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50—02
在当今竞争与合作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展开,音乐理论期刊间不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且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普遍存在。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开展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而且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本文旨在以《乐府新声》为例,探讨同类音乐理论期刊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以期对音乐理论期刊的发展有所帮助。
1 以《乐府新声》为例,谈谈高校学报的运营模式、发展与现状
我们《乐府新声》一直是“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和进行交流的桥梁”,办刊经费由学校按出版计划全额划拨,编辑部及其人员也是按上级规定或参照有关规定的标准进行设置、配备的。编辑部是学校一个典型的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和学校其它业务部门在工作方式上也没有严格的区别。稿件多,我们的版面就增加一些。从1983年的60页到1999年的80页,2006年又由80页增加到112页,2007年又增加到208页。期刊绝大多数主要是以赠阅的形式向社会有关单位进行“交流”的。刊物只要完成“交流”这个环节的任务,那么期刊编辑的一个工作周期就结束了。从期刊运行的各个环节上考查,这种出版活动与社会的联系十分有限,印刷成本上升,就减少点印数,少赠阅一点或者申请增加经费;与其它兄弟期刊也只存在“学习交流”的关系;上级有关部门下达了新的规范和要求,那么就遵照执行,如果某些方面还没有专门规定,就按各自的理解去参照其它标准。从出版活动的类型看,这是一种“事业型”的运行模式,它重视的是出版工作是否在按预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以及能否按时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在过去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学报过分强调它的精神产品的属性,认为编辑是学者型的,编辑部不理财。这样一方面使得学报的依赖性很强,一味地依赖上级拨款,根本不考虑如何创收。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编辑部没有自主权,调动不起学报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力更生意识,安于现状,习惯于平平安安而不愿冒风险。目前高校学报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遇到许多的困扰和难题。因受学报固有观念的限制,常使学报面临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潮流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学报的专业性很强,影响面小,出版周期较长,信息容量不大,且发行量较低。学报的这些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发展,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自1987年大规模恢复评定职称以来,除少数重点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学报,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弱的高等院校的学报,主要是为本校教职工评职称服务。近几年来,随着职称评定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任职条件、相关要求越来越高,在评定职称时,几乎所有高校均采用硬性指标,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采用不同的计分标准,因此老师投稿也开始首选核心期刊,只有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无望,又希望尽快刊登出来时,才想到本单位的学报。本单位学报与社会上的期刊比,很适合一些人的应急需要。另外,象我们这些学院,学院所在地音乐院校不多,学报在当地社会上属于级别比较高的杂志,通过各种关系送来的人情稿日益增多。随着高校津贴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已成为考核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且直接跟经济利益挂钩。一方面,学报为提高质量,迫切需要有学术水平的文章,另一方面,受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因素制约,水平不很高的文章源源不断地投来,学报的压力很大,严重制约了学报质量的提高。各种原因造成了学报功能的退化,如今的学报,已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学报要适应当今的改革开放形势,寻找出路,对学报编辑来说,应强化主体意识,不要老是停留在,为他人作嫁衣上,也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真象传说中的那样,为期刊评定等级,那么学报的生存就是问题了。最近,新闻出版署也发出了整顿高校学报的通知。学报质量关系到学报的生存,学报的生存又关系到学报编辑的生存,因此,非重点高校的学报编辑一定要强化主人翁意识,要有危机感。目前,对大多数非高等院校的学报来说,稿源主要是本校教师,且大多数主要是为评职称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报的学术质量,许多学报编辑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些想法,都认为不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学报难以上档次、上水平。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报编辑部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2 针对《乐府新声》的这种现状,谈谈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2.1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汲取先进的办刊经验。编辑的编辑技能往往可以从他们所编辑加工的期刊文章中体现出来。编辑通过翻阅同类期刊,可以学习其他期刊编辑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版面编排、图表处理、文字加工等方面的编辑技巧,有助于发现自身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提高编辑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刊物的编校质量。编辑通过参加经验交流会或到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观学习,可以学习其他期刊编辑部在期刊定位、选题策划、稿件审理、广告经营、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找出自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这有利于提高期刊编辑部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刊物的竞争能力。
