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交所——艺术品融资
催生的新产物
在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憧憬中,为突破融资瓶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26日适时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令拥有完善金融体系的发达国家墨尘莫及,被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这种“创新”随即遍地开花,文交所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达到50家以上。当然,也引发业内纠、激烈争论。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清理整顿从事产权交易、文化艺术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等各类交易场所,明确限制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和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并规定了权益持有人的人数。这一政策将促使众多的文交所重新定位。
媒体——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尽管个别媒体存在“诱导”、以偏概全,甚至谬误等弊端,但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对艺术品虚假鉴定、虚假拍卖、虚假评估的调查报道,凸显了媒体的社会公器属性,真正架起了市场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在主流媒体之外,网络营销和微博客的崛起,也给网络水军提供了便利,使之成为另类交流平台,受到公众关注。
故宫——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
一个飞贼引出了故宫上重门事件。此类事件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背后,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公民意识的提升,以及文博机构管理和制度的疏漏。“故宫”一词有了多重意义。
合璧——文化认同的折射
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流散300余年后,终于在海峡两岸合力推动下,实现了历史性的合璧展出。两个月内,参观者达50余万人次,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和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
奢侈品——花腔式的“文化秀”
世界深陷经济危机之际,中国富裕人群拯救了国际奢侈品生产商。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到香港股市挂牌,在内地广铺门店,极力扩大市场份额,着力展示品牌文化内涵。继多年前卡地亚的“珍宅艺术展”牵手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后,路易威登的“艺术时空之旅”、宋格丽的“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赣陆中国国家博物馆,香奈儿的“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进驻中国美术馆。
奢侈品进入博物馆毁誉不一。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刺激了如火如荼的品牌消费和刚刚起步的奢侈品收藏,也让国内消费品生产商明白,“文化秀”不仅仅能“忽悠”有钱人。
基金——市场潜在的引领者
汹涌的热钱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传统收藏家逐渐边缘化,资本日益发展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艺术品基金迅猛发展,粗略统计,约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发行了70只以上的艺术品基金,规模近60亿元——前2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55亿元以上。
艺术品基金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加之成长中的艺术品市场的自身问题,使艺术品基金面临诸多系统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的挑战。
撤拍——既动口,也动手
犀角、象牙及虎制品交易是中国加入的《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国发[1993]39号)禁止或严格管制的交易。因法律没有对公约和法律生效前的制品做出明确规定,犀角、象牙及虎制品多在文物名义下交易,近两年更成为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热门,价格涨幅远超其他艺术品。
2011年12月初,虎骨酒拍卖遭遇林业执法机构查撤,其后,扩展至犀角、象牙制品。法律的模糊地带正在廓清,犀角、象牙及虎制品能否继续交易,将对市场及相关制作工艺产生深远影响。
规范——正向目标靠进
为促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行业原则,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连出三项措施:2011年6月10日发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内容覆盖了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规定了处罚措施;9月15日,启动第一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示范企业评定工作,这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10月27日,发布《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以统计公报的形式披露年度文物艺术品拍卖情况及权威数据,统计项目包括上拍件数、成交件数、成交额、回流文物、成交拍品价格分布、佣金收入、营业税金、1000万元以上(含)成交拍品信息等,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发展以来的首次全口径、全行业统计分析。
“三板斧”效果的显现是一个累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逐步挤压市场泡沫和压缩不规范操作的空间,以利市场的长远发展。
调整——不再是遥远的明天
艺术品拍卖2011年春拍成交额达到历史新高,秋拍则呈下降态势,多数拍卖公司的业绩缩水二成左右,终结了持续两年半的高速增长。
“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在货币泛滥和国企强化垄断地位的背景下,投资渠道狭窄的资本苦寻保值增值机会,楼市、农产品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开放性市场迎来了一轮行情,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抽疯以及艺术品和楼市的天价“你方唱罢我登台”,艺术品拍卖的成交价,成交额暴增,北京借此超越了长期称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香港。中国市场更是坐二望一:按英国艺术联合会2011年3月的统计口径,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8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超过英国的22%,仪次于美国的34%;按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2011年3月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美国、英国分占30%和19%。然而,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市场调整就随即到来。
调整不是坏事,而是市场本身的“排毒”和“净化”过程。刻意回避和无视调整,才是真正的坏事。
