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德胜小学创建于1989年秋,2004年底与大关苑三小合并,成为杭州市拱墅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教职工60余名,是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实验基地、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科研基地、浙江省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浙江省雏鹰网络实验学校、杭州市小学教育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师范学院教科研实验基地、杭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尤其是近三年来,通过拱墅区教育局极具针对性的“一校一品”的精心打造,我校快速发展,在杭州市众多小学中以自己的特色崭露头角,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实施的“品牌校园文化、品牌教师、品牌学科、品牌校长”四位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策略,使“德胜”这个品牌由漫漶到清晰,渐渐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一、认清“品牌”特点,挖掘特有内涵
所谓品牌,是指产品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名称、标记或符号,是一种承诺、象征、价值和文化,是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教育品牌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品牌,它是学校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对人们的心灵施加定向影响或产生倾向性、导向作用的力量,它是教育工作者为追求和创造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产品而逐渐积淀成的一笔宝贵的且可传播的财富,是别的学校难以复制和模仿的,是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成果。要打造品牌,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了位置,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形成学校建设的合力,才能赢得学校发展的内部原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因此,品牌学校实际上代表着文化的个性化、产品的优质化、组织内部的可持续化以及整个组织结构的优化。其建设实际上应该包括:
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向上的、健康的学生成长氛围;
品牌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打造一支有特色、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化队伍;
品牌的学科建设,以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或者学科群为突破口,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的成长获得社会肯定与认可;
品牌的校长引领,通过发挥校长的个人魅力凝聚教师队伍,通过长远规划加强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载体,也是突破口;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是抓手,校长引领是巨大的内动力。只有当以上的四者都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学生的发展使学校赢得较高美誉度时,优质的品牌小学才应时而生。
二、找准突破口,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小学建设对文化氛围的重视远远不够,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也比较狭窄,觉得只要学校的学风好、班风好,学生的成绩上去了、遵守纪律了,校园文化就好了。因此,在文化建设上千篇一律,各校的校训大量雷同,文化建设形同虚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发现校园文化的个性,没有将时代发展的特殊要求与学校积淀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因而显得平、空、泛,既不能打动学生,教师自己也不知所云。最为严重的是,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校建设合力和文化传统,也就难以产生品牌的效应了。
小学的品牌文化建设需要找准突破口。文化只有能感染人,才能有自身的生命力。这个突破口可能是学校发展的一次触动,可能是社区的一个特色折射,也可能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决策选择。一旦确定,则需要精心打磨,全面落实和贯彻。
我校发展过程中,在学校的文化定位上曾经有过曲折。2003年以来,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鉴别力不强,社会的一些消极面已经以“灰色童谣”的面目在学校里流行,这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明显的消极作用,尤其会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上对此也颇有微词。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以优秀的文化帮助学生抵制不良影响,成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们考虑到“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我们以校名“德胜小学”为依托,确立了“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实施“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件事,关爱每一类物,融知情意行于一体,集德识才学于一身,争做优秀德胜人”的和谐教育,在思想上把新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定位整合起来,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成为品牌的可能。
“德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仅凭说教是难以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的。为了使“德胜文化”落到实处,体现品牌打造在“影响力”方面的美誉度,使品牌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我们在借鉴了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启蒙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以学段为单位,充分发动全体学生参与,以自编、自画的形式,创造了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主题的“道德三字歌”,编排印刷了《小学生道德三字歌》,每册都以周为单位,横向为36个主题,纵向为6个年级,以“螺旋上升,分周落实,逐步提高”的“分期付款方式”呈现,具有适时性、综合性、主体性、生活性、主题性、螺旋上升性六大特性,把德育的内容用“信”“诚”“真”“谐”“律”五个字来概括,这些内容并非独立,而是穿插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一个方面的德育内容蕴涵在好几个周的主题活动中,一个周的主题活动同时又包含了好几个方面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完整的体验。
