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渗透艺术文化是一件能够积极输出与传播艺术的一个手段。例如,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巧妙地运用地铁进行艺术宣传就是一种非常好传播手段。据其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得到了很多与艺术管理相关的启发,且从艺术管理角度可见地铁文化对大众的文化传播、审美保留、文化传承作用。合理思考、创新思路是艺术管理活动的必须能力。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地铁文化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交通方式和国内相比都很中规中矩,但是,在这些交通便捷人民的基础上,俄罗斯的地铁文化给人的感受是十分浓厚的。每一个地铁站都有自己的主题,有的地铁站是航海文化,有的是社会主义的镰刀和锤子,有的是精美的浮雕、灯饰。其中,很常见的就是宏伟的廊柱和传统的巴洛克式圆顶,这是早起建成时保留下来的。针对圣彼得堡地铁的思考,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性
谈到地铁文化,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的就是这样一个事物带来的文化性。这样的一种特性其实是在各个地区的地铁文化中都有自身独特文化输出的个性化性质,也是这样的性质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地铁文化。这样的特性对于艺术管理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着手点:无论针对新事物的产生还是旧事物的灭亡全都有文化的留存痕迹,而这个痕迹就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信息点。能够掌握到文化性的重要是艺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二)历史性
圣彼得堡地铁文化存留沉淀是非常好的一个传承案例。圣彼得堡地铁文化在针对建筑的翻新修理和维护中,都能很好地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虽然建筑是富有陈旧感的,但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年代的更迭而失去了原本的表达,这对于其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出发,以地铁为依托,也可以考虑成:在不会轻易更迭的环境中,保留下经典的艺术品,使艺术品依托环境和时间,从而变得历久弥新,更富有附加价值,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品增值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审美的更迭产生如何极速或扭曲的变化,该环境下艺术品的存在一直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需求,也许时代的发展会使某些艺术品逐渐变得“老腔老调”,但是,只要其存在,它就会在存在的时代中无形的变成一種审美需求。
(三)艺术性
圣彼得堡地铁文化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也是最能带动传播其他各个属性的一个重要性质。前文我们提到的个性鲜明且富有特色的艺术主题,其选择也都有历史故事作为根据。不仅仅是建筑和绘画艺术,一些瞬时性的艺术在地铁这一环境中也成为了创作者们的选择,比如乐器演奏、速写、演唱,这些在地铁的地下走廊也是很常见的,来往的行人也并不反感接受这样的一种文化输出。
由此可见,地铁这样的环境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传播环境,依托这样的地方,流量大、受众定位广、传播速度快。这不是一个只有广告传播才能进行有效输出的场所,如果能够有效并且合理地将其与艺术活动所需相结合,那么二者所产生的效果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四)商业性
圣彼得堡地铁的商业活动还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地铁中除了广告牌进行商业宣传,其实很缺乏商业性活动。就比如国内一直做得很好的票据招商,在圣彼得堡就没有利用好;国内地铁led隧道广告,在圣彼得堡也只有电视广告,甚至是广告板广告等。相对于国内的广告宣传、供求环境等商业布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如果能将艺术作品有选择地进行创意性商业传播,相信在国内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地铁文化对大众生活产生的作用
地铁这样一个有着多种性质的环境,是有很大社会作用的。大众在对地铁的使用过程中也被地铁的职能所包围,不仅仅是简单的运输功能,有很多价值性的功能其实也对艺术文化的传播给予了便捷条件。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艺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干预,最大化地将艺术品传播、保留,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那么整个艺术管理的活动就能达到最大化的艺术品与大众的双向维护。这不仅仅是每位艺术创作者最希望的,也一定是艺术管理者体现其职能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播
针对于圣彼得堡的游客,笔者认为,大多数是来对历史景观进行欣赏和了解的,这也给予笔者一个针对艺术管理的思考:历史悠久的经典和创新创意的时尚都是艺术管理行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这给艺术带来的不仅是两极化的比较,更是一种互补的文化提炼。就比如俄罗斯的地铁文化中的艺术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大众可以接受和欣赏到的文化,这种艺术的普及不需要教育的介入,也不会涉及群众的喜好。那么,如何将创新创意和历史经典相结合,这便是艺术管理者最需要做到的一个专业技术。
无论是教育、科技发展或是旅游产业,都是一个大众将自己投身其中的过程。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式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那这个过程也就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一个普及方式,或者说是普及桥梁。
(二)时代性的审美保留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大众审美需求的更迭逐渐加快,就比如服装、饰品、摄影等会根据大众市场所更新,这种体现比较明显的造型艺术就是很好的举证。我们很难保证一种事物的产生会不会随着审美的改变而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所改变或者保留,但如果我们将这种事物保存在地铁这样很难随意更迭的环境下,依托这种发展时间久、储存性强、文化传播效果好的另一种事物,那么相对于时效快的审美需求,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也就变成了大众生活触之所及的“艺术”。
所以,站在艺术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艺术品的有效传承不一定要禁锢思想的认为应该把它放在体现价值的博物馆,这样一种有效保护的传承恰恰更能获得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如果真的希望一个艺术品能够对生活和社会表达出反映和反思,那么这样有效的传播思维不应该被理解成是对艺术品的价值自贬。 (三)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民族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在我国迅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都能被有效继承传播和发展,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很多学者倡导要着重保护与发展,但这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是不科学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众劳动结晶,而不应该是靠着强力有效的干预进行维护的。以地铁这样的特殊环境为例,即便百年、千年后某线路已经改动了甚至是荒废了,但是这样的环境它依旧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作为背景依托所保留下的文化,就更加具备了时代性的特征与艺术价值。所以,针对艺术活动的分析也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更应该有前瞻性。