催生的新产物
在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憧憬中,为突破融资瓶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26日适时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令拥有完善金融体系的发达国家墨尘莫及,被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这种“创新”随即遍地开花,文交所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达到50家以上。当然,也引发业内纠、激烈争论。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清理整顿从事产权交易、文化艺术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等各类交易场所,明确限制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和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并规定了权益持有人的人数。这一政策将促使众多的文交所重新定位。
媒体——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尽管个别媒体存在“诱导”、以偏概全,甚至谬误等弊端,但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对艺术品虚假鉴定、虚假拍卖、虚假评估的调查报道,凸显了媒体的社会公器属性,真正架起了市场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在主流媒体之外,网络营销和微博客的崛起,也给网络水军提供了便利,使之成为另类交流平台,受到公众关注。
故宫——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
一个飞贼引出了故宫上重门事件。此类事件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背后,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公民意识的提升,以及文博机构管理和制度的疏漏。“故宫”一词有了多重意义。
合璧——文化认同的折射
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流散300余年后,终于在海峡两岸合力推动下,实现了历史性的合璧展出。两个月内,参观者达50余万人次,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和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
奢侈品——花腔式的“文化秀”
世界深陷经济危机之际,中国富裕人群拯救了国际奢侈品生产商。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到香港股市挂牌,在内地广铺门店,极力扩大市场份额,着力展示品牌文化内涵。继多年前卡地亚的“珍宅艺术展”牵手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后,路易威登的“艺术时空之旅”、宋格丽的“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赣陆中国国家博物馆,香奈儿的“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进驻中国美术馆。
奢侈品进入博物馆毁誉不一。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刺激了如火如荼的品牌消费和刚刚起步的奢侈品收藏,也让国内消费品生产商明白,“文化秀”不仅仅能“忽悠”有钱人。
基金——市场潜在的引领者
汹涌的热钱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传统收藏家逐渐边缘化,资本日益发展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艺术品基金迅猛发展,粗略统计,约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发行了70只以上的艺术品基金,规模近60亿元——前2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55亿元以上。
艺术品基金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加之成长中的艺术品市场的自身问题,使艺术品基金面临诸多系统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的挑战。
撤拍——既动口,也动手
犀角、象牙及虎制品交易是中国加入的《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国发[1993]39号)禁止或严格管制的交易。因法律没有对公约和法律生效前的制品做出明确规定,犀角、象牙及虎制品多在文物名义下交易,近两年更成为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热门,价格涨幅远超其他艺术品。
2011年12月初,虎骨酒拍卖遭遇林业执法机构查撤,其后,扩展至犀角、象牙制品。法律的模糊地带正在廓清,犀角、象牙及虎制品能否继续交易,将对市场及相关制作工艺产生深远影响。
规范——正向目标靠进
为促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行业原则,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连出三项措施:2011年6月10日发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内容覆盖了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规定了处罚措施;9月15日,启动第一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示范企业评定工作,这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10月27日,发布《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以统计公报的形式披露年度文物艺术品拍卖情况及权威数据,统计项目包括上拍件数、成交件数、成交额、回流文物、成交拍品价格分布、佣金收入、营业税金、1000万元以上(含)成交拍品信息等,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发展以来的首次全口径、全行业统计分析。
“三板斧”效果的显现是一个累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逐步挤压市场泡沫和压缩不规范操作的空间,以利市场的长远发展。
调整——不再是遥远的明天
艺术品拍卖2011年春拍成交额达到历史新高,秋拍则呈下降态势,多数拍卖公司的业绩缩水二成左右,终结了持续两年半的高速增长。
“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在货币泛滥和国企强化垄断地位的背景下,投资渠道狭窄的资本苦寻保值增值机会,楼市、农产品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开放性市场迎来了一轮行情,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抽疯以及艺术品和楼市的天价“你方唱罢我登台”,艺术品拍卖的成交价,成交额暴增,北京借此超越了长期称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香港。中国市场更是坐二望一:按英国艺术联合会2011年3月的统计口径,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8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超过英国的22%,仪次于美国的34%;按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2011年3月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美国、英国分占30%和19%。然而,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市场调整就随即到来。
调整不是坏事,而是市场本身的“排毒”和“净化”过程。刻意回避和无视调整,才是真正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