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15日至8月1日,天津实验中学受中国汉办委托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来中国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法国中学生。我有幸成为此次夏令营的随行翻译,陪伴这群来自异国的孩子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15天。
远离汉文化的“香蕉小孩”
此次“汉语文化夏令营”由来自巴黎近郊4所中文学校的共57名法国中学生组成。出人意料的是,在这57名中学生中,真正纯种的金发碧眼法国人只有5个,中法混血儿占两成,剩下近七成全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裔后代。但这些身体里流淌着中国血液的孩子们出生在法国,在异国他乡长大成人。他们法语熟练,却无法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对他们来说,中文已经成为一门外语,或者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尽管从外观上看他们是典型的中国面孔,但从小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他们,不论语言、饮食、着装,还是思维方式都已经全部西方化,成为典型的“香蕉人”。中国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或者是“父母、祖父母成长生活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祖国是法国:他们兴高采烈地唱着《马赛曲》,却不知道中国国歌叫做《义勇军进行曲》;他们热爱长法包和烤鸡,却不喜欢中国传统菜肴加米饭;他们习惯上课东倒西歪听讲,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解,诧异于中国孩子上课的中规中矩……
“香蕉”孩子们的两难境地
虽然实验中学为这场特殊的汉语文化夏令营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但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十分热衷于汉语文化的学习。他们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文化,一半原因出于对远途旅游的喜爱,另一半原因则是父母的督促和劝说。此批华裔子弟的家庭背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祖父母下南洋求生,在越南、柬埔寨等(原法国殖民地)国家成家立业,后转至法国生活,这种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大部分为混血儿,甚至是三国或四国混血。另一种华裔子女背景相对简单,父母往往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他们大都出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由政府资助公派留学,后定居法国。但是,不管是远赴他乡辛苦经营小本生意的中国劳动者,还是出自名校在法国各个尖端领域发挥作用的莘莘学子,都没有真正得到法国本土居民的认同,歧视无处不在,生活仍旧艰辛。而这些华裔第二代、第三代子女,虽然生长在法国,拥有法国国籍,说着法语,仍旧被周围的朋友、同学当作外国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法国人,却被法国同龄人所排斥,而当他们回到中国,周遭的文化和习惯也让他们措手不及。中国同胞既不把他们视为“老外”,也不认为他们属于中国生活文化圈。华裔子女们斩去了中华之根的同时,也无法在法国土地上种下这条根脉,如同无根的浮萍,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文化彼岸。这次汉文化之旅对他们来说好似无声的证明,显示着他们的尴尬处境,孩子们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接受。而他们的父母,却希望通过这次文化之旅让孩子找到归家的感觉,能寻回遗失多年的乡情和文化命脉,不让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感到遗憾。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次夏令营我的职责之一是辅助任课老师上课,翻译课堂内容。法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明显不同,法国崇尚自由,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小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我,已经习惯了中规中矩、安静的上课方式,面对讲台下这57个蠢蠢欲动的小家伙,颇为无奈。
其次,孩子们怪诞的思维方式让我错愕不已。比如一节打字课上,我要求孩子们每人创作一个小故事,主角是班里的某位同学。班上最活跃的小胖子于晨曦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个杀人计划,如何干掉他最好的朋友丽莎;一直以上课捣蛋为乐趣的文森特则描述了好友艾丽莎为了吃到掉在“红色”海洋里的“蓝色”汉堡包,而不幸淹死的故事;美丽大方的梁丽娜为在夏令营刚认识新朋友立立编写了一段缠绵凄美的古代爱情故事;懒惰的翔翔干脆在电脑上打出“我只会说中文,不会打汉字,老师你就让我睡觉吧!”的字样,让我哭笑不得。
尽管中法差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碰撞,但是孩子们却对这些不同点充满了好奇,他们感叹中国学生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好奇学校整齐划一的校服。当一群孩子主动要求我教他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我除了惊喜,还有数不尽的感动与欣慰:这群汉文化丧失多年的华裔少年开始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主动追寻“回家”的路……
小吝啬鬼+杀价高手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天津文化生活,负责夏令营的老师安排孩子们参观天津古文化街,并带领他们去天津商业区购物、游玩。不知是旅法生活相对清贫,还是法国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都十分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买东西不仅货比三家,选择最物美价廉的,而且总要与商家一番讨价还价后才会购买。孩子们来中国不过15天,但都变成了杀价高手,即使语言不通,照旧能砍个半价回来,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自叹不如。立立和史蒂文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们买完东西商家都要掉泪了。立立的父母都是北京人,中文算是同行孩子中较好的,他杀价以“狠、准、稳”著称,问完价钱立刻砍一半,不管商家怎么商量都不为所动。史蒂文是四国混血小帅哥,他的招数则更为“阴险”:首先要找女店家,好充分利用自己的“外在优势”,然后也是砍半价,如人家不同意,立刻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可怜巴巴地对人家说“求求你啦,就便宜卖给我吧。”女店主们不是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就是吓得花容失色,别人怎样都要不到的便宜价,就在一片笑声、尖叫声中给了史蒂文。小帅哥很是兴奋,回来后还不忘跟我吹嘘一番,我笑着说他这“单膝跪地”是典型的西方做派,可谓中西融合的最好体现。
为期15天的汉文化夏令营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夏令营或许无法给华裔子女的汉语文化带来质的飞跃,但至少,我和每位老师都尽力为寻根的孩子们创造一条更为顺畅的道路。不可否认,文化的缺失终将使华裔子女与祖国越行越远,或许一两代过后,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汉文化的土壤。但是,只要流淌着中国血液的游子们不放弃这缕乡情,不放弃这条寻根之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回来。毕竟,他们是一群烙有中国印记的黄皮肤、黑眼睛……