我校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比如,三字歌形象大使的选拔、道德事件的讨论等,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进来,既提供了学习“德胜文化”的平台,也展现了“德胜文化”的实效。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对“德胜文化”的朴素的生活感知转变为一种道德发展的自觉,并反过来改造了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通过学习、表演道德三字歌,形成了社会认可、家长欢迎、学生接受的道德情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胜文化”的确立,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氛围逐渐回归到谦和、诚信、真诚、自律的轨道中。同时,“德胜文化”也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教学规范,不但使整个教师团队更加团结、和谐,也使职业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升华,师生之间互信互爱,教育正在发挥其最大的合力。
在德胜文化灵魂和核心作用的影响下,学校在文化的硬件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都以整体协调、结构推进的方式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这样,我校找到了一个能调动师生、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连接传统与时代特色的文化突破口,并落实了这个文化,召唤更多的师生自觉地践行这一文化,在各小学雷同且肤浅的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不仅建设了一个品牌,而且使品牌发挥了作用,赢得了美誉。
三、通过专家引领,打造品牌教师
现代教育研究的大量成果已经证明,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个体的自发行为,也应该是学校提供平台和指导的自觉行为。然而,一般的操作措施是,围绕“教”大做文章,突出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以教学质量督促教师的发展。其必然结果是,教师职业变得模式化和机械化,注重统一和规范,却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以及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呈现了崭新的特点。比如,要求教师有为社会所认可的最新教育理念,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定,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不同阶段和层次有相应的差异性的目标和措施,等等。为了体现这些素质要求,不少学校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家引领没有形成合力,教学反思没有方向性,缺乏明确的目标等。我校在建设品牌教师队伍方面,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使教师得以稳妥、健康、迅速地成长。
首先,以“德胜文化”“科研”“新课程”“学生发展”等为主题,确定了专家引领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专家的引领能最大程度地结合学校的品牌目标和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几年来,我校分别邀请了全国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远先生,上海静安区教科院院长张人利先生,浙江大学刘力教授,为“德胜文化”的深入挖掘提供素材和新的思路;对新课程的实施,特级教师朱乐平讲了《谈实施新课程理念与行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阶梯式学习法的创始人程鸿勋教授作了家庭教育讲座,等等;在教师科研方面,杭州市教科所俞晓东主任讲了《如何进行课题的开题与结题》;在学生发展上,团中央“知心姐姐”全国巡回报告团的教育专家陈虹老师主讲了《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讲座。这些专家的引领使全体教师在理论层面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注重团队协作,发挥群体功能,帮助教师成长。努力强化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加强教师集体研课意识,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引入了“导师制”,聘请以我为首的12位业务骨干教师为校级导师,并举行了“高师带青师”结对活动,使青年教师迅速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基本要领,熟悉教学的流程,尽快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学校高起点、高标准、高绩效的工作准则。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使业务学习不仅有优秀教师的总结,也有一般教师的讨论。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更为经常化和效率化反思平台,学校为老师们设立了“教师论坛”,首先由某几位教师围绕一个教育主题阐述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抛出话题,全体教师进行思想的大碰撞,在学习与交流、争议和融合中获得进步和提高。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倡导合作性课题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科研团队。
最后,引导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技能特长,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并监督其执行和完成。早在2003年9月,我校便组织全体教师拟订了包括自我分析、发展目标、具体措施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我校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个人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帮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学校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以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奋斗成果,为检查和评价提供真实依据;建立积极的反馈调节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发现并诊断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体验成功,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及积极正确的导向,培养教师主动积极的自我成长、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精神;增进师师互动、师生沟通及合作意识的形成;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评价还为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成为名师、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形成个人专著、建立自己的网页、网站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学校还制定出《我校“梯级仁师”评审细则》,通过帮助教师明确目标与给教师一定的专业成长压力相结合,使教师注重品牌、突出品牌的意识得到强化,调动并激发教师的成长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校的教师队伍已经“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有成就”,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是教师团队建设还是个人发展,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教师的品牌队伍建设上,应该避免盲目性,注重系统性、制度化、层次化和长期性。
