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记者考察了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镇万家村、松北区松北镇太阳升村两家农家书屋,深入了解了当地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两家书屋各具特色
万家村位于哈尔滨市西20公里、机场高速以北,全村1238户3967人,2007年人均收入5085元,在黑龙江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屯。该村的农家书屋于2006年6月建成,由哈尔滨市物业集团和史志办共同帮助建成。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3200多册书分类摆放,整洁干净。管理员由村团支部副书记兼职,是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建了新楼,在新楼准备了一间更大、更好的房间作为书屋的新址。图书的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帮扶单位送、老百姓捐献,又向科技部门和农委要了一部分。赵书记介绍说:现有的3200多册书,种类不全。尤其是科技、种植、养殖方面的书太少了,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计划2008年增加2000册。平时的借阅量还算可以,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不多。
太阳升村比万家村要小得多,人口1580人。书屋建的也比较晚,是2007年下半年建的。与其他书屋不同的是,这家书屋除图书品种比较丰富外,还有大量的杂志和报纸。村书记徐丽春介绍,该村书屋图书来源有三:一是党员、村干部捐献购书,二是文化部门赠送,三是从哈尔滨市汽车图书馆借。书屋管理员是该村民兵队长兼职,记者从登记簿上发现图书的借阅率相对较低。
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
通过考察和听取介绍,记者发现哈尔滨市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布局规划早,领导重视。关和东副局长为记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全市开展农家书屋和“百乡千村阅报栏”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厅2006年7月总署“兰州会议”前下发的。文件明确了书屋标准、建设完成时间和步骤、资金来源、考核验收等要求。可见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工作的重视。
二是基础设施好,帮扶到位。从考察的两家看,基础设施都很好,房间、卫生、书架、阅览桌都很符合标准。关和东副局长介绍,其他已建书屋标准基本与这两家差不多。按上述文件要求,哈尔滨市每个农家书屋都确定了帮建、帮扶单位,明确建设资金由帮建、帮扶单位负责。
三是解决书源有创意。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书源。其中党员、村干部捐献购书和从哈尔滨市汽车图书馆借这两条解决书源的办法是在其他书屋考察时没发现的,有一定参考和宣传价值。
四是发展势头好。据座谈时有关人员介绍,道里区有42个村,现已经建成12个农家书屋;松北区松北镇有9个村,现已全部建了农家书屋。关和东副局长介绍,2007年全市已经完成44个市级帮建村的农家书屋建设,2008年计划建100个,到201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全部覆盖。
两条经验可资借鉴
在对哈尔滨市农家书屋的考察中,记者发现有两条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党员捐款购书;二是图书馆为农家书屋无偿轮换借书。
在太阳升村农家书屋考察时,记者在书屋的门口,发现了一块红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的是党员捐款名单和捐款数额。太阳升村徐丽春书记介绍道,去年下半年,为弥补购书经费不足,村党支部号召广大党员和村干部为书屋捐款,大家踊跃参加,共得到捐款8000元。
据松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蓉向记者介绍,区内书屋图书有一部分是由哈尔滨市图书馆无偿借给的,并可以定期更换。据王馆长介绍,该馆隶属于哈尔滨市图书馆。自农家书屋创建以来,该馆与4家书屋签订了协议,免费为书屋提供500~1000册图书,一季度或半年一更换。该馆还为书屋义务培训书屋管理员,每年合作搞2~4次讲座。
谈到效果,王馆长从两方面为记者做了介绍:从图书利用率上看,馆藏的农业类图书有1万多册,以前每年也就10多位读者,利用率极低。现在,这1万册图书轮流借到4家书屋,就有了近万名潜在借阅者。按10%算,年借阅量最少将达到1000多人次。从反响上看,刚开始是图书馆主动找书屋,书屋还很不情愿。现在各书屋主动上门找图书馆,图书馆有选择地决定合作对象。今年该馆计划再增加6个书屋作为服务对象。
三个共性问题有待破解
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考察中发现,地方有关部门对农家书屋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了解不多,各书屋更是了解甚少。
二是管理和服务不够:现在村干部本身就是兼职的,每月500-800元补贴,本身作为农民自家也有很多活要干。农家书屋管理员均为村干部兼职,农忙时根本没时间管书屋。
