地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对行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汽车设计”章节内容清晰明了,以汽车底盘为主线,每一章介绍一个总成的设计。首先,在每一章的内容中,教师可增加本章内容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着重介绍民族品牌,央企、国企及国内研究院在本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介绍国内科研水平与国外科研水平的差距以激发学生“将实现自身职业理想与民族发展,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的激情。其次,充分发挥“知识可迁移”的特点,通过联想类比等手段将自然知识蕴含的哲学道理与人文道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应将思政内容由传统的“讲授”发展成为“学生参与其中”的形式,学生参与的形式包括:1. 课下查找资料最终形成汇报,课堂上以小组展示的形式介绍所学内容的国内发展现状、技术瓶颈等;2. 每章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并作为作业提交,思维导图中必须包含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展示,其中学生自行延展的思政内容作为重要的加分项予以加分以鼓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重视,最终达到对思政内容的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然动作”的效果,并对优秀的思政延展案例做课堂分享;3. 利用相关影视资料传播“爱党、爱国、爱人民”“国家强、民族强”等正能量内容;4. 案例中加入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思政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过程设计
  (一)思政元素挖掘
  1. 汽车总体设计概述中,回顾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享国企央企、民族企业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并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企业的飞速发展,从中得到鼓励和启发,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
  2. 关注每个总成的设计要求,理解“设计要求来源于其承担的角色”等简单的逻辑关系并由此联想到青年学生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的角色,知识青年应基于其自身的角色去积极匹配国家的发展需要,努力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关键人才”,青年学生应自觉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3. 通过学习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机器还是人,与外界的互动都是通过“匹配”与“合作”实现的,“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由此引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由此启发学生应该拥有大格局,大视野。
  4. 通過对万向节的学习了解,学生认识到零件在获得较好的工作性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成本代价,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取舍,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5. 通过对悬架的学习,学生了解悬架在车辆安全行驶和平顺行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延伸至一个国家能够提供给人民安全舒适的环境,公安部门、公共卫生部门等部门在其中的重大付出和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对相关行业拥有尊重和爱护的情感,启发学生作为合格的公民应做到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祖国充满感恩并激发学生反哺社会的热情。分享案例和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报效祖国之迫切。2019—2020年的数据显示,在众多的扶贫项目中,活跃着大量当代大学生的身影,如黄文秀、王婷等。
  6.通过对转向系统的学习,学生了解转向系统的作用、组成,掌握转向器的设计计算,在转向器方案分析中通过对防伤安全机构方案分析的学习,了解交通事故对驾乘人员伤害的类型和程度,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倡导安全驾驶。
  7. 通过对制动器的学习,学生了解制动器的组成,掌握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和校核。制动系统与转向系统一样,在汽车安全行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其总成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不管在行车中还是在生产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以此告诫学生要敬畏生命,敬畏规律。车辆工程专业类学生毕业多数就业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无论在生产实习中还是今后参加工作中,凡事以安全为第一,安全无小事,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才能有更为长久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
  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创新授课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4]。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灌输式的方法,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项目中,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更加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而在具体的案例和项目中,又可融入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等话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具体设计如下: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预习,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并在背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内容的熏陶,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了解知识之前就处在热爱祖国的氛围中并在这个氛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报国的热情。课中,通过师生间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深刻了解爱国的内涵,达到延续课前预习中形成的爱国氛围的效果。课后,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前、课中所涉及的“爱国热情”中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激情”逐渐过渡为“理智”,以达到“使学生从根本层面迸发出的对党和国家的认可”的目的,进而在认可的基础上激发其内心深处对祖国和祖国事业坚贞不渝的热爱。
  融入思政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融入人文因素,响应专业培养的相关素质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和增加行业认同,增强行业信心,在思政教育中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人才是兴国的希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有力手段。只有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融合“育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才能达到最基本的存在目标和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保证专业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5]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汽车零部件热振耦合仿真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编号:CQ2000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婷(1988—),女,硕士,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底盘;李长玉(1981—),男,博士,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振动噪声和传热;吕辉(1986—),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设计。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2] 郭晓红,屈卓.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探略[J]. 高教学刊,2019(15):89-91.
  [3] 王谦. 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2019(18):65-68.
  [4] 苟建军. “金工实习”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机械管理开发,2021(01):248-249.
  [5] 丁继斌. 基于课程思政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教学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71-73.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主要实施手段,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导知识、培养能力外,更需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这就对教师承担的角色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需要作为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入学科教学,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期刊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文章以三维动画制作课程为背景,探索了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为课程思政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摘 要:新文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强调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在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对此,文章分析解读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资源融通,并提出具體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文科;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开辟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新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课程进行协调,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融入全课程、全教学环节中,力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为此,文章对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传统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智慧课堂变为一种新趋势。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育人功能,需要教师把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相结合,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本文从管理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切入,探讨了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策略、教学策略及实践应用,以期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观。  关键词:管理
期刊
摘 要: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思想,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活动。本文以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为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索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和滋养学生,使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立
期刊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自然而然融入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入手,设计校本任务导向教师培训工作坊,以此促进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设计医学课程思政的八个维度,教师培训工作坊以采用“思考—讨论—团建”的方式设计,聚焦在以案例融入思政、增加中国元素、体现文化自信、教学讨论环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方面,帮助教师认识课程思政维度、实践撰写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整个课程的运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前的组织、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灌输和教学方式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全覆盖、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既包括教育理念也包括教育形式。然而,当前形势下,不管是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不少问题,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与教育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与理解。因此,为达到将课程思政落到
期刊
摘 要:物理学史融入“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从引入物理学史辅助“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与思政的重要性、方法与途径、教学设计实例与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地、选择性地融入物理学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学史;课程思政;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戏曲鉴赏”课程为例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从艺术意识形态属性、中国戏曲传承等方面剖析中国戏曲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论述了“戏曲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教学框架设计、思政元素挖掘凝练两方面探索“戏曲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最后,对新编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赏析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凝练进行了实例展示。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戏曲鉴赏;思政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