四、根据学校特点,打造品牌学科
如前所述,特色主要是比较的结果,是同别的学校、别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后所发现的具有个别性的、有良好效果的内容。特色并不一定是品牌,品牌主要是一种影响力,是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较高的美誉度。要把特色的东西办出品牌,就需要认真确定特色在哪里,并通过特色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学科体系的良性发展。
确定特色学科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客观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并被社会和其他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的。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特色和培养学生特长混淆起来,没有品牌意识,没有目标定位,诉求主题年年变,流行什么口号就叫什么,随波逐流;到了家长眼里,这种“特色”就成了飘忽不定的幻影,难以建立稳定巩固的品牌形象。
我校的历史传统特色学科是以书画为代表的艺术学科,书画特色突显成效。建校15年来,学校以特色教育为抓手,促进品牌建设,1995年在杭州市书画社成功举办了首届书画展,受到各界著名书画家的高度赞扬,1998年、2002年学校均被评为省书画实验基地先进学校。1999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每届都有五六十人获奖,学校均获优秀组织奖。
目前,学校着重强化以德育学科为主阵地的品牌优势。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全面渗透的特点,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居于比较核心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以往的德育实施都比较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术化、经院化、机械化、教条化的痕迹非常明显,使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德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校在道德三字歌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融入其中,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特长——书画来进行表现,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完善学生的道德认知系统。在道德系统发展起来之后,学生在接受别的学科知识内容时,既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能以积极自主、主动探究的心态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操作和学习。
德育学科的品牌效能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着眼点。“知识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但是道德却可以填补知识的不足”,我校的教师们在“德胜文化”的影响下,调整心态,突出整体的团队精神,在其他学科建设上也凸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继2005年下半年学校以五年级周君、赵亚萍、田建芳老师首开《长方体正方体》同一堂复习课后,学校各年级相继开起了同上一堂课的研究活动。2006年4月,作为东道主还组织德胜片的7所小学,主办了“数学魅力课堂——同上《小数乘法》”的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了区教研员的好评,老师们都感到收获很大。此外,学校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万物育德理念下的“春之歌”“秋之韵”课堂教学研究和“同一堂课”精品课堂展示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样,在德育特色学科的影响下,辐射到了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以及研讨中。
德胜的学科品牌建设善于找到学科群中能起到核心、辐射、凝聚作用的生长点,通过对社会客观要求、学校客观基础、办学客观条件、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客观情况“四客观”的分析,确定特色学科;学校的特色学科要发挥品牌效果,不能孤立地只注重单一学科建设,否则容易舍本逐末,难以实现由特色到品牌的上升过程。
五、发挥校长作用,确保品牌建设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品牌学校的建设“应当树立和推出真正符合教育性质、或者说符合教育本性的学校品牌,这种品牌应当是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观、鲜明的育人立场和明确的道德目标的;树立品牌、推崇品牌需要一种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学校品牌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确定品牌、管理品牌、经营品牌,正是学校领导层面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马儿跑得快,全靠有人带。”一个优秀团队的成长过程,总是与优秀的领导分不开的。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一般认为,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的校长应该有魄力,有冲劲,有适度超前的教育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出色的管理才能、较好的科研素质、灵活的协调组织能力,等等。
我校的品牌建设过程中,作为校长的我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首先,如何确立品牌。虽然品牌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要在学校内部各种要素中树立一个品牌,并以此带动全校工作的开展,却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我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的精神,通过“三借”,进行集思广益:一借老师的脑袋,探索实践经验;二借专家的脑袋,寻求理论支持;三借家长的脑袋,了解社会需求。“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古往今来,那些汗青流芳的伟人豪杰,无不把对道德的追求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有德,学校才能规范办学,凸显成效;有德,学校方能立足课改,阔步前行;有德,学校方能积淀人文,重视品位。而“德胜”的校名本身就是一块难得的“金字招牌”,它响亮大气,内涵丰富,校园里“人文、民主、创新、探索”的校训,“平等、开放、科学、综合”的校风一直沿袭至今,充分体现了本校的优势、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我当机立断,决定以校名为依托,唱响学校的德育品牌。根据学校发展需要,2003年10月,报请教育局同意,把“杭州市德胜第一小学”更名为“德胜小学”。此后,我还多次赴上海、广州等地请教专家,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专题探讨会,并广泛征求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
