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时,往往会有很多的常规需要遵守。常规到底是什么?面对常规,是不假思索地严格执行,还是反思常规以更好地发挥其正能量?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我们对常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间,随着活动逐渐展开,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活动中,年轻老师敢于放手,年长老师则处处防范,但结果却是越小心越出事,而“放任”孩子反倒没事,对此,老师们感到很困惑。于是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及时组织大家选择了两个班进行跟踪观察。
片段一:雨过天晴,年轻的甲老师走进大班教室,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大家猜猜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鹰捉小鸡、木头人、打球 ……“不对。”甲老师摇摇头,做了一个打保龄球的动作,孩子们一下猜中了,并欢呼雀跃起来。甲老师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如果你们愿意遵守游戏规则,我就带你们出去玩。”“愿意!”孩子们忙不迭地回答。接着甲老师向孩子们简短地交代了游戏规则:一要分组排队玩,二要做到不能站在球道的前面,注意安全。交代完之后,即让每小组的组长去拿一筐保龄球,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四队进行游戏,游戏开始的时候有点混乱,大家一齐争着去捡球,第一组很快就发生了矛盾并争吵起来,孩子们找老师评判,甲老师说:“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最后,大家达成协议,决定轮流捡球,其他组看到了,也跟着借鉴、模仿他们的方法。这样,每人轮流玩了6次,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兴高采烈。这时,老师宣布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要求与冠军袁杰小朋友比赛,孩子们兴奋地大叫起来,为自己伙伴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最后,袁杰赢了,孩子们兴奋地满地打滚,满场奔跑起来。跑得飞快的虎子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一摊积水,脚滑了一下,眼看就要栽倒了,忽然,他就势蹲下来,手一撑地,使屁股先落地,有惊无险。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抬着球筐,三三两两进了教室,一路上还喋喋不休地议论着球赛,显得意犹未尽。
片段二:下午。年长的乙老师微笑着对中班小朋友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出去打保龄球,大家喜不喜欢?”小朋友们高兴地回答:“喜欢!”突然,老师话锋一转,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球能不能照着人打?能不能抢球?能不能犯规……小朋友们一遍遍高声地回答:“不能!”紧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呢?”并让孩子们讨论回答。随后,乙老师又对幼儿进行了户外活动安全常规的教育。这一切做好之后,才要求小朋友们轻轻摆放好椅子,像小猫一样静悄悄地走出教室。到操场后,乙老师吩咐配班老师检查场地。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按体操队形站成四路纵队,然后乙老师开始分配任务:谁负责捡球,谁负责担任裁判,谁负责当组长。十几分钟后,乙老师才发出哨声开始游戏。乙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巡回维持纪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每个幼儿轮流玩了4次之后,集合哨声响起,许多幼儿还未尽兴,磨磨蹭蹭的,不愿意集合,老师批评那些站队慢的小朋友,并表扬那些站队快的小朋友。四分钟后,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教室。这时,被老师强迫来集合的小刚突然用膝盖照着前面小朋友的腿一踹,“扑通”一声,前面小朋友摔倒了,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队伍顿时乱了。乙老师生气了,狠狠地瞪了小刚一眼,要求小朋友们一声不吭地走进活动室。回到活动室后,老师挽起被撞小朋友的裤腿一看,发现腿部红肿破皮了。乙老师又狠狠批评了小刚,接着又对大家进行了连续两分钟的纪律教育。
反思:
这两个案例看似偶然,其实还是蕴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两个典型案例,组织大家讨论反思。从以上两位教师组织的体育游戏活动实况可以看出,年轻的老师无所顾忌,没有用很多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而是让孩子体内蕴藏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运动量的增大,运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这从虎子小朋友跌倒,但有惊无险这一突发事件可以得到证实。年长的老师由于怕孩子出事,就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游戏前就用了十多分钟去进行常规教育,给孩子指定游戏角色,又规定进出教室要保持安静,这必然致使孩子体内蕴藏的能量没有合理的发泄途径,孩子往往就会寻找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小刚“踹人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幼儿期正是幼儿生理机能发展较快的时期,幼儿的运动能力,尤其是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唯有靠体育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正有赖于他们运动能力的发展。