三是图书品种针对性差:现有图书,多为捐助,文学类多,涉农书少。即使有,也很少是当地农民需要的。如何加强不同书屋图书选配的针对性,是书屋建设下一个阶段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两家书屋各具特色
万家村位于哈尔滨市西20公里、机场高速以北,全村1238户3967人,2007年人均收入5085元,在黑龙江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屯。该村的农家书屋于2006年6月建成,由哈尔滨市物业集团和史志办共同帮助建成。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3200多册书分类摆放,整洁干净。管理员由村团支部副书记兼职,是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建了新楼,在新楼准备了一间更大、更好的房间作为书屋的新址。图书的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帮扶单位送、老百姓捐献,又向科技部门和农委要了一部分。赵书记介绍说:现有的3200多册书,种类不全。尤其是科技、种植、养殖方面的书太少了,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计划2008年增加2000册。平时的借阅量还算可以,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不多。
太阳升村比万家村要小得多,人口1580人。书屋建的也比较晚,是2007年下半年建的。与其他书屋不同的是,这家书屋除图书品种比较丰富外,还有大量的杂志和报纸。村书记徐丽春介绍,该村书屋图书来源有三:一是党员、村干部捐献购书,二是文化部门赠送,三是从哈尔滨市汽车图书馆借。书屋管理员是该村民兵队长兼职,记者从登记簿上发现图书的借阅率相对较低。
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
通过考察和听取介绍,记者发现哈尔滨市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布局规划早,领导重视。关和东副局长为记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全市开展农家书屋和“百乡千村阅报栏”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厅2006年7月总署“兰州会议”前下发的。文件明确了书屋标准、建设完成时间和步骤、资金来源、考核验收等要求。可见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工作的重视。
二是基础设施好,帮扶到位。从考察的两家看,基础设施都很好,房间、卫生、书架、阅览桌都很符合标准。关和东副局长介绍,其他已建书屋标准基本与这两家差不多。按上述文件要求,哈尔滨市每个农家书屋都确定了帮建、帮扶单位,明确建设资金由帮建、帮扶单位负责。
三是解决书源有创意。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书源。其中党员、村干部捐献购书和从哈尔滨市汽车图书馆借这两条解决书源的办法是在其他书屋考察时没发现的,有一定参考和宣传价值。
四是发展势头好。据座谈时有关人员介绍,道里区有42个村,现已经建成12个农家书屋;松北区松北镇有9个村,现已全部建了农家书屋。关和东副局长介绍,2007年全市已经完成44个市级帮建村的农家书屋建设,2008年计划建100个,到201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全部覆盖。
两条经验可资借鉴
在对哈尔滨市农家书屋的考察中,记者发现有两条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党员捐款购书;二是图书馆为农家书屋无偿轮换借书。
在太阳升村农家书屋考察时,记者在书屋的门口,发现了一块红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的是党员捐款名单和捐款数额。太阳升村徐丽春书记介绍道,去年下半年,为弥补购书经费不足,村党支部号召广大党员和村干部为书屋捐款,大家踊跃参加,共得到捐款8000元。
据松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蓉向记者介绍,区内书屋图书有一部分是由哈尔滨市图书馆无偿借给的,并可以定期更换。据王馆长介绍,该馆隶属于哈尔滨市图书馆。自农家书屋创建以来,该馆与4家书屋签订了协议,免费为书屋提供500~1000册图书,一季度或半年一更换。该馆还为书屋义务培训书屋管理员,每年合作搞2~4次讲座。
谈到效果,王馆长从两方面为记者做了介绍:从图书利用率上看,馆藏的农业类图书有1万多册,以前每年也就10多位读者,利用率极低。现在,这1万册图书轮流借到4家书屋,就有了近万名潜在借阅者。按10%算,年借阅量最少将达到1000多人次。从反响上看,刚开始是图书馆主动找书屋,书屋还很不情愿。现在各书屋主动上门找图书馆,图书馆有选择地决定合作对象。今年该馆计划再增加6个书屋作为服务对象。
三个共性问题有待破解
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考察中发现,地方有关部门对农家书屋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了解不多,各书屋更是了解甚少。
二是管理和服务不够:现在村干部本身就是兼职的,每月500-800元补贴,本身作为农民自家也有很多活要干。农家书屋管理员均为村干部兼职,农忙时根本没时间管书屋。
三是图书品种针对性差:现有图书,多为捐助,文学类多,涉农书少。即使有,也很少是当地农民需要的。如何加强不同书屋图书选配的针对性,是书屋建设下一个阶段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