其次,怎样管理品牌。品牌确立后,如果放任其自生自灭,是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的。我通过对内组织协调,明确目标,凝聚、鼓舞教师,进一步打造品牌,维护我校的品牌建设,使品牌建设沿着有序、健康的轨迹顺利前进。我决定首先以“道德三字歌”为载体,唱响学校德育品牌。通过发动师生共编道德三字歌,在全校开设三字歌校本活动课,组织学生推选三字歌形象大使,使“德胜文化”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我也意识到,“德胜文化”仅仅是一个载体,要丰富其内容,努力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我决心以“万物育德”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为抓手,稳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带头深入课堂诊断指导,与学校领导团队一起商讨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同时,通过滚动投入,提升学校硬件设施。为了使学校的发展能更加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帮助学校教师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在我的带领下,学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努力使学校成为浙江省德育精品学校,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的全面升级,成为一所拥有品牌的精品学校。
最后,在怎样经营品牌上,校长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要让自己的品牌为社会所承认,使自己的品牌得到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了品牌美誉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延伸。我从杭州本地和上海等地,请来知名的教育研究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品牌经营与管理的途径,并通过专家学者的认可进一步加强德胜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以研讨会、观摩等形式,使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了我校的发展特色,也给我校的师生新的发展起点和动力。在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在外面拓展学校的知名度,也是品牌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2005年9月28日~30日,我校作为杭州市唯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学校,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在湖州召开的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市县的教育局分别介绍了德育工作的经验,我作了“在‘三字歌’中感受德育的魅力”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2006年3月14日,中央文明办等三个部门组织调研组来浙江省调研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杭州市六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校长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作了发言,中宣部宣教局领导对我的发言表示赞赏,称赞我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在校本活动课上,选择的载体切实有效,活动丰富,效果明显。
品牌建设需要避免的是盲目性和随意性。品牌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客观审视自己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方向,按照教育特有的规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准确定位,确立发展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特色,找准特色点,充分发挥学校校长的引领作用和教师团队建设的功效,尽可能地使特色上升为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可。现在,我校“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崇德聚德、育德扬德”的校魂、“平等开放、诚信厚德”的校风、“严谨宽容、敬业修德”的教风和“自主创新、博学尚德”的学风已深入人心,学校实施的“理念引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修己、尊重、灵性、和谐”的生态柔性管理模式,以关心人、关注事、关爱物为主旨的现代德育模式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认清“品牌”特点,挖掘特有内涵
所谓品牌,是指产品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名称、标记或符号,是一种承诺、象征、价值和文化,是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教育品牌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品牌,它是学校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对人们的心灵施加定向影响或产生倾向性、导向作用的力量,它是教育工作者为追求和创造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产品而逐渐积淀成的一笔宝贵的且可传播的财富,是别的学校难以复制和模仿的,是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成果。要打造品牌,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了位置,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形成学校建设的合力,才能赢得学校发展的内部原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因此,品牌学校实际上代表着文化的个性化、产品的优质化、组织内部的可持续化以及整个组织结构的优化。其建设实际上应该包括:
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向上的、健康的学生成长氛围;
品牌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打造一支有特色、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化队伍;
品牌的学科建设,以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或者学科群为突破口,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的成长获得社会肯定与认可;
品牌的校长引领,通过发挥校长的个人魅力凝聚教师队伍,通过长远规划加强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载体,也是突破口;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是抓手,校长引领是巨大的内动力。只有当以上的四者都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学生的发展使学校赢得较高美誉度时,优质的品牌小学才应时而生。
二、找准突破口,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小学建设对文化氛围的重视远远不够,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也比较狭窄,觉得只要学校的学风好、班风好,学生的成绩上去了、遵守纪律了,校园文化就好了。因此,在文化建设上千篇一律,各校的校训大量雷同,文化建设形同虚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发现校园文化的个性,没有将时代发展的特殊要求与学校积淀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因而显得平、空、泛,既不能打动学生,教师自己也不知所云。最为严重的是,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校建设合力和文化传统,也就难以产生品牌的效应了。
