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名称,到目前为止还是我国独有的,类似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形式和经验完全适合于我国,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标准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孙学农(1971- ),东营职业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教学。(山东东营25709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分学历教育和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一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知识体系;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专长于技术应用。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实施方法。因此,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只有根据相应的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才能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可以更加方便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因此,开设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证书以及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的有关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职学历教育的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同等以上学历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职工,以及少量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前三年学习的五年制学生。目前的高职学历教育,多数是高中后三年制,少数是高中后二年制,部分是高中后四年制,还有大量的初中后五年制。不同的学制应对应不同的课程结构。三年制高职已有多年历史,但对工科类专业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学制,因为如果在普通高中的基础上只用三年时间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时间嫌短。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的经验,在这个历史时期,大量发展二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以我们应根据需要与条件,逐步地减少三年制,试办四年制,发展二年制。
二、实现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与再就业的目标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职业培训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所面对的是无岗、转岗的各类成人就业技术培训。各种形式和要求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目的专一,时间短暂,面面俱到,本质上就是补习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学习期限,而是给需要补文化知识的人补文化知识,给需要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所以课程的改革显得更加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二是收集和传播有关学习内容的信息;三是培训相关人员、专家和教育者;四是不断开发新的学习计划和材料;五是在有关地区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
三、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两者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上,高职教育都要比中职教育高一个层次。
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几年前一直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即职业准备教育,只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高职与中职在学制上是脱节的,这与当时我国高职教育建设较为薄弱有关。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能考入高职学习的毕业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既有一种光荣感、成就感,又较珍惜高职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他们在中职三年中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过教学实习,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具备较好的深入学习的基础。因此,这样的学生进入高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提高高职的办学效益。
目前,在中职教育一方,特别是技校和职高,确实没有在普通教育课程上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为读高职打好一定的文化基础。在高职一方,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普通教育课程的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在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却并不比中职学校高多少。对少数进入高职连读同一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很多课程的学习与中职所学重复。如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像《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十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在课程设置中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出现了多达60%的重复课,造成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计算机、财会等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非刚性对接,而是融会贯通,形成一体。中、高职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应有一定程度的搭接,这样,不但能使学有余力的中职学生多获取一些知识,成长得更快一些,也能使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两类课程联系起来,而且能为那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提供复习和过渡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课程、申请免修等。所以,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四、实现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今年的全国职教大会明确提出,在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的比例,增加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为兼顾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计划在高年级安排了一些与专业相近的实用性课程,为学生择业及就业做准备,并可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动状况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做及时调整。
日本是推进终身教育政策比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满足那些着眼于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已经把高职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的体系,所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高层次学校深造的学生比例会不断增加,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就目前来讲,能接受高职学生的本科学校都属于高等教育。实现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这种改革还要兼顾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我们在改革传统课程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几种尝试:(1)学生进入学校后可以不必固定专业,等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再选择专业。(2)进入高年级分方向——就业和深造,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课程。(3)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五、只有进行不断的课程改革,才能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相应教学计划。以“能力为中心”培养模式由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个组成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由聘请的相关企业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完成。在基本素质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及自然科学素养以及身心素质。这部分的课程开发,由学校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干部、教师和学校聘请的社会上的有关专家一起研讨完成。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这部分的课程开发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教师来完成。该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培养模式之一。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多数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较短,且又必须同时兼顾就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对口升学、深造的实际,建立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平台”,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是将未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深化职教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九大关系[J].职教论坛,2000(9).
[2]景宏华.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0(9).
[3]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4]沈美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5]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鲍洁.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标准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孙学农(1971- ),东营职业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教学。(山东东营25709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分学历教育和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一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知识体系;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专长于技术应用。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实施方法。因此,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只有根据相应的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才能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可以更加方便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因此,开设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证书以及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的有关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职学历教育的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同等以上学历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职工,以及少量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前三年学习的五年制学生。目前的高职学历教育,多数是高中后三年制,少数是高中后二年制,部分是高中后四年制,还有大量的初中后五年制。不同的学制应对应不同的课程结构。三年制高职已有多年历史,但对工科类专业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学制,因为如果在普通高中的基础上只用三年时间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时间嫌短。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的经验,在这个历史时期,大量发展二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以我们应根据需要与条件,逐步地减少三年制,试办四年制,发展二年制。
二、实现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与再就业的目标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职业培训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所面对的是无岗、转岗的各类成人就业技术培训。各种形式和要求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目的专一,时间短暂,面面俱到,本质上就是补习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学习期限,而是给需要补文化知识的人补文化知识,给需要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补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所以课程的改革显得更加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二是收集和传播有关学习内容的信息;三是培训相关人员、专家和教育者;四是不断开发新的学习计划和材料;五是在有关地区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
三、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两者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上,高职教育都要比中职教育高一个层次。
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几年前一直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即职业准备教育,只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高职与中职在学制上是脱节的,这与当时我国高职教育建设较为薄弱有关。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能考入高职学习的毕业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既有一种光荣感、成就感,又较珍惜高职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他们在中职三年中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过教学实习,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具备较好的深入学习的基础。因此,这样的学生进入高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提高高职的办学效益。
目前,在中职教育一方,特别是技校和职高,确实没有在普通教育课程上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为读高职打好一定的文化基础。在高职一方,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普通教育课程的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在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却并不比中职学校高多少。对少数进入高职连读同一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很多课程的学习与中职所学重复。如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像《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十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在课程设置中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出现了多达60%的重复课,造成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计算机、财会等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非刚性对接,而是融会贯通,形成一体。中、高职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应有一定程度的搭接,这样,不但能使学有余力的中职学生多获取一些知识,成长得更快一些,也能使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两类课程联系起来,而且能为那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提供复习和过渡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课程、申请免修等。所以,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四、实现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今年的全国职教大会明确提出,在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的比例,增加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为兼顾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计划在高年级安排了一些与专业相近的实用性课程,为学生择业及就业做准备,并可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动状况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做及时调整。
日本是推进终身教育政策比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满足那些着眼于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已经把高职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的体系,所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高层次学校深造的学生比例会不断增加,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就目前来讲,能接受高职学生的本科学校都属于高等教育。实现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这种改革还要兼顾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我们在改革传统课程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几种尝试:(1)学生进入学校后可以不必固定专业,等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再选择专业。(2)进入高年级分方向——就业和深造,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课程。(3)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五、只有进行不断的课程改革,才能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相应教学计划。以“能力为中心”培养模式由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个组成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由聘请的相关企业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完成。在基本素质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及自然科学素养以及身心素质。这部分的课程开发,由学校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干部、教师和学校聘请的社会上的有关专家一起研讨完成。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这部分的课程开发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教师来完成。该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培养模式之一。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多数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较短,且又必须同时兼顾就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对口升学、深造的实际,建立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平台”,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是将未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深化职教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九大关系[J].职教论坛,2000(9).
[2]景宏华.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0(9).
[3]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4]沈美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5]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鲍洁.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