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游记》乃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依据,在各个作者的艺术描绘下,师徒一众西行,降妖伏魔,最后五圣成真。以极其浪漫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思维和权力意识,同时,当它与西方美学联系在一起时,《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已经成为了表现形式的一个符号,唐僧,八戒,悟净,悟空,以及众神和妖魔鬼怪,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塑造。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意义;异化;文学性
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这么一句话,“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美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理念相应的就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感性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成为供人观赏,愉悦情操的佳作。《西游记》里,把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穿插在充满浓郁、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中,以孙悟空为线索,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神权体系一一引出,修道成仙成为其主要任务之一。玉皇大帝身居神仙之首,其他的神仙们则按部就班,无论什么神仙都各司其职,这种权力系统是儒家统治思想的特点,所以说,它是儒道两家的结合之物。另外,作品中不少回数体现了家庭伦常思想,体现着儒家思想。佛、道的结合在《西游记》里也有些相当深刻的特征提现,鲁迅《中国小说文略》提到:“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天宫邀请众西天佛祖参加蟠桃宴,如来替玉帝王母收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均是佛道两家互相帮助的例子。最后就是儒佛两家的结合了,佛教乃外邦传入,与儒家思想甚是不同,一个是提倡隐身修行,而另一个是追求务实与入世思想,这在《西游记》中也有所提现,唐僧是唐王御弟,为开“水陆大会”特往西天求取“三藏”大乘佛法,这与国家个人说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而言,游记本是游戏山水,求经拜佛,弘扬佛家思想,却又融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观念,掺杂着修行得道成仙的道家思想,这种三教合一的文学性格在《西游记》中赋予了极其浪漫的特色。将神性、人性、魔性,三性合一也体现出其极具浪漫主义艺术色彩,鲁迅将其定义为“神魔小说”是完全妥当的。整体架构上,第一回至第七回,把石猴请出,一块石头变成“齐天大圣”,将这个英雄形象完美打造,这种浪漫主义描写直接反映出人们希望有人出来维护社会秩序,匡扶正义的迫切需要。八回至十二回以江流的凄惨身世和唐太宗的鬼门经历叙述为主,交代了西行取经的起因和目的,十三回至一百回融合了趣味化、娱乐化、世俗化等多种特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凡脱俗的词藻能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西游记》已经成为一部艺术作品,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文学研究上,对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这个讨论话题,艺术应该追求真实,反映真实的东西。在文学批评上,真实包括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一个是为艺术的真实,一个是为生活而真实,生活真实注重描写生活细节,反映生活的方方面;艺术真实则是借用一些手段,比如想象,联想,意识流等多重艺术手法去表达“为艺术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真实在《西游记》中有种种表现可询,第一“唐玄奘取经”一事就为真事,其次还多次运用典故,来增加故事的真实可信,例如“圯桥三进履”。生活真实就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当中,每到唐三藏肚子饿的时候,每当他们遇到妖精的时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总是不违使命。对于艺术的真实,作者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危险、惊悚、恐怖的情节画面,皆用趣味性,娱乐性的镜头化解,让人产生联想,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采用虚假的故事情节,赋予他们法力,构造了一场场相斗,提升了剧情的紧张感,真的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表明了作者对于艺术保持着真实的态度,为艺术而艺术。
《西游记》属于敘事型作品,这样的作品同西方外国同类文学作品相比较起来,能看到这是有共鸣的,这个共鸣是来自于创作者的,而创作者们的共鸣又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统治时期的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故此《西游记》同样的也和西方作品一样,也会有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揭露,也会有表达自己所渴求的,也会有许多因为社会进步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异化。其九九八十一难中,说到孙悟空大闹天空以及各路妖神频繁作难于人,这一是由于剧本安排主人公天命难为,二是,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各路妖魔鬼怪祸乱人间的背后,用现在的政治话题比喻,就是以下乱上,不愿意服从于统治阶级。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统治者联盟的黑暗导致了一些像孙悟空和妖魔鬼怪的重新立权者,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赋税徭役等各种政策的压迫,社会底层的一些人不堪重负,物质和精神上必然遭到迫害,所以产生了和西方一样的东西——异化。
《西游记》作为教育专著,以故事的形式寓教于乐。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喻诫告诉人们,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要善于识破伪装,道清真理,而孙悟空不仅被师父误解,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学到了对人要忠诚,尊师重道。运用雅各布森的文学性观点来看《西游记》,抛开了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它变成为一种叙事型小说,但是它的叙事策略却很简单唯一,即遇难,解难的叙事手段,没有第二种叙事线路,故事的每一难都不同,但是结构原则和结构方式在语言学上它是重复的。《西游记》的文学性是深刻的,回回有难,难难有诗,语言造诣颇深,语言多有诗歌伴,因此这种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字作品相应的以隐喻为主导,把要表述的意义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创作方式和叙事策略,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注重故事表述的形式,将语言陌生化,让作品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这样一来,陌生的文学就让读者延长了自己的感知时间,加深了对于《西游记》中情节的审美感受,这个审美过程的延长必然就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即诗行功能。
参考文献
[1]《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萨孟武 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1第一版《明之神魔小说》