小学的品牌文化建设需要找准突破口。文化只有能感染人,才能有自身的生命力。这个突破口可能是学校发展的一次触动,可能是社区的一个特色折射,也可能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决策选择。一旦确定,则需要精心打磨,全面落实和贯彻。
我校发展过程中,在学校的文化定位上曾经有过曲折。2003年以来,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鉴别力不强,社会的一些消极面已经以“灰色童谣”的面目在学校里流行,这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明显的消极作用,尤其会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上对此也颇有微词。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以优秀的文化帮助学生抵制不良影响,成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们考虑到“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我们以校名“德胜小学”为依托,确立了“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实施“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件事,关爱每一类物,融知情意行于一体,集德识才学于一身,争做优秀德胜人”的和谐教育,在思想上把新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定位整合起来,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成为品牌的可能。
“德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仅凭说教是难以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的。为了使“德胜文化”落到实处,体现品牌打造在“影响力”方面的美誉度,使品牌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我们在借鉴了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启蒙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以学段为单位,充分发动全体学生参与,以自编、自画的形式,创造了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主题的“道德三字歌”,编排印刷了《小学生道德三字歌》,每册都以周为单位,横向为36个主题,纵向为6个年级,以“螺旋上升,分周落实,逐步提高”的“分期付款方式”呈现,具有适时性、综合性、主体性、生活性、主题性、螺旋上升性六大特性,把德育的内容用“信”“诚”“真”“谐”“律”五个字来概括,这些内容并非独立,而是穿插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一个方面的德育内容蕴涵在好几个周的主题活动中,一个周的主题活动同时又包含了好几个方面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完整的体验。
我校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比如,三字歌形象大使的选拔、道德事件的讨论等,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进来,既提供了学习“德胜文化”的平台,也展现了“德胜文化”的实效。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对“德胜文化”的朴素的生活感知转变为一种道德发展的自觉,并反过来改造了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通过学习、表演道德三字歌,形成了社会认可、家长欢迎、学生接受的道德情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胜文化”的确立,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氛围逐渐回归到谦和、诚信、真诚、自律的轨道中。同时,“德胜文化”也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教学规范,不但使整个教师团队更加团结、和谐,也使职业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升华,师生之间互信互爱,教育正在发挥其最大的合力。
在德胜文化灵魂和核心作用的影响下,学校在文化的硬件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都以整体协调、结构推进的方式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这样,我校找到了一个能调动师生、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连接传统与时代特色的文化突破口,并落实了这个文化,召唤更多的师生自觉地践行这一文化,在各小学雷同且肤浅的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不仅建设了一个品牌,而且使品牌发挥了作用,赢得了美誉。
三、通过专家引领,打造品牌教师
现代教育研究的大量成果已经证明,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个体的自发行为,也应该是学校提供平台和指导的自觉行为。然而,一般的操作措施是,围绕“教”大做文章,突出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以教学质量督促教师的发展。其必然结果是,教师职业变得模式化和机械化,注重统一和规范,却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以及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呈现了崭新的特点。比如,要求教师有为社会所认可的最新教育理念,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定,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不同阶段和层次有相应的差异性的目标和措施,等等。为了体现这些素质要求,不少学校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家引领没有形成合力,教学反思没有方向性,缺乏明确的目标等。我校在建设品牌教师队伍方面,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使教师得以稳妥、健康、迅速地成长。
首先,以“德胜文化”“科研”“新课程”“学生发展”等为主题,确定了专家引领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专家的引领能最大程度地结合学校的品牌目标和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几年来,我校分别邀请了全国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远先生,上海静安区教科院院长张人利先生,浙江大学刘力教授,为“德胜文化”的深入挖掘提供素材和新的思路;对新课程的实施,特级教师朱乐平讲了《谈实施新课程理念与行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阶梯式学习法的创始人程鸿勋教授作了家庭教育讲座,等等;在教师科研方面,杭州市教科所俞晓东主任讲了《如何进行课题的开题与结题》;在学生发展上,团中央“知心姐姐”全国巡回报告团的教育专家陈虹老师主讲了《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讲座。这些专家的引领使全体教师在理论层面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注重团队协作,发挥群体功能,帮助教师成长。努力强化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加强教师集体研课意识,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引入了“导师制”,聘请以我为首的12位业务骨干教师为校级导师,并举行了“高师带青师”结对活动,使青年教师迅速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基本要领,熟悉教学的流程,尽快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学校高起点、高标准、高绩效的工作准则。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使业务学习不仅有优秀教师的总结,也有一般教师的讨论。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更为经常化和效率化反思平台,学校为老师们设立了“教师论坛”,首先由某几位教师围绕一个教育主题阐述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抛出话题,全体教师进行思想的大碰撞,在学习与交流、争议和融合中获得进步和提高。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倡导合作性课题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科研团队。