三、突破艺术管理思维局限
从简单的地铁文化思考至此,针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管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是突破。如何增强人民艺术文化获得感成为了艺术管理者应深入钻研的课题。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使当代人很少能够花费长时间专门专注地接受一场文化讲座,那么碎片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5G时代到来之际,自媒体的效应将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移动数据的用户都是自媒体,那么宣传的媒介就不是单一的广电式输出,能够强效地使用人们碎片时间的手段,才是最合适的。
如果能将艺术的传承放大格局来思考,完全可以结合人文建筑、策略性的广告等有的放矢。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然发生改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才是奋斗目标。思考艺术管理这样一个交叉性质很强的学科,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联动起交叉相关的专业,相信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是可以得到的,艺术传达的辐射性也会有一定的突破。一种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应该简单地被局限于一种扁平的传播行为,更应该被珍惜的是对于广大社会的审美推动和社会力量的发展。一个优质的典型文化产生,一定不是横空出世的某种快时尚,而是耐人寻味的。能做到这些综合考虑,也许只是能够将文化的传播做到一点点的创新立异,但创新依旧任重道远。
四、结语
从地铁文化引起的艺术管理思考是一种新的思路。跳脱出单一而枯燥的传承,我国现阶段发展也给予了艺术文化一个优质平台,但针对艺术文化的行為活动来讲,艺术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推动艺术活动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具有犀利而独到的嗅觉。艺术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地,而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会不断地为艺术活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带来进步。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4.0新虚实融合时代赢得顾客的全思维[M].刘盈君译.台湾:天下杂志,2017(10).
[2]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 香港地区经验及国内外案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田川流.艺术学管理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5]马卫星.“音乐哈尔滨学”理论体系建构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6]甘思文,湛磊.对南京地铁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地铁一号线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9(12).
[7]曹鹏,卓蓓蕾,李成.地铁口景观标志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9(11).
作者简介:韩嘉丽(1997-),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地铁文化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交通方式和国内相比都很中规中矩,但是,在这些交通便捷人民的基础上,俄罗斯的地铁文化给人的感受是十分浓厚的。每一个地铁站都有自己的主题,有的地铁站是航海文化,有的是社会主义的镰刀和锤子,有的是精美的浮雕、灯饰。其中,很常见的就是宏伟的廊柱和传统的巴洛克式圆顶,这是早起建成时保留下来的。针对圣彼得堡地铁的思考,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性
谈到地铁文化,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的就是这样一个事物带来的文化性。这样的一种特性其实是在各个地区的地铁文化中都有自身独特文化输出的个性化性质,也是这样的性质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地铁文化。这样的特性对于艺术管理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着手点:无论针对新事物的产生还是旧事物的灭亡全都有文化的留存痕迹,而这个痕迹就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信息点。能够掌握到文化性的重要是艺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二)历史性
圣彼得堡地铁文化存留沉淀是非常好的一个传承案例。圣彼得堡地铁文化在针对建筑的翻新修理和维护中,都能很好地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虽然建筑是富有陈旧感的,但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年代的更迭而失去了原本的表达,这对于其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出发,以地铁为依托,也可以考虑成:在不会轻易更迭的环境中,保留下经典的艺术品,使艺术品依托环境和时间,从而变得历久弥新,更富有附加价值,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品增值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审美的更迭产生如何极速或扭曲的变化,该环境下艺术品的存在一直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需求,也许时代的发展会使某些艺术品逐渐变得“老腔老调”,但是,只要其存在,它就会在存在的时代中无形的变成一種审美需求。
(三)艺术性
圣彼得堡地铁文化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也是最能带动传播其他各个属性的一个重要性质。前文我们提到的个性鲜明且富有特色的艺术主题,其选择也都有历史故事作为根据。不仅仅是建筑和绘画艺术,一些瞬时性的艺术在地铁这一环境中也成为了创作者们的选择,比如乐器演奏、速写、演唱,这些在地铁的地下走廊也是很常见的,来往的行人也并不反感接受这样的一种文化输出。
由此可见,地铁这样的环境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传播环境,依托这样的地方,流量大、受众定位广、传播速度快。这不是一个只有广告传播才能进行有效输出的场所,如果能够有效并且合理地将其与艺术活动所需相结合,那么二者所产生的效果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四)商业性
圣彼得堡地铁的商业活动还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地铁中除了广告牌进行商业宣传,其实很缺乏商业性活动。就比如国内一直做得很好的票据招商,在圣彼得堡就没有利用好;国内地铁led隧道广告,在圣彼得堡也只有电视广告,甚至是广告板广告等。相对于国内的广告宣传、供求环境等商业布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如果能将艺术作品有选择地进行创意性商业传播,相信在国内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地铁文化对大众生活产生的作用
