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媒体之间的角逐,当下亦有愈演愈烈之势,你炫我猛,互相争锋,媒体圈里总是风生水起,热热闹闹。做媒体的如此不甘寂寞、卖力一搏,无非是想从市场竞争中拼抢一块“蛋糕”。虽然媒体各自拿出的招数千变万化、奇妙莫测,但细细揣摩起来,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还在道行内的“五行”之中。仔细观察,媒体之间比拼的莫非是报道的速度、深度、力度、温度,这个“四度”空间如何爆发,有没有亮点闪烁,是媒体在竞争中能否胜出的杀手锏。
提升报道速度,媒体之争狼烟四起
新闻的根本在于“新”,业内人天天都在念着这个经。过去,传统媒体追求的是“昨日新闻”、“当日新闻”,有了这样的传播速度,已经很满足了,因为那时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体只有报纸、广播、电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手段,受到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受众也没有过多的苛求,一切顺其自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子、数码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信息传播速度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因特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神奇的功效,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借助网络如虎添翼,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由、自主、方便、快捷,彻底摧毁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新闻真真切切成了即时的东西,晚一点、差一步播出去,就歇菜了。眼下又冒出来个云媒体,这种技术依托聚合网关技术和云计算理论,通过精准、复合、主动、同步的营销方式,实现商业模式应用的媒体与信息的云整合、分类、交叉、处理,达到先进技术力量支持随时更新优惠信息,商家信息发布时效性强,发布周期随心定制,充分满足商家发布需求。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高端传播手段,让传统媒体看到“狼来了”的凶险,他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绝地反起,出招抗衡。办报纸的也纷纷办起了网站、手机报,大把砸钱上设备、搞硬件,气势汹汹地向全媒体进军。很多报社还拉起了队伍,成立了全媒体记者班子,一帮记者全副武装地在各条线上拼杀,公开向新媒体叫板。电视台依靠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再次发力,有的研发了集有线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这项成果使传统的“看电视”,升级为包括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多功能的“用电视”, 在互联网浏览方面,可以提供多个网站,在电视阅读方面,提供近百种报纸和数十份杂志,具有“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的特征,让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就能轻松享受多项便利服务。传统媒体一夜之间的华丽转身,考量其根本动因,都是被“速度”给逼上了梁山。媒体界形成了共识,信息传播要玩速度,要以快取胜,竞争要靠 “生死时速”,谁快谁就抢到了先机,谁就占领了市场高地,谁也不甘落后一步。
挖掘报道深度,媒体争相推出“独家”报道
随着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经不存在,信息放射性的传播势不可挡,渠道和路径四通八达,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瞬间便传得满城风雨,这是传播具有通透性、发散力的充分彰显。因此,新闻被独家垄断、被霸控几无可能,而真正成为可能和现实的是独家报道。
各种媒体在竞争中厮杀较量的是实力,通过比拼报道的深度决出胜负。新闻报道是否有深度,取决于对新闻事件本身性质和内在问题的把握,对于同一个新闻各家做出的报道不尽相同,那些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独家视角。报道角度总是媒体业界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报道角度关乎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媒体的产品质量、成色水准。于是,各家媒体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视角、独家策划,集中多种新闻要素,向报道的纵深开掘。在重大新闻资源为媒体共享的情况下,通过独家视角,进行独家思考,提出独家观点,使新闻折射出与众不同的亮点。媒体的新闻报道除了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还着力为受众传递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报什么、怎样报,差别很大。行内常常所说的做新闻要有观察家的品质,就是推崇的那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头脑,是走深层路线的“大手笔”风范。报道水平高低主要看立足点,看观察问题的角度,也就是新闻报道的视角,是智慧的表现,是不断积淀的集中爆发,媒体之间在这方面的较量,是人才和智力的博弈,这需要强大的内力支持,是需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的。
报道有深度,能否成为独家,策划以及组织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道出了谋划是出奇制胜的一种神器。独家策划在当今媒体竞争中已经有了无数精彩的案例,那些有深度、有张力、能留下回味和记忆的报道,策划在其中无形的引领着新闻的诸多要素破土而出、珠联璧合、前呼后应,把受众步步深入地带入欲知而未能知的境地,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信息传播的效能实现了最大化。深度报道期待着更好更出新的独家策划,媒体之间坚守着这条心照不宣的秘籍。
加大报道力度,彰显媒体社会影响力
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引领时代,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理应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在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媒体影响力的其中表现。当下媒体竞争的核心,还是看各自影响力的大小。为了追求影响力之大,各家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都是通过加大报道力度来实现。力度要靠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来完成,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长篇报道,有“连续剧”式的系列或追踪报道,还有专门开辟固定专栏的“战役性”报道,也有“重磅炸弹”式的特刊或专辑等等,从而形成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炫的舆论氛围。媒体的努力和作为,聚集成为较强力度的舆论,影响着社会,引导着人们的注意和判断。
但是,报道的力度大影响力大,并不代表报道效果好。主流媒体着眼于把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所提供的都是正能量,力度越大越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受到广大受众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而獲得了公众的美誉度,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有一些媒体热衷于旁门左道,特别卖力地挖负面新闻、炒作八卦,力度越大副作用也越重,结果引火烧身,不仅受到新闻主管 部门的惩处,也被受众所唾弃,落得个身败名裂、一败涂地。由此可见,力度是一把双刃剑,导向正确地加大力度,既吸聚了人气,又稳固了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据上风,一举多得。而方向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所谓力度,不但没有竞争力,还会自毁家门,难于立足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对社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媒体所承担的责任重大,是做守望社会的责任媒体、诚信媒体?还是惟利是图、丧失公信?这些非常值得媒体认真反思,好好把握。 强化报道温度,媒体塑造了形象打造了品牌