2.2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共享宝贵的办刊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共享的办刊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中那些专业知识深、编辑技能高、管理能力强的编辑是期刊宝贵的人力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通过举办期刊编辑培训班或邀请他们到编辑部作讲座等方式来培训年轻编辑,也可以聘请他们为期刊顾问来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还可以聘请他们当期刊审读员来提高期刊的质量。同类音乐期刊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广告客户等信息库是期刊宝贵的信息资源。对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而言,上述几种信息资源基本相近或各有侧重但有部分交叉,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如果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如为了选准审稿专家,通过网络查看一下其他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审稿专家库,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
2.3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升群体的竞争能力。因为单个音乐理论期刊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所以音乐理论期刊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总显得有点势单力薄。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如果能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联合起来,共同经营,就既能做到各自受益,又能做到集体受益。这必将有利于提升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市场竞争能力。如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共同搭建某类期刊网络平台。进行期刊宣传,实行全文上网,开展网上征订和网络广告业务。这种合作有利于降低期刊各自的经营成本,发挥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群体优势,增强它们的市 场竞争能力。
3 谈谈合作的形式
3.1 长期建立音乐理论期刊样本互换制度向同类音乐理论期刊赠送或交换刊物。是音乐理论期刊间交流的最常用的形式。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2 定期开展音乐理论期刊编辑联谊会。联谊会是促进期刊编辑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它不仅为广大音乐理论期刊编辑提供了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机会。而且给同类音乐理论期刊搭建了相互交流办刊经验、切磋办刊技艺、共谋发展大计的平台。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同类音乐理论期刊都自发地组织了期刊编辑联谊会、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旨在交流经验,谋求合作,做大、做强某行业音乐理论期刊。为了更好地、长期地开展交流与合作。许多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已决定定期召开联谊会或经验交流会。
3.3 定期举办期刊评比和培训活动为了激发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工作者的办刊积极性,肯定他们为期刊的发展所作出的成绩,同时为了总结经验,找出办刊工作中的不足,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特别是同行业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在相关部门如行业协会或学会的指导下,开展音乐理论期刊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期刊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3.4 共同分享作者和审稿专家库由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属于同一学科或同一行业,因而,它们的报道范围接近或部分交叉,这样它们就拥有大致相同的作者和审稿专家。如果将每家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专家信息加以汇总,相互补充,就能整理出某学科或某行业的作者信息库和审稿专家信息库,就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更有利于期刊主动约稿和选择审稿专家。
3.5 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由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拥有大致相同的作者群,因而大多数一稿多投都涉及到同类期刊。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杜绝一稿多投,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采取互赠刊物、刊登下期要目、通报稿件信息、共享审稿专家库、发表关于处理一稿多投的联合声明等防范措施和联合退稿、联合曝光、联合拒收稿件等处理措施,来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问题。
4 树立新的办刊理念,建立新的办刊模式
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学报一直是以高校学术交流的窗口和教师发表论文的园地为办刊宗旨的。在当时学术性期刊的种类较少,学报的数量也不多的情况下,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学术园地确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期刊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学报这种一成不变的办刊模式已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在我国期刊走向产业化的今天,高校学报传统的运行模式所特有的内向性和盲目性等缺陷已使高校学报难以继续获得较大的发展,要改变现状寻求新的突破,首先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办刊观念,并建立与之相协调的学报运行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说要让商品一无论是普通商品还是特殊商品一必须提供满足社会合理需求的东西,否则它就没有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意义在于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学报的主办者而言,办刊的最高目标就应该是为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4.1 高校应把创办学报当做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实现形式。树立了为社会服务的办刊观念,编者会把刊物看成一个小市场,一个既有高校教师的产品又有社会作者产品的小市场,一个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小市场。而不是把它看成为高校教师的一块封闭的“自留地”。有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编辑人员在出版活动中,就会主动把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就会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一读者需要什么或应该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想办层去刊载什么,而不是作者能提供什么我们就刊载什么,不断调整办刊的形式和内容去适应读者新的需求就会成为编辑人员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办刊效果好坏就会与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密切相关了。