远离汉文化的“香蕉小孩”
此次“汉语文化夏令营”由来自巴黎近郊4所中文学校的共57名法国中学生组成。出人意料的是,在这57名中学生中,真正纯种的金发碧眼法国人只有5个,中法混血儿占两成,剩下近七成全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裔后代。但这些身体里流淌着中国血液的孩子们出生在法国,在异国他乡长大成人。他们法语熟练,却无法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对他们来说,中文已经成为一门外语,或者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尽管从外观上看他们是典型的中国面孔,但从小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他们,不论语言、饮食、着装,还是思维方式都已经全部西方化,成为典型的“香蕉人”。中国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或者是“父母、祖父母成长生活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祖国是法国:他们兴高采烈地唱着《马赛曲》,却不知道中国国歌叫做《义勇军进行曲》;他们热爱长法包和烤鸡,却不喜欢中国传统菜肴加米饭;他们习惯上课东倒西歪听讲,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解,诧异于中国孩子上课的中规中矩……
“香蕉”孩子们的两难境地
虽然实验中学为这场特殊的汉语文化夏令营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但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十分热衷于汉语文化的学习。他们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文化,一半原因出于对远途旅游的喜爱,另一半原因则是父母的督促和劝说。此批华裔子弟的家庭背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祖父母下南洋求生,在越南、柬埔寨等(原法国殖民地)国家成家立业,后转至法国生活,这种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大部分为混血儿,甚至是三国或四国混血。另一种华裔子女背景相对简单,父母往往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他们大都出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由政府资助公派留学,后定居法国。但是,不管是远赴他乡辛苦经营小本生意的中国劳动者,还是出自名校在法国各个尖端领域发挥作用的莘莘学子,都没有真正得到法国本土居民的认同,歧视无处不在,生活仍旧艰辛。而这些华裔第二代、第三代子女,虽然生长在法国,拥有法国国籍,说着法语,仍旧被周围的朋友、同学当作外国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法国人,却被法国同龄人所排斥,而当他们回到中国,周遭的文化和习惯也让他们措手不及。中国同胞既不把他们视为“老外”,也不认为他们属于中国生活文化圈。华裔子女们斩去了中华之根的同时,也无法在法国土地上种下这条根脉,如同无根的浮萍,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文化彼岸。这次汉文化之旅对他们来说好似无声的证明,显示着他们的尴尬处境,孩子们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接受。而他们的父母,却希望通过这次文化之旅让孩子找到归家的感觉,能寻回遗失多年的乡情和文化命脉,不让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感到遗憾。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次夏令营我的职责之一是辅助任课老师上课,翻译课堂内容。法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明显不同,法国崇尚自由,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小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我,已经习惯了中规中矩、安静的上课方式,面对讲台下这57个蠢蠢欲动的小家伙,颇为无奈。
其次,孩子们怪诞的思维方式让我错愕不已。比如一节打字课上,我要求孩子们每人创作一个小故事,主角是班里的某位同学。班上最活跃的小胖子于晨曦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个杀人计划,如何干掉他最好的朋友丽莎;一直以上课捣蛋为乐趣的文森特则描述了好友艾丽莎为了吃到掉在“红色”海洋里的“蓝色”汉堡包,而不幸淹死的故事;美丽大方的梁丽娜为在夏令营刚认识新朋友立立编写了一段缠绵凄美的古代爱情故事;懒惰的翔翔干脆在电脑上打出“我只会说中文,不会打汉字,老师你就让我睡觉吧!”的字样,让我哭笑不得。
尽管中法差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碰撞,但是孩子们却对这些不同点充满了好奇,他们感叹中国学生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好奇学校整齐划一的校服。当一群孩子主动要求我教他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我除了惊喜,还有数不尽的感动与欣慰:这群汉文化丧失多年的华裔少年开始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主动追寻“回家”的路……
小吝啬鬼+杀价高手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天津文化生活,负责夏令营的老师安排孩子们参观天津古文化街,并带领他们去天津商业区购物、游玩。不知是旅法生活相对清贫,还是法国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都十分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买东西不仅货比三家,选择最物美价廉的,而且总要与商家一番讨价还价后才会购买。孩子们来中国不过15天,但都变成了杀价高手,即使语言不通,照旧能砍个半价回来,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自叹不如。立立和史蒂文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们买完东西商家都要掉泪了。立立的父母都是北京人,中文算是同行孩子中较好的,他杀价以“狠、准、稳”著称,问完价钱立刻砍一半,不管商家怎么商量都不为所动。史蒂文是四国混血小帅哥,他的招数则更为“阴险”:首先要找女店家,好充分利用自己的“外在优势”,然后也是砍半价,如人家不同意,立刻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可怜巴巴地对人家说“求求你啦,就便宜卖给我吧。”女店主们不是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就是吓得花容失色,别人怎样都要不到的便宜价,就在一片笑声、尖叫声中给了史蒂文。小帅哥很是兴奋,回来后还不忘跟我吹嘘一番,我笑着说他这“单膝跪地”是典型的西方做派,可谓中西融合的最好体现。
为期15天的汉文化夏令营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夏令营或许无法给华裔子女的汉语文化带来质的飞跃,但至少,我和每位老师都尽力为寻根的孩子们创造一条更为顺畅的道路。不可否认,文化的缺失终将使华裔子女与祖国越行越远,或许一两代过后,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汉文化的土壤。但是,只要流淌着中国血液的游子们不放弃这缕乡情,不放弃这条寻根之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回来。毕竟,他们是一群烙有中国印记的黄皮肤、黑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