最后,引导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技能特长,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并监督其执行和完成。早在2003年9月,我校便组织全体教师拟订了包括自我分析、发展目标、具体措施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我校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个人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帮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学校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以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奋斗成果,为检查和评价提供真实依据;建立积极的反馈调节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发现并诊断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体验成功,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及积极正确的导向,培养教师主动积极的自我成长、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精神;增进师师互动、师生沟通及合作意识的形成;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评价还为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成为名师、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形成个人专著、建立自己的网页、网站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学校还制定出《我校“梯级仁师”评审细则》,通过帮助教师明确目标与给教师一定的专业成长压力相结合,使教师注重品牌、突出品牌的意识得到强化,调动并激发教师的成长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校的教师队伍已经“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有成就”,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是教师团队建设还是个人发展,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教师的品牌队伍建设上,应该避免盲目性,注重系统性、制度化、层次化和长期性。
四、根据学校特点,打造品牌学科
如前所述,特色主要是比较的结果,是同别的学校、别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后所发现的具有个别性的、有良好效果的内容。特色并不一定是品牌,品牌主要是一种影响力,是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较高的美誉度。要把特色的东西办出品牌,就需要认真确定特色在哪里,并通过特色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学科体系的良性发展。
确定特色学科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客观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并被社会和其他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的。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特色和培养学生特长混淆起来,没有品牌意识,没有目标定位,诉求主题年年变,流行什么口号就叫什么,随波逐流;到了家长眼里,这种“特色”就成了飘忽不定的幻影,难以建立稳定巩固的品牌形象。
我校的历史传统特色学科是以书画为代表的艺术学科,书画特色突显成效。建校15年来,学校以特色教育为抓手,促进品牌建设,1995年在杭州市书画社成功举办了首届书画展,受到各界著名书画家的高度赞扬,1998年、2002年学校均被评为省书画实验基地先进学校。1999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每届都有五六十人获奖,学校均获优秀组织奖。
目前,学校着重强化以德育学科为主阵地的品牌优势。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全面渗透的特点,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居于比较核心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以往的德育实施都比较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术化、经院化、机械化、教条化的痕迹非常明显,使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德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校在道德三字歌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融入其中,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特长——书画来进行表现,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完善学生的道德认知系统。在道德系统发展起来之后,学生在接受别的学科知识内容时,既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能以积极自主、主动探究的心态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操作和学习。
德育学科的品牌效能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着眼点。“知识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但是道德却可以填补知识的不足”,我校的教师们在“德胜文化”的影响下,调整心态,突出整体的团队精神,在其他学科建设上也凸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继2005年下半年学校以五年级周君、赵亚萍、田建芳老师首开《长方体正方体》同一堂复习课后,学校各年级相继开起了同上一堂课的研究活动。2006年4月,作为东道主还组织德胜片的7所小学,主办了“数学魅力课堂——同上《小数乘法》”的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了区教研员的好评,老师们都感到收获很大。此外,学校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万物育德理念下的“春之歌”“秋之韵”课堂教学研究和“同一堂课”精品课堂展示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样,在德育特色学科的影响下,辐射到了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以及研讨中。
德胜的学科品牌建设善于找到学科群中能起到核心、辐射、凝聚作用的生长点,通过对社会客观要求、学校客观基础、办学客观条件、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客观情况“四客观”的分析,确定特色学科;学校的特色学科要发挥品牌效果,不能孤立地只注重单一学科建设,否则容易舍本逐末,难以实现由特色到品牌的上升过程。