媒体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风气。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那些困难和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力度推出相关举措,但是仍然存在僧多粥少、力不从心等情况。救急如救火,身陷窘境之中的群众,他们的困苦急需得到解救,他们焦灼躁动的心情,更需要得到抚慰。媒体挺身而出,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雪中送炭”般地大造舆论,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鼓动各方面有善心的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群奉献爱心,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取暖式”的报道,正是各家媒体吸人眼球、抢抓市场卖点打出的“温度”牌。事实也证明,通过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在社会保障机制和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形势下,通过媒体的舆论启动社会的慈善力量,调动蕴藏在民间各个层面的互助潜能,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被媒体调动起来的爱心和善举,不但及时帮助了受困的人群,也平衡了社会中的各种情绪,化解了许多矛盾,舆论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注入了人文关怀精神的报道,令受众充分感受到了媒体的温情和担当,看到了媒体的品格和形象。换言之,媒体给自身提升“温度”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受“工具论”的影响,媒体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地传递上级的指令,传播一些没有表情、没有温度的信息,习惯于完成规定动作,缺少自选动作。因此,媒体之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感受不到对受众的沟通和关怀。随着社会加快转型,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社会构建的各个方面,媒体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脱胎换骨的磨砺中,媒体切身感受到了走“三贴近”道路,才是崛起兴旺之路。媒体纷纷加快“变脸”,怀着激情、面带温情地关注民生,不遗余力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为百姓代言、帮百姓办事,媒体自觉地充当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百姓遇到困难找媒体成为一种时尚。那些在民生报道中名声鹊起的媒体,树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打造出了过硬的品牌,向社会展示了独有的魅力,人文关怀与媒体品牌塑造的关联效应得到充分验证。
速度、深度、力度、温度的较量,在媒体争夺战中是常见的几个方面,而且这“四度”空间仍然存在可以继续发挥的余地。当然,媒体竞争的热门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个结点,多層面、全方位的角逐已经如火如荼。无论从哪个层面展开博弈,媒体程度不同地获得了激发动力,竞争中有的蛋糕越做越大,有的每况愈下,优胜劣汰,泾渭分明。足以可见,拼拼争争带来活力和冲劲,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大的空间留待媒体去施展拳脚。
提升报道速度,媒体之争狼烟四起
新闻的根本在于“新”,业内人天天都在念着这个经。过去,传统媒体追求的是“昨日新闻”、“当日新闻”,有了这样的传播速度,已经很满足了,因为那时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体只有报纸、广播、电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手段,受到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受众也没有过多的苛求,一切顺其自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子、数码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信息传播速度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因特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神奇的功效,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借助网络如虎添翼,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由、自主、方便、快捷,彻底摧毁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新闻真真切切成了即时的东西,晚一点、差一步播出去,就歇菜了。眼下又冒出来个云媒体,这种技术依托聚合网关技术和云计算理论,通过精准、复合、主动、同步的营销方式,实现商业模式应用的媒体与信息的云整合、分类、交叉、处理,达到先进技术力量支持随时更新优惠信息,商家信息发布时效性强,发布周期随心定制,充分满足商家发布需求。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高端传播手段,让传统媒体看到“狼来了”的凶险,他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绝地反起,出招抗衡。办报纸的也纷纷办起了网站、手机报,大把砸钱上设备、搞硬件,气势汹汹地向全媒体进军。很多报社还拉起了队伍,成立了全媒体记者班子,一帮记者全副武装地在各条线上拼杀,公开向新媒体叫板。电视台依靠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再次发力,有的研发了集有线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这项成果使传统的“看电视”,升级为包括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多功能的“用电视”, 在互联网浏览方面,可以提供多个网站,在电视阅读方面,提供近百种报纸和数十份杂志,具有“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的特征,让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就能轻松享受多项便利服务。传统媒体一夜之间的华丽转身,考量其根本动因,都是被“速度”给逼上了梁山。媒体界形成了共识,信息传播要玩速度,要以快取胜,竞争要靠 “生死时速”,谁快谁就抢到了先机,谁就占领了市场高地,谁也不甘落后一步。
挖掘报道深度,媒体争相推出“独家”报道
随着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经不存在,信息放射性的传播势不可挡,渠道和路径四通八达,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瞬间便传得满城风雨,这是传播具有通透性、发散力的充分彰显。因此,新闻被独家垄断、被霸控几无可能,而真正成为可能和现实的是独家报道。
