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文科课程,以历史和地理為基础,承载着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历史与社会》中地理模块教学为基础,整合乡土资源,建构校本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同时,可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拓展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教育迈入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题的质量时代,校本课程主要可以从引入“地方式”话题,构建“系统性”框架,落实“学生参与”,提高“教师素养”这几点着手。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方式”话题;“系统性”框架;学生参与
一、“地方式”话题的引入
“地方式”话题指的是与该地相关的话题。“地方式”话题的引入从当地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框架,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始于生活,终于情感。校本课程作为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则更应关注地方性话题,从当地学生生活着手。
在《走进杨梅之乡》该课中,创设情景,导入课程:天天旅行社想围绕杨梅采摘设计杨梅采摘游,你有什么建议吗?以设计杨梅采摘游作为导入,生活在杨梅之乡的学生可以说人人有话说,生生想说话。在学生的建议中,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可以选择到柏社下蒋坞采摘杨梅呢?伴随着下蒋坞杨梅所获得的荣誉,引入该课。思考“为什么下蒋坞杨梅现在这样好”,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随着这一情景的创设,下蒋坞杨梅这一地方性话题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开启课堂的关键。课堂极为自然地导入了主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本课打好了基础。
二、“系统性”框架的构建
一堂好的课应逻辑清晰。立足一个话题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以一个话题为主线,构建知识板块,各板块之间连接顺畅。通过话题的推进,各板块得以进行,知识点随之深入人心,讲透话题的同时,重难点也随之解决。
本课明线分为“杨梅采摘游—去哪里”“杨梅采摘游——这里的杨梅特别甜”“ 杨梅采摘游—这里的杨梅特别火”“ 杨梅采摘游—路线你做主”这4个板块。暗线为“引入下蒋坞杨梅”“探寻下蒋坞杨梅甜的自然环境”“探究下蒋坞杨梅火的人文因素”“柏社的其他自然、人文要素”。
这几个板块在内容上必须详略得当、环环相扣,于深度上应该层层递进。
三、“学生参与”的落实
杜威说,不要教给学生“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进入”世界的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爱党、爱国、爱家乡这三爱教育的落实更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而非“旁观”生活。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嵌于其中。学生的思考、探讨、合作、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在参与中,可以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涤荡学生的心灵。
在《走进杨梅之乡》这一课中,从杨梅采摘路线的设计到原因的探究都需要学生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对充斥生活,再也熟悉不过的杨梅进行探究。进一步了解柏社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理解因地制宜。柏社杨梅的发展除了自身的自然因素外,也离不开兰溪市政府的政策方针、柏社人民的艰苦奋斗。这一切,在学生参与中,更好地影响或者构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畅想式”的结束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结尾应如同品茗,舌尖留有甘甜回味绵长。课堂的结束不是真正的终结,是真实生活的开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课堂小结在德育教学中很有必要,课堂小结应该如乐曲的终章,能让学生加深这节课的印象,留下回味,升华情感。
在“走进杨梅之乡”这一课中,让学生完善杨梅采摘游,学生提出了各种精彩的方案,有学生叹息,柏社好吃的好玩的太多了,应该设计柏社游,还要增加天数才行。伴随着学生的感慨,教师提出:“柏社拥有这样丰富的资源,不仅适合发展旅游业,你们觉得柏社还可以如何发展呢?”让学生自由畅想。这样的结尾出现在这堂课中恰到好处,直接明了进行点题,学生有话说。
五、“教师素养”的体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中教师不是主体,而是课堂的设计者、适时的引导者;能够巧妙处理课堂突发问题,化冲突为养分。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更需要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信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六、关于德育课堂的反思
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最熟悉的家乡作为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七上的地理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的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同时,本课中学生通过网上与实地调查等方式,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比如,为什么下蒋坞的杨梅又甜又大,而水阁的杨梅却汁少个小、甜味不足,略为涩口;比如蒋六山名人效应、“东渡日本名僧东皋心越故地”等;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巩固七上的地理知识,更多的是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学生在课后表示,原来我们柏社有这么多财富!引领了爱国爱家的情怀。核心素养已在这堂课中践行。