[3]谈儒释道的融合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陈贺,李灏.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4]《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意义;异化;文学性
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这么一句话,“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美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理念相应的就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感性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成为供人观赏,愉悦情操的佳作。《西游记》里,把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穿插在充满浓郁、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中,以孙悟空为线索,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神权体系一一引出,修道成仙成为其主要任务之一。玉皇大帝身居神仙之首,其他的神仙们则按部就班,无论什么神仙都各司其职,这种权力系统是儒家统治思想的特点,所以说,它是儒道两家的结合之物。另外,作品中不少回数体现了家庭伦常思想,体现着儒家思想。佛、道的结合在《西游记》里也有些相当深刻的特征提现,鲁迅《中国小说文略》提到:“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天宫邀请众西天佛祖参加蟠桃宴,如来替玉帝王母收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均是佛道两家互相帮助的例子。最后就是儒佛两家的结合了,佛教乃外邦传入,与儒家思想甚是不同,一个是提倡隐身修行,而另一个是追求务实与入世思想,这在《西游记》中也有所提现,唐僧是唐王御弟,为开“水陆大会”特往西天求取“三藏”大乘佛法,这与国家个人说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综合而言,游记本是游戏山水,求经拜佛,弘扬佛家思想,却又融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观念,掺杂着修行得道成仙的道家思想,这种三教合一的文学性格在《西游记》中赋予了极其浪漫的特色。将神性、人性、魔性,三性合一也体现出其极具浪漫主义艺术色彩,鲁迅将其定义为“神魔小说”是完全妥当的。整体架构上,第一回至第七回,把石猴请出,一块石头变成“齐天大圣”,将这个英雄形象完美打造,这种浪漫主义描写直接反映出人们希望有人出来维护社会秩序,匡扶正义的迫切需要。八回至十二回以江流的凄惨身世和唐太宗的鬼门经历叙述为主,交代了西行取经的起因和目的,十三回至一百回融合了趣味化、娱乐化、世俗化等多种特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凡脱俗的词藻能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西游记》已经成为一部艺术作品,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文学研究上,对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这个讨论话题,艺术应该追求真实,反映真实的东西。在文学批评上,真实包括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一个是为艺术的真实,一个是为生活而真实,生活真实注重描写生活细节,反映生活的方方面;艺术真实则是借用一些手段,比如想象,联想,意识流等多重艺术手法去表达“为艺术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真实在《西游记》中有种种表现可询,第一“唐玄奘取经”一事就为真事,其次还多次运用典故,来增加故事的真实可信,例如“圯桥三进履”。生活真实就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当中,每到唐三藏肚子饿的时候,每当他们遇到妖精的时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总是不违使命。对于艺术的真实,作者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危险、惊悚、恐怖的情节画面,皆用趣味性,娱乐性的镜头化解,让人产生联想,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采用虚假的故事情节,赋予他们法力,构造了一场场相斗,提升了剧情的紧张感,真的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表明了作者对于艺术保持着真实的态度,为艺术而艺术。
《西游记》属于敘事型作品,这样的作品同西方外国同类文学作品相比较起来,能看到这是有共鸣的,这个共鸣是来自于创作者的,而创作者们的共鸣又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统治时期的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故此《西游记》同样的也和西方作品一样,也会有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揭露,也会有表达自己所渴求的,也会有许多因为社会进步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异化。其九九八十一难中,说到孙悟空大闹天空以及各路妖神频繁作难于人,这一是由于剧本安排主人公天命难为,二是,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各路妖魔鬼怪祸乱人间的背后,用现在的政治话题比喻,就是以下乱上,不愿意服从于统治阶级。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统治者联盟的黑暗导致了一些像孙悟空和妖魔鬼怪的重新立权者,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赋税徭役等各种政策的压迫,社会底层的一些人不堪重负,物质和精神上必然遭到迫害,所以产生了和西方一样的东西——异化。
《西游记》作为教育专著,以故事的形式寓教于乐。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喻诫告诉人们,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要善于识破伪装,道清真理,而孙悟空不仅被师父误解,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学到了对人要忠诚,尊师重道。运用雅各布森的文学性观点来看《西游记》,抛开了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它变成为一种叙事型小说,但是它的叙事策略却很简单唯一,即遇难,解难的叙事手段,没有第二种叙事线路,故事的每一难都不同,但是结构原则和结构方式在语言学上它是重复的。《西游记》的文学性是深刻的,回回有难,难难有诗,语言造诣颇深,语言多有诗歌伴,因此这种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字作品相应的以隐喻为主导,把要表述的意义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创作方式和叙事策略,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注重故事表述的形式,将语言陌生化,让作品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这样一来,陌生的文学就让读者延长了自己的感知时间,加深了对于《西游记》中情节的审美感受,这个审美过程的延长必然就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即诗行功能。
参考文献
[1]《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萨孟武 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1第一版《明之神魔小说》
[3]谈儒释道的融合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陈贺,李灏.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4]《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