地铁这样一个有着多种性质的环境,是有很大社会作用的。大众在对地铁的使用过程中也被地铁的职能所包围,不仅仅是简单的运输功能,有很多价值性的功能其实也对艺术文化的传播给予了便捷条件。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艺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干预,最大化地将艺术品传播、保留,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那么整个艺术管理的活动就能达到最大化的艺术品与大众的双向维护。这不仅仅是每位艺术创作者最希望的,也一定是艺术管理者体现其职能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播
针对于圣彼得堡的游客,笔者认为,大多数是来对历史景观进行欣赏和了解的,这也给予笔者一个针对艺术管理的思考:历史悠久的经典和创新创意的时尚都是艺术管理行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这给艺术带来的不仅是两极化的比较,更是一种互补的文化提炼。就比如俄罗斯的地铁文化中的艺术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大众可以接受和欣赏到的文化,这种艺术的普及不需要教育的介入,也不会涉及群众的喜好。那么,如何将创新创意和历史经典相结合,这便是艺术管理者最需要做到的一个专业技术。
无论是教育、科技发展或是旅游产业,都是一个大众将自己投身其中的过程。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式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那这个过程也就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一个普及方式,或者说是普及桥梁。
(二)时代性的审美保留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大众审美需求的更迭逐渐加快,就比如服装、饰品、摄影等会根据大众市场所更新,这种体现比较明显的造型艺术就是很好的举证。我们很难保证一种事物的产生会不会随着审美的改变而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所改变或者保留,但如果我们将这种事物保存在地铁这样很难随意更迭的环境下,依托这种发展时间久、储存性强、文化传播效果好的另一种事物,那么相对于时效快的审美需求,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也就变成了大众生活触之所及的“艺术”。
所以,站在艺术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艺术品的有效传承不一定要禁锢思想的认为应该把它放在体现价值的博物馆,这样一种有效保护的传承恰恰更能获得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如果真的希望一个艺术品能够对生活和社会表达出反映和反思,那么这样有效的传播思维不应该被理解成是对艺术品的价值自贬。 (三)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民族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在我国迅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都能被有效继承传播和发展,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很多学者倡导要着重保护与发展,但这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是不科学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众劳动结晶,而不应该是靠着强力有效的干预进行维护的。以地铁这样的特殊环境为例,即便百年、千年后某线路已经改动了甚至是荒废了,但是这样的环境它依旧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作为背景依托所保留下的文化,就更加具备了时代性的特征与艺术价值。所以,针对艺术活动的分析也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更应该有前瞻性。
三、突破艺术管理思维局限
从简单的地铁文化思考至此,针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管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是突破。如何增强人民艺术文化获得感成为了艺术管理者应深入钻研的课题。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使当代人很少能够花费长时间专门专注地接受一场文化讲座,那么碎片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5G时代到来之际,自媒体的效应将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移动数据的用户都是自媒体,那么宣传的媒介就不是单一的广电式输出,能够强效地使用人们碎片时间的手段,才是最合适的。
如果能将艺术的传承放大格局来思考,完全可以结合人文建筑、策略性的广告等有的放矢。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然发生改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才是奋斗目标。思考艺术管理这样一个交叉性质很强的学科,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联动起交叉相关的专业,相信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是可以得到的,艺术传达的辐射性也会有一定的突破。一种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应该简单地被局限于一种扁平的传播行为,更应该被珍惜的是对于广大社会的审美推动和社会力量的发展。一个优质的典型文化产生,一定不是横空出世的某种快时尚,而是耐人寻味的。能做到这些综合考虑,也许只是能够将文化的传播做到一点点的创新立异,但创新依旧任重道远。
四、结语
从地铁文化引起的艺术管理思考是一种新的思路。跳脱出单一而枯燥的传承,我国现阶段发展也给予了艺术文化一个优质平台,但针对艺术文化的行為活动来讲,艺术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推动艺术活动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具有犀利而独到的嗅觉。艺术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地,而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会不断地为艺术活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带来进步。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4.0新虚实融合时代赢得顾客的全思维[M].刘盈君译.台湾:天下杂志,2017(10).
[2]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 香港地区经验及国内外案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田川流.艺术学管理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5]马卫星.“音乐哈尔滨学”理论体系建构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6]甘思文,湛磊.对南京地铁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地铁一号线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9(12).
[7]曹鹏,卓蓓蕾,李成.地铁口景观标志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9(11).
作者简介:韩嘉丽(1997-),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