但是,创设有情有味的情境,通过情境的运用,激发学生情感参与,注重实践体验,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以境染情、依境悟道,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教师的素养更是需要日常积累、吸取知识养分,收集素材,学习课堂语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细腻的体察内心感受,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无声处实现明理导行,从而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在我们的课堂中还面临着德育与应试的平衡,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方式”话题;“系统性”框架;学生参与
一、“地方式”话题的引入
“地方式”话题指的是与该地相关的话题。“地方式”话题的引入从当地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框架,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始于生活,终于情感。校本课程作为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则更应关注地方性话题,从当地学生生活着手。
在《走进杨梅之乡》该课中,创设情景,导入课程:天天旅行社想围绕杨梅采摘设计杨梅采摘游,你有什么建议吗?以设计杨梅采摘游作为导入,生活在杨梅之乡的学生可以说人人有话说,生生想说话。在学生的建议中,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可以选择到柏社下蒋坞采摘杨梅呢?伴随着下蒋坞杨梅所获得的荣誉,引入该课。思考“为什么下蒋坞杨梅现在这样好”,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随着这一情景的创设,下蒋坞杨梅这一地方性话题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开启课堂的关键。课堂极为自然地导入了主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本课打好了基础。
二、“系统性”框架的构建
一堂好的课应逻辑清晰。立足一个话题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以一个话题为主线,构建知识板块,各板块之间连接顺畅。通过话题的推进,各板块得以进行,知识点随之深入人心,讲透话题的同时,重难点也随之解决。
本课明线分为“杨梅采摘游—去哪里”“杨梅采摘游——这里的杨梅特别甜”“ 杨梅采摘游—这里的杨梅特别火”“ 杨梅采摘游—路线你做主”这4个板块。暗线为“引入下蒋坞杨梅”“探寻下蒋坞杨梅甜的自然环境”“探究下蒋坞杨梅火的人文因素”“柏社的其他自然、人文要素”。
这几个板块在内容上必须详略得当、环环相扣,于深度上应该层层递进。
三、“学生参与”的落实
杜威说,不要教给学生“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进入”世界的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爱党、爱国、爱家乡这三爱教育的落实更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而非“旁观”生活。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嵌于其中。学生的思考、探讨、合作、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在参与中,可以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涤荡学生的心灵。
在《走进杨梅之乡》这一课中,从杨梅采摘路线的设计到原因的探究都需要学生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对充斥生活,再也熟悉不过的杨梅进行探究。进一步了解柏社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理解因地制宜。柏社杨梅的发展除了自身的自然因素外,也离不开兰溪市政府的政策方针、柏社人民的艰苦奋斗。这一切,在学生参与中,更好地影响或者构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畅想式”的结束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结尾应如同品茗,舌尖留有甘甜回味绵长。课堂的结束不是真正的终结,是真实生活的开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课堂小结在德育教学中很有必要,课堂小结应该如乐曲的终章,能让学生加深这节课的印象,留下回味,升华情感。
在“走进杨梅之乡”这一课中,让学生完善杨梅采摘游,学生提出了各种精彩的方案,有学生叹息,柏社好吃的好玩的太多了,应该设计柏社游,还要增加天数才行。伴随着学生的感慨,教师提出:“柏社拥有这样丰富的资源,不仅适合发展旅游业,你们觉得柏社还可以如何发展呢?”让学生自由畅想。这样的结尾出现在这堂课中恰到好处,直接明了进行点题,学生有话说。
五、“教师素养”的体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中教师不是主体,而是课堂的设计者、适时的引导者;能够巧妙处理课堂突发问题,化冲突为养分。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更需要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信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六、关于德育课堂的反思
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最熟悉的家乡作为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七上的地理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的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同时,本课中学生通过网上与实地调查等方式,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比如,为什么下蒋坞的杨梅又甜又大,而水阁的杨梅却汁少个小、甜味不足,略为涩口;比如蒋六山名人效应、“东渡日本名僧东皋心越故地”等;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巩固七上的地理知识,更多的是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学生在课后表示,原来我们柏社有这么多财富!引领了爱国爱家的情怀。核心素养已在这堂课中践行。
但是,创设有情有味的情境,通过情境的运用,激发学生情感参与,注重实践体验,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以境染情、依境悟道,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教师的素养更是需要日常积累、吸取知识养分,收集素材,学习课堂语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细腻的体察内心感受,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无声处实现明理导行,从而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在我们的课堂中还面临着德育与应试的平衡,未来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