五、发挥校长作用,确保品牌建设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品牌学校的建设“应当树立和推出真正符合教育性质、或者说符合教育本性的学校品牌,这种品牌应当是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观、鲜明的育人立场和明确的道德目标的;树立品牌、推崇品牌需要一种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学校品牌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确定品牌、管理品牌、经营品牌,正是学校领导层面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马儿跑得快,全靠有人带。”一个优秀团队的成长过程,总是与优秀的领导分不开的。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一般认为,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的校长应该有魄力,有冲劲,有适度超前的教育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出色的管理才能、较好的科研素质、灵活的协调组织能力,等等。
我校的品牌建设过程中,作为校长的我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首先,如何确立品牌。虽然品牌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要在学校内部各种要素中树立一个品牌,并以此带动全校工作的开展,却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我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的精神,通过“三借”,进行集思广益:一借老师的脑袋,探索实践经验;二借专家的脑袋,寻求理论支持;三借家长的脑袋,了解社会需求。“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古往今来,那些汗青流芳的伟人豪杰,无不把对道德的追求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有德,学校才能规范办学,凸显成效;有德,学校方能立足课改,阔步前行;有德,学校方能积淀人文,重视品位。而“德胜”的校名本身就是一块难得的“金字招牌”,它响亮大气,内涵丰富,校园里“人文、民主、创新、探索”的校训,“平等、开放、科学、综合”的校风一直沿袭至今,充分体现了本校的优势、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我当机立断,决定以校名为依托,唱响学校的德育品牌。根据学校发展需要,2003年10月,报请教育局同意,把“杭州市德胜第一小学”更名为“德胜小学”。此后,我还多次赴上海、广州等地请教专家,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专题探讨会,并广泛征求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
其次,怎样管理品牌。品牌确立后,如果放任其自生自灭,是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的。我通过对内组织协调,明确目标,凝聚、鼓舞教师,进一步打造品牌,维护我校的品牌建设,使品牌建设沿着有序、健康的轨迹顺利前进。我决定首先以“道德三字歌”为载体,唱响学校德育品牌。通过发动师生共编道德三字歌,在全校开设三字歌校本活动课,组织学生推选三字歌形象大使,使“德胜文化”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我也意识到,“德胜文化”仅仅是一个载体,要丰富其内容,努力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我决心以“万物育德”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为抓手,稳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带头深入课堂诊断指导,与学校领导团队一起商讨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同时,通过滚动投入,提升学校硬件设施。为了使学校的发展能更加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帮助学校教师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在我的带领下,学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努力使学校成为浙江省德育精品学校,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的全面升级,成为一所拥有品牌的精品学校。
最后,在怎样经营品牌上,校长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要让自己的品牌为社会所承认,使自己的品牌得到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了品牌美誉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延伸。我从杭州本地和上海等地,请来知名的教育研究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品牌经营与管理的途径,并通过专家学者的认可进一步加强德胜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以研讨会、观摩等形式,使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了我校的发展特色,也给我校的师生新的发展起点和动力。在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在外面拓展学校的知名度,也是品牌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2005年9月28日~30日,我校作为杭州市唯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学校,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在湖州召开的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市县的教育局分别介绍了德育工作的经验,我作了“在‘三字歌’中感受德育的魅力”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2006年3月14日,中央文明办等三个部门组织调研组来浙江省调研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杭州市六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校长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作了发言,中宣部宣教局领导对我的发言表示赞赏,称赞我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在校本活动课上,选择的载体切实有效,活动丰富,效果明显。
品牌建设需要避免的是盲目性和随意性。品牌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客观审视自己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方向,按照教育特有的规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准确定位,确立发展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特色,找准特色点,充分发挥学校校长的引领作用和教师团队建设的功效,尽可能地使特色上升为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可。现在,我校“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办学理念、“崇德聚德、育德扬德”的校魂、“平等开放、诚信厚德”的校风、“严谨宽容、敬业修德”的教风和“自主创新、博学尚德”的学风已深入人心,学校实施的“理念引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修己、尊重、灵性、和谐”的生态柔性管理模式,以关心人、关注事、关爱物为主旨的现代德育模式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