各种媒体在竞争中厮杀较量的是实力,通过比拼报道的深度决出胜负。新闻报道是否有深度,取决于对新闻事件本身性质和内在问题的把握,对于同一个新闻各家做出的报道不尽相同,那些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独家视角。报道角度总是媒体业界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报道角度关乎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媒体的产品质量、成色水准。于是,各家媒体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视角、独家策划,集中多种新闻要素,向报道的纵深开掘。在重大新闻资源为媒体共享的情况下,通过独家视角,进行独家思考,提出独家观点,使新闻折射出与众不同的亮点。媒体的新闻报道除了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还着力为受众传递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报什么、怎样报,差别很大。行内常常所说的做新闻要有观察家的品质,就是推崇的那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头脑,是走深层路线的“大手笔”风范。报道水平高低主要看立足点,看观察问题的角度,也就是新闻报道的视角,是智慧的表现,是不断积淀的集中爆发,媒体之间在这方面的较量,是人才和智力的博弈,这需要强大的内力支持,是需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的。
报道有深度,能否成为独家,策划以及组织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道出了谋划是出奇制胜的一种神器。独家策划在当今媒体竞争中已经有了无数精彩的案例,那些有深度、有张力、能留下回味和记忆的报道,策划在其中无形的引领着新闻的诸多要素破土而出、珠联璧合、前呼后应,把受众步步深入地带入欲知而未能知的境地,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信息传播的效能实现了最大化。深度报道期待着更好更出新的独家策划,媒体之间坚守着这条心照不宣的秘籍。
加大报道力度,彰显媒体社会影响力
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引领时代,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理应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在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媒体影响力的其中表现。当下媒体竞争的核心,还是看各自影响力的大小。为了追求影响力之大,各家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都是通过加大报道力度来实现。力度要靠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来完成,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长篇报道,有“连续剧”式的系列或追踪报道,还有专门开辟固定专栏的“战役性”报道,也有“重磅炸弹”式的特刊或专辑等等,从而形成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炫的舆论氛围。媒体的努力和作为,聚集成为较强力度的舆论,影响着社会,引导着人们的注意和判断。
但是,报道的力度大影响力大,并不代表报道效果好。主流媒体着眼于把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所提供的都是正能量,力度越大越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受到广大受众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而獲得了公众的美誉度,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有一些媒体热衷于旁门左道,特别卖力地挖负面新闻、炒作八卦,力度越大副作用也越重,结果引火烧身,不仅受到新闻主管 部门的惩处,也被受众所唾弃,落得个身败名裂、一败涂地。由此可见,力度是一把双刃剑,导向正确地加大力度,既吸聚了人气,又稳固了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据上风,一举多得。而方向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所谓力度,不但没有竞争力,还会自毁家门,难于立足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对社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媒体所承担的责任重大,是做守望社会的责任媒体、诚信媒体?还是惟利是图、丧失公信?这些非常值得媒体认真反思,好好把握。 强化报道温度,媒体塑造了形象打造了品牌
媒体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风气。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那些困难和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力度推出相关举措,但是仍然存在僧多粥少、力不从心等情况。救急如救火,身陷窘境之中的群众,他们的困苦急需得到解救,他们焦灼躁动的心情,更需要得到抚慰。媒体挺身而出,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雪中送炭”般地大造舆论,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鼓动各方面有善心的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群奉献爱心,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取暖式”的报道,正是各家媒体吸人眼球、抢抓市场卖点打出的“温度”牌。事实也证明,通过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在社会保障机制和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形势下,通过媒体的舆论启动社会的慈善力量,调动蕴藏在民间各个层面的互助潜能,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被媒体调动起来的爱心和善举,不但及时帮助了受困的人群,也平衡了社会中的各种情绪,化解了许多矛盾,舆论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注入了人文关怀精神的报道,令受众充分感受到了媒体的温情和担当,看到了媒体的品格和形象。换言之,媒体给自身提升“温度”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受“工具论”的影响,媒体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地传递上级的指令,传播一些没有表情、没有温度的信息,习惯于完成规定动作,缺少自选动作。因此,媒体之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感受不到对受众的沟通和关怀。随着社会加快转型,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社会构建的各个方面,媒体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脱胎换骨的磨砺中,媒体切身感受到了走“三贴近”道路,才是崛起兴旺之路。媒体纷纷加快“变脸”,怀着激情、面带温情地关注民生,不遗余力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为百姓代言、帮百姓办事,媒体自觉地充当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百姓遇到困难找媒体成为一种时尚。那些在民生报道中名声鹊起的媒体,树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打造出了过硬的品牌,向社会展示了独有的魅力,人文关怀与媒体品牌塑造的关联效应得到充分验证。
速度、深度、力度、温度的较量,在媒体争夺战中是常见的几个方面,而且这“四度”空间仍然存在可以继续发挥的余地。当然,媒体竞争的热门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个结点,多層面、全方位的角逐已经如火如荼。无论从哪个层面展开博弈,媒体程度不同地获得了激发动力,竞争中有的蛋糕越做越大,有的每况愈下,优胜劣汰,泾渭分明。足以可见,拼拼争争带来活力和冲劲,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大的空间留待媒体去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