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千辛万苦的实践与改革。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教师、内容三者的系统整合,这不仅涉及所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对它们进行系统整合,才能改变教学的老面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时;系统;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30-02
【作者简介】王惠东,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5)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协同运作,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学科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组成,它也可以再分成导学系统、学习系统、知识系统、环境系统等各种不同的分系统、支系统。只有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所以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教书育人,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综合各系统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系统功能,寻觅系统教学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主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综合研析教学新内容
综合研析教学新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新内容、认识内容结构,不只是教师个体独立研读,而是师生互动研读,与同步授课的教师共同探究,最终用集体智慧达到系统认识教学新内容。
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假如新内容是语篇,语篇应是由若干语段组成的系统。语段是由若干语境组成的分系统,语境也是由若干语句组成的支系统。在认识这个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便可认识语篇的结构功能和主题,更好地认识语篇与语段、语段与语境、语境与语句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网络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和同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认识才能获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果,分析我们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原因,通过改革最终去实现目标。
妥善处理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关系。只有在全面感知整体与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具体深入,正确处理好重点、难点、知识点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妥善把它们安排到各课时的教学情境中去。概括起来,就是教学设计思考抓住重点,课堂导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靠重点,掌握知识点利用重点。这样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重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语言点。
外语学习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语言交际是重点,文化差异是难点,语言结构通常蕴含不同的知识点。这要求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点,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去交际,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结合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形成更大的知识结构网络,便于学生提取使用。当然,有时课堂新知识与跨学科相关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固化更大的认知结构,方便随时检索运用。
合理选择宜于学习的呈现方式。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是新颖多元,具有系统性。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固定一种呈现模式,最多只能激活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教常新,方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呈现的方式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用图表说明,还可用艺术形式呈现,努力做到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知识与情境的融合,这就需要多个系统的综合协同作用。
二、综合解读班级新学情
综合解读班级学情就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情是一个多层次系统概念,班级学情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一是指班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状况;二是指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三是指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态度意志等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学情与学生密切相关,它们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内容、环境四者合一的“系统教学”。
班级学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需要掌握班级发展变化的方向,根据情势变化,选择多元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综合的学习活动。班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会逐步形成学习的共同特征,学生个体也会保留一定的个性特点。教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交流互动,才能最终了解学生的学情,知晓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策略等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方略,导入新知识、激活学生动力系统要素参与学习活动,让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内化成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也是动态的,这是学情的基础内容。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公认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的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过程。但是语言教学实践表明,仅仅将语言学习的规律概括为Input和Output略显粗简,它难以概括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按照我们的实践,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记忆—内化—激活—反馈”的认识系统过程。对语言的认知,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还有对语言能力的认知,还应包括对语义、语境、情感、思维的认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全面发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探求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重要的是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一旦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求索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内化(Internalize)类似于生理上说的“消化”,指的是知识融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需要时把它们提取出来,为解决问题所用,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例如,在了解一篇阅读课文之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背诵下来的过程可称之为记忆过程。接下来,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进行Questions and Answers练习,则可称之为内化的过程。设计针对课文的Discussion、Retelling以及大量的post-reading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内化”语言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综合设计互动新环境
教和学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总会对教与学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探索教学环境是怎样影响学生,形成又好又快的认知结构,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全社会都应重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建设,特别是学习环境的建设。从系统的角度看,学习环境也是个系统,由社会学习环境——大环境、学校学习环境——中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小环境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健康成长的环境系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课堂学习、中课堂学习和小课堂学习环境尚未有一个整体设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改革学校教育外,还要改革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大中小课堂教育融合成一体时,学生才能较好地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简而言之,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知识是有限的,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限的。这是因为一节课不仅涉及所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涉及教学思想、学习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把所学学科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产生奇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时;系统;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30-02
【作者简介】王惠东,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5)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协同运作,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学科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组成,它也可以再分成导学系统、学习系统、知识系统、环境系统等各种不同的分系统、支系统。只有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所以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教书育人,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综合各系统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系统功能,寻觅系统教学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主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综合研析教学新内容
综合研析教学新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新内容、认识内容结构,不只是教师个体独立研读,而是师生互动研读,与同步授课的教师共同探究,最终用集体智慧达到系统认识教学新内容。
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假如新内容是语篇,语篇应是由若干语段组成的系统。语段是由若干语境组成的分系统,语境也是由若干语句组成的支系统。在认识这个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便可认识语篇的结构功能和主题,更好地认识语篇与语段、语段与语境、语境与语句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网络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和同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认识才能获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果,分析我们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原因,通过改革最终去实现目标。
妥善处理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关系。只有在全面感知整体与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具体深入,正确处理好重点、难点、知识点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妥善把它们安排到各课时的教学情境中去。概括起来,就是教学设计思考抓住重点,课堂导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靠重点,掌握知识点利用重点。这样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重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语言点。
外语学习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语言交际是重点,文化差异是难点,语言结构通常蕴含不同的知识点。这要求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点,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去交际,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结合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形成更大的知识结构网络,便于学生提取使用。当然,有时课堂新知识与跨学科相关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固化更大的认知结构,方便随时检索运用。
合理选择宜于学习的呈现方式。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是新颖多元,具有系统性。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固定一种呈现模式,最多只能激活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教常新,方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呈现的方式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用图表说明,还可用艺术形式呈现,努力做到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知识与情境的融合,这就需要多个系统的综合协同作用。
二、综合解读班级新学情
综合解读班级学情就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情是一个多层次系统概念,班级学情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一是指班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状况;二是指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三是指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态度意志等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学情与学生密切相关,它们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内容、环境四者合一的“系统教学”。
班级学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需要掌握班级发展变化的方向,根据情势变化,选择多元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综合的学习活动。班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会逐步形成学习的共同特征,学生个体也会保留一定的个性特点。教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交流互动,才能最终了解学生的学情,知晓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策略等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方略,导入新知识、激活学生动力系统要素参与学习活动,让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内化成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也是动态的,这是学情的基础内容。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公认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的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过程。但是语言教学实践表明,仅仅将语言学习的规律概括为Input和Output略显粗简,它难以概括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按照我们的实践,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记忆—内化—激活—反馈”的认识系统过程。对语言的认知,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还有对语言能力的认知,还应包括对语义、语境、情感、思维的认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全面发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探求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重要的是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一旦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求索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内化(Internalize)类似于生理上说的“消化”,指的是知识融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需要时把它们提取出来,为解决问题所用,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例如,在了解一篇阅读课文之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背诵下来的过程可称之为记忆过程。接下来,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进行Questions and Answers练习,则可称之为内化的过程。设计针对课文的Discussion、Retelling以及大量的post-reading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内化”语言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综合设计互动新环境
教和学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总会对教与学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探索教学环境是怎样影响学生,形成又好又快的认知结构,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全社会都应重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建设,特别是学习环境的建设。从系统的角度看,学习环境也是个系统,由社会学习环境——大环境、学校学习环境——中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小环境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健康成长的环境系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课堂学习、中课堂学习和小课堂学习环境尚未有一个整体设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改革学校教育外,还要改革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大中小课堂教育融合成一体时,学生才能较好地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简而言之,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知识是有限的,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限的。这是因为一节课不仅涉及所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涉及教学思想、学习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把所学学科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产生奇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