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正式、系统学习英语知识的转折。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的往往也是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不断降低,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科学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加强师生课堂交流互动,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动教学 初中英语 实践教学 应用
前言
互动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综合应用和交际能力能够在互动学习中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
一、 初中英语实践教学应该互动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应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应用互动教学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传统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的学习和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内容,而通过互动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幽默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向教师做出及时的反馈,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初中生思维比较灵活,想象力也比较丰富,通过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轻松的掌握英语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印象,而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 互动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一是,导入阶段。在开展英语互动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歌曲、图片和提问等导入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互动学习中。比如:在讲解“doing”类的短语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在授课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之前所学的doing类的短语,同学们还掌握了哪些类型的短语?从而使学生不自主的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是,授课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英语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自己则扮演着引导和帮助者的身份。在开展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并且能够将自己发现和总结和英语知识积极的与其他同学共享,并且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向教师大胆的提出质疑,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逐步提升。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开展互动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练习阶段。在学生基本掌握所讲内容后,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练习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英语对话,然后让其他学生来点评,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练习、巩固方法,并将学习成果与其他学生共享。比如:在讲解“一般过去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练习阶段,引导学生运用一般过去时为师生讲述一段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以及发生的有趣或有意义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集中,并全身心的投入到互动学习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提升课堂练习效果。
四是,评价阶段。在初中英语互动教学中,评价和反馈不仅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思维互动,也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单向的教学评价方法,通常注重的也都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而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双向和多向评价,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果等方面,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获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三、结语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重心仍以传授语言结构知识与技能为主,却没有重视起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降低。而互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加轻松的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交际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探究中得到充分锻炼。
参考文献:
[1]朱兰芳.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3):153-154.
[2]汪双宏.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8):37-38.
【关键词】互动教学 初中英语 实践教学 应用
前言
互动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综合应用和交际能力能够在互动学习中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
一、 初中英语实践教学应该互动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应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应用互动教学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传统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的学习和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内容,而通过互动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幽默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向教师做出及时的反馈,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初中生思维比较灵活,想象力也比较丰富,通过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轻松的掌握英语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印象,而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 互动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一是,导入阶段。在开展英语互动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歌曲、图片和提问等导入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互动学习中。比如:在讲解“doing”类的短语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在授课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之前所学的doing类的短语,同学们还掌握了哪些类型的短语?从而使学生不自主的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是,授课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英语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自己则扮演着引导和帮助者的身份。在开展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并且能够将自己发现和总结和英语知识积极的与其他同学共享,并且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向教师大胆的提出质疑,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逐步提升。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开展互动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练习阶段。在学生基本掌握所讲内容后,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练习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英语对话,然后让其他学生来点评,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练习、巩固方法,并将学习成果与其他学生共享。比如:在讲解“一般过去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练习阶段,引导学生运用一般过去时为师生讲述一段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以及发生的有趣或有意义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集中,并全身心的投入到互动学习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提升课堂练习效果。
四是,评价阶段。在初中英语互动教学中,评价和反馈不仅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思维互动,也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单向的教学评价方法,通常注重的也都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而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双向和多向评价,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果等方面,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获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三、结语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重心仍以传授语言结构知识与技能为主,却没有重视起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降低。而互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加轻松的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交际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探究中得到充分锻炼。
参考文献:
[1]朱兰芳.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3):153-154.
[2]汪双宏.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