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标准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h83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物理教学应注重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建构,使学生由被动机械接受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整合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下面就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谈如何实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一、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
  物理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体系,它和其他众多学科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其他课程元素,加以整合优化,促进职高物理有效教学的落实。不同学科立体整合,如在讲授物理解题方法时,强化与数学方法的整合(如微元法、函数极值法等),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内知识对比、迁移、联系时的整合(如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都是平方反比律);教学手段的整合(如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整合(如讲授法与探究法的有机结合)等。教材中有大量的“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具来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讨论内容。还有很多探究性的课题,对于这些课题需要结合多种课程资源才能完成。
  二、互动情境的有效生成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体现在教师精心的备、讲、改、评环节上,更体现在学习主体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也就是说关键在于让教学双方有效互动,营造有效的互动情境。正如建构理论所说,任何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通常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生成的,生成是互动的结果。因此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促进物理知识的有效生成是职高物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中互动的情境应是教学双方多维度、多方向的互动,在互动中催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累积效应自然就是物理知识的有效生成。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促进互动情境的有效生成:放手让学生参与物理教学,有的实验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在课堂上自行演示,自由讨论设计的优劣,如何改正优化,这样容易营造主动求知、探索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认识、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寻求思维同步,使教和学情景交融,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互动的课堂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教师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在互动中促进精彩生成。教师要发挥组织与引导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课堂教学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控,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
  三、课堂质疑的有效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物理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者应有意设计并创设具有新颖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紧扣课堂教学的主题,不能为了追求趣味性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另外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梯度和难度,既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这样必定会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另外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四、示范引导,提高效率
  物理课程总目标要求“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次示范。若不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大部分高中学生解答物理题时,都有一定的盲性,解题过程不够规范,思路不够清晰。解决高中物理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列出物理方程;求解、检验、作答。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切忌跳步。如忽视了“明确研究对象”,稍微复杂一点的受力情况就会无法解决。在很多学生心中,求解物理题的目的就是得到最后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物理偏重于“理”,而不是数字。做题不能只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平常训练中不要贪多贪快,要认真审题,规范作答。要严格规范解题,这样既可减少考试中无谓失分,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厌学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学科中,改变学生厌学的一些看法.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中国古代的士人青年时期,读书之时,绝大多数想走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进取之路,以天下为己任,一展雄心壮志。可现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上通往理想的道路,即使挤进官场,也不一定官运亨通,就算为官,也不一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居此时,不同时代的中国士人便有了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失意,甚至才愈盛,失意愈重。那么,此时给自己的身心找一个归处就成了必然。  一、游仙归道  如果说神仙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以历史教学为例,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历史内容
江苏理科考生在高二参加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学测”),涵盖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三个模块。然而,理科考生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如想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初步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紧扣考试大纲,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选择高考
发现就是人类经过观察、研究、探索,寻找到自己或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规律等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创新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它引入教育,就形成了一个名词,即发现教育。笔者认为,发现教育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升能力的途径,积极建构和创新,并最终形成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教育过程。如果将发现教育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一、发现教育使语文课堂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