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健康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体育行为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学生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动机;体育锻炼强度整体处于适宜水平,男女差异较大等。
本文旨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阐述学生体育行为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和如何通过改善体育行为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等问题为目的,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32-01
1.前言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动机;体育锻炼强度整体处于适宜水平,男女差异较大等。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最终交结点。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对其今后一生的体育实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兰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
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等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若余篇为本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2.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阐述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和如何通过改善体育行为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等问题为目的,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现状分析。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去参加或从事体育活动。在高职教育体育课中,体育课上缺课、逃课现象等更加严重和普遍。体育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忽视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及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体育场馆的紧缺和落后使大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
3.2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内涵。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态度是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对西北地区127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调查得知:50.4%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并能长期参与;27.4%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锻炼;其中仅有很少部分学生表示对体育不感兴趣,占总体的3.4%。大学生体育态度受到学校体育风气、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非显著差异,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表现出“积极性”特征,大多数学生都对体育产生了内在的稳定、积极的体育情感认识,以此引导着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3.3转变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
3.3.1从“教”向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和练。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3.3.2从“被动参与”向“主动练习”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新的体育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作为技术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学生是体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3.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手段的调查得知:篮球、跑步、乒乓球是西北地区大学生最喜爱并长期从事的体育锻炼手段,位于前三位,位于四至八位的分别是羽毛球、足球、游泳、网球和健身健美。高校管理者應该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需求和喜好,完善场地设施、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和体育教材类型,进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重视研究学生个别差异,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突出特长,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体育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3.3.4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新的体育教学观应确立为教是为了学。体育教学方式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育教学过程更应该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更应该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
3.3.5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学习最基本和重要的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接受新鲜事物和养成良好习惯最敏感的时期,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也使其运动兴趣收到影响。
4.结论
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基本趋于对体育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的认识;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且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培养吃苦耐劳能力等动机。体育行为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学生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加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对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6,(6).
[2]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9,(4).
[3]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9、113.
本文旨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阐述学生体育行为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和如何通过改善体育行为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等问题为目的,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32-01
1.前言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动机;体育锻炼强度整体处于适宜水平,男女差异较大等。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最终交结点。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对其今后一生的体育实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兰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
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等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若余篇为本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2.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阐述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和如何通过改善体育行为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等问题为目的,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现状分析。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去参加或从事体育活动。在高职教育体育课中,体育课上缺课、逃课现象等更加严重和普遍。体育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忽视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及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体育场馆的紧缺和落后使大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
3.2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内涵。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态度是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对西北地区127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调查得知:50.4%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并能长期参与;27.4%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锻炼;其中仅有很少部分学生表示对体育不感兴趣,占总体的3.4%。大学生体育态度受到学校体育风气、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非显著差异,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表现出“积极性”特征,大多数学生都对体育产生了内在的稳定、积极的体育情感认识,以此引导着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3.3转变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
3.3.1从“教”向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和练。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3.3.2从“被动参与”向“主动练习”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新的体育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作为技术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学生是体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3.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手段的调查得知:篮球、跑步、乒乓球是西北地区大学生最喜爱并长期从事的体育锻炼手段,位于前三位,位于四至八位的分别是羽毛球、足球、游泳、网球和健身健美。高校管理者應该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需求和喜好,完善场地设施、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和体育教材类型,进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重视研究学生个别差异,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突出特长,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体育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3.3.4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新的体育教学观应确立为教是为了学。体育教学方式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育教学过程更应该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更应该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
3.3.5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学习最基本和重要的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接受新鲜事物和养成良好习惯最敏感的时期,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也使其运动兴趣收到影响。
4.结论
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基本趋于对体育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的认识;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且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培养吃苦耐劳能力等动机。体育行为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学生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加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对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6,(6).
[2]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9,(4).
[3]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