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语文高考明年与全国接轨,而全国卷近几年在作文方面的改革有目共睹,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推动高中作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必将成为未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成为我们今后作文教学的航向标。学生刚接触任务驱动型作文,一切较为陌生,这和写惯了的新材料作文有很大的不同。而要写好此类作文,就必须读懂材料及其含意,审清任务要求。为此,谈三方面感悟,希望对学生的审题立意有所帮助。
第一方面 审读要求 明确任务
由具体的人与事把握了材料的内涵后,考生必须细读试题的要求,也就是明确试题给了我们什么具体任务。比如,全国1卷的试题在材料后有两段文字:
对于以上的事件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它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的你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两段就集中地展示了命题者设置的任务要求,考生必须明确如下的任务:一是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信;二是针对所选定的对象在事件中的表现,表明考生的态度并进行阐述。
第二方面 因果分析 把握内涵
对试题中的材料,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指向事件,“含意”指向事件所体现的旨意,一般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把握其内涵。比如,15年全国1卷的作文材料由几个关联的事件组成,23岁的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打电话是核心事件,警方对父亲处罚及之后将事件公开到官方微博是后续事件,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引发大范围讨论,使之成为公众事件又是一件后续事件。几个相关联的事件,每件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不同的观察思考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立意和看法,我们可以通过“由果溯因”把握其深层内涵:围绕核心事件,有不同维度的思考空间。其实如果抛开当事双方的关系,在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就是违规行为,举报就应奖励,违规就该处罚,这一点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可訾议。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该不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在有着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有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或是“人性之恶”?是否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观察一件事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本,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目的都源于良善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甚至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会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由果溯因”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把握到材料的深层内涵,为后面的写作找到方向。
第三方面 权衡考虑 彰显个性
试题要求中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來立意。就全国1卷来说,就应围绕老陈、小陈、警方这三个核心角度或重要角度来写作;当然,在核心角度这一前提下,应兼顾自己所擅长的,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就必须彰显自己的智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角度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众多的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自己却感悟最深、最能彰显自己特长的角度来确定立意。
另外,写作时,一定要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确定自己写作的最佳主旨,即可构思作文。
其实无论哪一类型的作文都可以运用以上几个策略,因果分析可以使文章有深度,权衡考虑可以使文章有创意,只要平时常练常用,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作文高手!
第一方面 审读要求 明确任务
由具体的人与事把握了材料的内涵后,考生必须细读试题的要求,也就是明确试题给了我们什么具体任务。比如,全国1卷的试题在材料后有两段文字:
对于以上的事件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它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的你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两段就集中地展示了命题者设置的任务要求,考生必须明确如下的任务:一是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信;二是针对所选定的对象在事件中的表现,表明考生的态度并进行阐述。
第二方面 因果分析 把握内涵
对试题中的材料,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指向事件,“含意”指向事件所体现的旨意,一般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把握其内涵。比如,15年全国1卷的作文材料由几个关联的事件组成,23岁的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打电话是核心事件,警方对父亲处罚及之后将事件公开到官方微博是后续事件,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引发大范围讨论,使之成为公众事件又是一件后续事件。几个相关联的事件,每件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不同的观察思考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立意和看法,我们可以通过“由果溯因”把握其深层内涵:围绕核心事件,有不同维度的思考空间。其实如果抛开当事双方的关系,在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就是违规行为,举报就应奖励,违规就该处罚,这一点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可訾议。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该不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在有着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有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或是“人性之恶”?是否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观察一件事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本,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目的都源于良善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甚至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会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由果溯因”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把握到材料的深层内涵,为后面的写作找到方向。
第三方面 权衡考虑 彰显个性
试题要求中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來立意。就全国1卷来说,就应围绕老陈、小陈、警方这三个核心角度或重要角度来写作;当然,在核心角度这一前提下,应兼顾自己所擅长的,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就必须彰显自己的智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角度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众多的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自己却感悟最深、最能彰显自己特长的角度来确定立意。
另外,写作时,一定要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确定自己写作的最佳主旨,即可构思作文。
其实无论哪一类型的作文都可以运用以上几个策略,因果分析可以使文章有深度,权衡考虑可以使文章有创意,只要平时常练常用,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作文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