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我们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肩负新使命,按照新要求,迎接新挑战,倒逼新思考。
关键词:新形势 思政教师 新思考
一、肩负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历史使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始终牢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该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去武装青少年头脑,入心、入行。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二、明确新要求
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全面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制的各学段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无论是从课程定位,还是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来看,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性质定义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什么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小学、初中学段都称为《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仅只是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更涉及课程内容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比如强调德法兼修,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学习内容如何准确理解这些新增学习内容;如何遵循生命逻辑、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统一原则,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始终;如何点面结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育人,都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和主动应对这一系列新要求。
三、迎接新挑战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初高中思政课教师提出新挑战,在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在选修模式下引导学生选修思想政治学科等级性考试,针对大部分仅参加思想政治结业水平考试的学生来说,当我们的学科教学与价值追求与学生的轻视态度、功利性目标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如何把学科的学习、评价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40分计入中考750分的总分值, 45分钟的开卷笔试,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该如何辅导,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如何与学科教学结合并予以培养,如何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挑战。
四、提升新思考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新时代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方面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1.提“思”立“论”增“气”,让思政课姓“政”。 “思”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等在内的文化涵养,亦包括法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应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等。“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气”就是讲正气、增才气、养大气。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不断增强上好思政课的勇气和底气,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2. 立足课堂“教”与“学”,上出思政味儿。注重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基于课堂中真实问题的解决,来解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以及课堂活动设计,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育人性。上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的具有濃厚思政味儿的思政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
3.信息技术融合,体现时代感。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老龄化趋势,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主动地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案例资源库、备课资料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思政课时效性和针对性。
4.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与运用已成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积极探索。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围绕课标重新创构课堂,按照“从哪里融合”“把什么融合”以及“怎样融合”的思路,将思想和方法整合、综合,使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上实现“跨越”,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显合力。开展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今年我市组织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同上一节课”暨优秀思政课展评活动,为三个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集体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契机,开拓了研究的视野,探寻了不同学段学科育人的衔接与提升,分享了不同学段的教学智慧与经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实践在发展,理论在完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我们永远都是“新老师”。面对新时代改革中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蔡兆红
关键词:新形势 思政教师 新思考
一、肩负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历史使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始终牢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该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去武装青少年头脑,入心、入行。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二、明确新要求
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全面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制的各学段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无论是从课程定位,还是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来看,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性质定义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什么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小学、初中学段都称为《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仅只是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更涉及课程内容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比如强调德法兼修,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学习内容如何准确理解这些新增学习内容;如何遵循生命逻辑、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统一原则,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始终;如何点面结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育人,都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和主动应对这一系列新要求。
三、迎接新挑战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初高中思政课教师提出新挑战,在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在选修模式下引导学生选修思想政治学科等级性考试,针对大部分仅参加思想政治结业水平考试的学生来说,当我们的学科教学与价值追求与学生的轻视态度、功利性目标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如何把学科的学习、评价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40分计入中考750分的总分值, 45分钟的开卷笔试,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该如何辅导,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如何与学科教学结合并予以培养,如何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挑战。
四、提升新思考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新时代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方面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1.提“思”立“论”增“气”,让思政课姓“政”。 “思”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等在内的文化涵养,亦包括法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应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等。“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气”就是讲正气、增才气、养大气。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不断增强上好思政课的勇气和底气,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2. 立足课堂“教”与“学”,上出思政味儿。注重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基于课堂中真实问题的解决,来解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以及课堂活动设计,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育人性。上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的具有濃厚思政味儿的思政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
3.信息技术融合,体现时代感。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老龄化趋势,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主动地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案例资源库、备课资料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思政课时效性和针对性。
4.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与运用已成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积极探索。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围绕课标重新创构课堂,按照“从哪里融合”“把什么融合”以及“怎样融合”的思路,将思想和方法整合、综合,使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上实现“跨越”,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显合力。开展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今年我市组织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同上一节课”暨优秀思政课展评活动,为三个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集体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契机,开拓了研究的视野,探寻了不同学段学科育人的衔接与提升,分享了不同学段的教学智慧与经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实践在发展,理论在完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我们永远都是“新老师”。面对新时代改革中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蔡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