年轻的甲老师领悟到,在户外活动前,要像乙老师那样对活动场地进行必要的安全常规检查,在外因上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乙老师则认识到,在内因上要重视幼儿自身素质的发展,过多强调成人的保护责任,就会忽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反思带来了思维、行动的变化,老师们不再机械地遵守常规,而是开始反思常规本身的合理性,开始反思自己所提供的环境是否能帮助孩子遵守这些常规,以及由谁来制定常规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废除无意义的、烦琐的常规,发挥出常规的正能量。P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间,随着活动逐渐展开,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活动中,年轻老师敢于放手,年长老师则处处防范,但结果却是越小心越出事,而“放任”孩子反倒没事,对此,老师们感到很困惑。于是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及时组织大家选择了两个班进行跟踪观察。
片段一:雨过天晴,年轻的甲老师走进大班教室,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大家猜猜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鹰捉小鸡、木头人、打球 ……“不对。”甲老师摇摇头,做了一个打保龄球的动作,孩子们一下猜中了,并欢呼雀跃起来。甲老师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如果你们愿意遵守游戏规则,我就带你们出去玩。”“愿意!”孩子们忙不迭地回答。接着甲老师向孩子们简短地交代了游戏规则:一要分组排队玩,二要做到不能站在球道的前面,注意安全。交代完之后,即让每小组的组长去拿一筐保龄球,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四队进行游戏,游戏开始的时候有点混乱,大家一齐争着去捡球,第一组很快就发生了矛盾并争吵起来,孩子们找老师评判,甲老师说:“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最后,大家达成协议,决定轮流捡球,其他组看到了,也跟着借鉴、模仿他们的方法。这样,每人轮流玩了6次,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兴高采烈。这时,老师宣布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要求与冠军袁杰小朋友比赛,孩子们兴奋地大叫起来,为自己伙伴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最后,袁杰赢了,孩子们兴奋地满地打滚,满场奔跑起来。跑得飞快的虎子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一摊积水,脚滑了一下,眼看就要栽倒了,忽然,他就势蹲下来,手一撑地,使屁股先落地,有惊无险。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抬着球筐,三三两两进了教室,一路上还喋喋不休地议论着球赛,显得意犹未尽。
片段二:下午。年长的乙老师微笑着对中班小朋友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出去打保龄球,大家喜不喜欢?”小朋友们高兴地回答:“喜欢!”突然,老师话锋一转,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球能不能照着人打?能不能抢球?能不能犯规……小朋友们一遍遍高声地回答:“不能!”紧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呢?”并让孩子们讨论回答。随后,乙老师又对幼儿进行了户外活动安全常规的教育。这一切做好之后,才要求小朋友们轻轻摆放好椅子,像小猫一样静悄悄地走出教室。到操场后,乙老师吩咐配班老师检查场地。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按体操队形站成四路纵队,然后乙老师开始分配任务:谁负责捡球,谁负责担任裁判,谁负责当组长。十几分钟后,乙老师才发出哨声开始游戏。乙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巡回维持纪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每个幼儿轮流玩了4次之后,集合哨声响起,许多幼儿还未尽兴,磨磨蹭蹭的,不愿意集合,老师批评那些站队慢的小朋友,并表扬那些站队快的小朋友。四分钟后,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教室。这时,被老师强迫来集合的小刚突然用膝盖照着前面小朋友的腿一踹,“扑通”一声,前面小朋友摔倒了,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队伍顿时乱了。乙老师生气了,狠狠地瞪了小刚一眼,要求小朋友们一声不吭地走进活动室。回到活动室后,老师挽起被撞小朋友的裤腿一看,发现腿部红肿破皮了。乙老师又狠狠批评了小刚,接着又对大家进行了连续两分钟的纪律教育。
反思:
这两个案例看似偶然,其实还是蕴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两个典型案例,组织大家讨论反思。从以上两位教师组织的体育游戏活动实况可以看出,年轻的老师无所顾忌,没有用很多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而是让孩子体内蕴藏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运动量的增大,运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这从虎子小朋友跌倒,但有惊无险这一突发事件可以得到证实。年长的老师由于怕孩子出事,就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游戏前就用了十多分钟去进行常规教育,给孩子指定游戏角色,又规定进出教室要保持安静,这必然致使孩子体内蕴藏的能量没有合理的发泄途径,孩子往往就会寻找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小刚“踹人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幼儿期正是幼儿生理机能发展较快的时期,幼儿的运动能力,尤其是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唯有靠体育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正有赖于他们运动能力的发展。
年轻的甲老师领悟到,在户外活动前,要像乙老师那样对活动场地进行必要的安全常规检查,在外因上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乙老师则认识到,在内因上要重视幼儿自身素质的发展,过多强调成人的保护责任,就会忽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反思带来了思维、行动的变化,老师们不再机械地遵守常规,而是开始反思常规本身的合理性,开始反思自己所提供的环境是否能帮助孩子遵守这些常规,以及由谁来制定常规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废除无意义的、烦琐的常规,发挥出常规的正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