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64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专业认证工作对于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分析了新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本质。认识到专业认证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就专业认证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过程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认证;学生;职业能力;改进
  作者简介:靳遵龙(1973-),男,河南淮阳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王珂(197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0471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044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3-02
  近年来,工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强化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 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和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至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每个试点专业选择两所试点高校。
  2007年专业认证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试点专业的认证过程中,在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同时,为了规范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8月印发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强调在教育部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但是,鉴于认证本身的属性,并为了确保专业认证的客观性,专业认证应当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执行。相关部门于2013年组建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备委员会并设置秘书处,最终将成立独立法人社团组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备委员会的设立以及伴随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我国即将加入《华盛顿协议》,所有这些必将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赋予新的内涵。
  专业认证对于促进和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认证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专业认证可以重新审视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达到以认证促建设的目的。以下就专业认证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为考查核心的专业认证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标准以“学生”为首要内容,而不再是以“专业目标”为首要内容。新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强调认证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达成程度。
  新标准以考查学生能力的达成度为基本核心,彰显“以人为本”。新标准要求认证专业毕业生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新标准中的“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专业补充标准等因素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其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认证体系
  二、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认证既是过程,又是结论。[1]一方面,它促进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它对过去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并进行评判。专业认证特别强调持续改进机制,它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任。[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大学工程教育不能随着企业需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必将日益突出。认真研究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提出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功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高校更加注重科研的投入,在评价体系上体现研究职能的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较高。多数高校在管理上与二级院系签订目标管理任务书,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科研经费到账。这种情况导致二级院系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倾注在科学研究上,而弱化了本科教学。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中对科研成果的高要求导致高水平师资为本科生授课率降低。
  教学与科研本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些高校提出“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然而,由于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教师的更多精力倾注于科研工作,而无暇顾及本科教学。“用科研反哺教学”也便成了一句空话。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象牙塔”式的大学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2.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传统的中国本科工程教育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单一封闭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该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专业口径狭窄,培养过程和培养规格过于单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解决本科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所谓的教学改革成果较少付诸于教学实践,较多将“教学改革成果”装裱于墙上。教学改革的口号提了一大堆,挖空心思提出的改革模式名称鲜亮,唯恐被人称之为“落入俗套”。教学改革陷入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式的自我标榜,学生很少从教学改革中受益。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旨在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增加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远未实现这一主旨。培养方案的设计过于呆板,选修课程结构不够丰满,各种课程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对接。学制仍然是刚性学制。有些跨院系的课程不能相互认可,为学生们的选课带来障碍,不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本科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学分制仍然更多地停留在书面上、制度上。
  三、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
  1.引导大学重新合理定位,回寻大学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大学之大,在于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学校发展的“根”。只有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一所大学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学校回归大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回归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只有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本科教育才能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藩篱。着眼未来,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战略高地上,致力于开拓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各个高校应在基于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大学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而创造精神恰恰是学生能力的核心属性。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本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只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的平衡被打破。当前的任务是制订相应的挽救措施,尽力保持两者的平衡,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使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2.促进教学改革真正付诸于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本科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大多数教学改革举措流于形式,很少付诸于真正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陷入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式的自我标榜,学生很少从教学改革中受益。
  教学改革相应的举措及教学改革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关键在于如何将好的教学改革思路真真正正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学分制”。能否真实地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增加时间弹性及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们跨专业选课,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课程融为一体,成绩相互认可,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选课,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选课情况进行排课,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最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对于一直强调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可以聘请相关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在入学过渡阶段的选课及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以及就业阶段如何择业等,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导师制示意图
  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夯实教学基础、健立健全规章制度、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专业认证被认为是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催化剂。[5]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需要认证的专业应当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照认证普通标准及专业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情况、产学研结合、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重新理顺, 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6]同时,应当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摸底调查, 加强对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 结合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研究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淑芳,余立新.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促进专业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9,(5):25-28.
  [2]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0,(6):77-81.
  [3]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4]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李莉,黄雪梅.专业认证对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54-156.
  [6]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工业工程课程体系重知识传授、轻综合工程能力培养的现状,根据天津科技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和经验,将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创新环节四大平台,提出在课程体系建设时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思想,遵循强化工程素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验式教学;工业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张付英(19
期刊
摘要:图感思维和图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工程图学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主要教学环节画图和读图过程中图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现有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图感培养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图感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图学;图感;形成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伊鹏(198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刘衍聪(19
期刊
摘要:介绍了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通过对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现状的反思,提出了提高电气工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专业任意性选修;毕业班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李春红(1977-),女,辽宁
期刊
摘要:网络资源建设对“钢结构”精品课建设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和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改革思路,通过在“钢结构”精品课网络资源建设实践中创新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模块,大幅提升了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进一步优化“钢结构
期刊
摘要:社会需求变化对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河海大学相关专业实际情况研究“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了工科院校“设计工作室”的构建,明确了“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要求及实施方式,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  作者简介: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翻译专业人才体系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发展,而制约翻译教学的瓶颈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基于盖夫的“教师更新”理论认为,翻译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发展需要从个人、教学以及组织三层面做出共同努力,以期对我国高校本科翻译师资的构建和队伍素质的提高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师更新;翻译师资;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  作者简介:蔡敏(1978-),男,瑶族,广西博白人,广西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研究生成长背景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术道德成长方向和轨迹。为进一步挖掘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形成与存在的根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成长背景等各个角度展开深入调查,并以此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研究生;成长背景;学术失范  作者简介:崔新红(1968-),女,湖南湘潭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位办公室,副研究员;田杨萌(19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每一门实验课程的要求。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本身出发,修订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方式等,探讨了如何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进行改革,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在高校广泛普及和运用,深得学生喜爱,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给独立学院辅导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对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辅导员压力进行探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对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剖析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压力来源,并结合实际提出压力化解对策,以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独立学院;辅导员压力  作者简介:黄薇(1989-
期刊
摘要:介绍了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原理,重点分析了基于无线射频与识别技术的实验方案和原理,设计了以CC2530为射频接收芯片、以MSP430单片机为采集微控制器、接收不同传感器信息并通过WIFI无线收发的系统。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无线识别、接收和控制。  关键词:RFID;无线射频识别;WIFI;SPI  作者简介:张春芳(1972-),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师范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