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我国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正发生着质的变化。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先从起始年级开始,许多教师要过几年,才能在各个年级中全部完成新老教材的更替。在这段“过渡期”内,我们应自觉、主动地去适应新课程,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重新审视、合理组织并创造性地用好旧版教材,为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发挥作用。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造教学内容
仔细研读实验教材,不难感受其中所散发出的浓浓生活气息,不论是计算教学还是几何教学,都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社会大环境自然引入,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以条件加问题、解法唯一的方式呈现,而是以问题解决的模式呈现,让学生能亲身经历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解释应用的构建过程。因此,尚在使用旧版教材的教师们就应认真借鉴实验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之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改变文字叙述的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图表示: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或建议?
这样的学习材料涉及公众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对学生而言既具有学习研究的价值,又具有社会环保意识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充实教学内容
在使用老教材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数学概念和定理都是教材直接陈述的,尽管为了淡化抽象、加强直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各种多媒体教具,但还是感觉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不透、印象不深。比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配合高质量的课件演示,学生当堂是能说出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各个特征,但是在随后的练习课中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许多学生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了,“会背但不会用”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我在重新教学长方体时,就在初步认识各部分名称后安排了一个制作长方体的小组合作活动:提供给学生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和红色的接点,让他们根据活动要求和自己的爱好自由操作。
在教学中我的角色仅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跑上跑下、激动地争论比划、一次不成功就来第二次,我看到即使是平时成绩最不怎样、发言最不积极的孩子,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当我请学生上台交流成果时,他们都争先恐后:“我发现从一个顶点出发始终有三条棱,四个顶点就有十二条棱”,“我发现长方体具有稳定性,它不易变形”,“我发现长方体放在桌上,我们平视过去只能看见三个面”……学生们的精彩发现已远远高于教材的要求了。
三、客观分析学生基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重、难点会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仍是照搬书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常常会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材并不是全部,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教师可以针对任教班级的学情,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加工,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情和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试题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计算的顺序并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我就没有根据教材中从准备题到例题的顺序来讲解计算法则,而是先出了几道一步、两步计算的试题,让他们算一算并根据题目间的联系尝试编出新的试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合作小组都编出了十几道题,其中有已经学过的两步运算试题,更有新授中即将出现的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试题。随后,我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或有疑问的题目来试做,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方法。课堂上,学生们对自己编的题目很感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望不仅激励他们全面、准确地找出计算法则,而且还总结出了怎样做既简便又不容易犯错的好点子,这样,本该几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在一节课里被学生轻松地解决了。可见,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合理组合教学内容,使之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造教学内容
仔细研读实验教材,不难感受其中所散发出的浓浓生活气息,不论是计算教学还是几何教学,都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社会大环境自然引入,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以条件加问题、解法唯一的方式呈现,而是以问题解决的模式呈现,让学生能亲身经历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解释应用的构建过程。因此,尚在使用旧版教材的教师们就应认真借鉴实验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之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改变文字叙述的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图表示: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或建议?
这样的学习材料涉及公众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对学生而言既具有学习研究的价值,又具有社会环保意识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充实教学内容
在使用老教材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数学概念和定理都是教材直接陈述的,尽管为了淡化抽象、加强直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各种多媒体教具,但还是感觉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不透、印象不深。比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配合高质量的课件演示,学生当堂是能说出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各个特征,但是在随后的练习课中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许多学生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了,“会背但不会用”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我在重新教学长方体时,就在初步认识各部分名称后安排了一个制作长方体的小组合作活动:提供给学生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和红色的接点,让他们根据活动要求和自己的爱好自由操作。
在教学中我的角色仅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跑上跑下、激动地争论比划、一次不成功就来第二次,我看到即使是平时成绩最不怎样、发言最不积极的孩子,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当我请学生上台交流成果时,他们都争先恐后:“我发现从一个顶点出发始终有三条棱,四个顶点就有十二条棱”,“我发现长方体具有稳定性,它不易变形”,“我发现长方体放在桌上,我们平视过去只能看见三个面”……学生们的精彩发现已远远高于教材的要求了。
三、客观分析学生基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重、难点会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仍是照搬书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常常会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材并不是全部,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教师可以针对任教班级的学情,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加工,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情和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试题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计算的顺序并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我就没有根据教材中从准备题到例题的顺序来讲解计算法则,而是先出了几道一步、两步计算的试题,让他们算一算并根据题目间的联系尝试编出新的试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合作小组都编出了十几道题,其中有已经学过的两步运算试题,更有新授中即将出现的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试题。随后,我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或有疑问的题目来试做,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方法。课堂上,学生们对自己编的题目很感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望不仅激励他们全面、准确地找出计算法则,而且还总结出了怎样做既简便又不容易犯错的好点子,这样,本该几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在一节课里被学生轻松地解决了。可见,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合理组合教学内容,使之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