4.2 高校学报应按期刊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刊。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存在这么一种观念,认为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科研成果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学术期刊。其读者面不可能很大,所以发行量也不可能很大,不可能靠自身力量面向市场办刊。高校学报和社会上的其它期刊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能说高校创办的学报天生的就比社会其它刊物更特别些,不应该把刊物的出身作为解释目前办刊困境的原因。其实。现在许多非高校办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相当多数却是高校作者撰写的。如果说高校学报应该和别的刊物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应该能充分利用高校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把期刊办得更具特色,成为同类期刊的优秀一族。高校学报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期刊独特的形象,值得该专业学者爱不释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读者和个人订户,稳定和发展集体订户,既能扩大学报的社会效益,又能提高学报的经济效益。期刊作为一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应该说是最恰当的经济定位。尽管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许多学报搞这样的经济定位有困难,但是总的趋势是不会逆转的,大凡竞争总会有胜负,每每在竞争中失利的学报,很可能运作比较艰难,甚至会被淘汰。这固然有其残酷的一面,但对期刊整体而言,这又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不会出现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
当然,高校学报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但高校学报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出低谷,就必须面对现实,开门办报,驾起改革创新的风帆,在创新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每个学报编辑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这是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50—02
在当今竞争与合作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展开,音乐理论期刊间不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且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普遍存在。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开展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而且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本文旨在以《乐府新声》为例,探讨同类音乐理论期刊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以期对音乐理论期刊的发展有所帮助。
1 以《乐府新声》为例,谈谈高校学报的运营模式、发展与现状
我们《乐府新声》一直是“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和进行交流的桥梁”,办刊经费由学校按出版计划全额划拨,编辑部及其人员也是按上级规定或参照有关规定的标准进行设置、配备的。编辑部是学校一个典型的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和学校其它业务部门在工作方式上也没有严格的区别。稿件多,我们的版面就增加一些。从1983年的60页到1999年的80页,2006年又由80页增加到112页,2007年又增加到208页。期刊绝大多数主要是以赠阅的形式向社会有关单位进行“交流”的。刊物只要完成“交流”这个环节的任务,那么期刊编辑的一个工作周期就结束了。从期刊运行的各个环节上考查,这种出版活动与社会的联系十分有限,印刷成本上升,就减少点印数,少赠阅一点或者申请增加经费;与其它兄弟期刊也只存在“学习交流”的关系;上级有关部门下达了新的规范和要求,那么就遵照执行,如果某些方面还没有专门规定,就按各自的理解去参照其它标准。从出版活动的类型看,这是一种“事业型”的运行模式,它重视的是出版工作是否在按预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以及能否按时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在过去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学报过分强调它的精神产品的属性,认为编辑是学者型的,编辑部不理财。这样一方面使得学报的依赖性很强,一味地依赖上级拨款,根本不考虑如何创收。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编辑部没有自主权,调动不起学报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力更生意识,安于现状,习惯于平平安安而不愿冒风险。目前高校学报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遇到许多的困扰和难题。因受学报固有观念的限制,常使学报面临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潮流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学报的专业性很强,影响面小,出版周期较长,信息容量不大,且发行量较低。学报的这些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发展,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自1987年大规模恢复评定职称以来,除少数重点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学报,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弱的高等院校的学报,主要是为本校教职工评职称服务。近几年来,随着职称评定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任职条件、相关要求越来越高,在评定职称时,几乎所有高校均采用硬性指标,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采用不同的计分标准,因此老师投稿也开始首选核心期刊,只有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无望,又希望尽快刊登出来时,才想到本单位的学报。本单位学报与社会上的期刊比,很适合一些人的应急需要。另外,象我们这些学院,学院所在地音乐院校不多,学报在当地社会上属于级别比较高的杂志,通过各种关系送来的人情稿日益增多。随着高校津贴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已成为考核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且直接跟经济利益挂钩。一方面,学报为提高质量,迫切需要有学术水平的文章,另一方面,受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因素制约,水平不很高的文章源源不断地投来,学报的压力很大,严重制约了学报质量的提高。各种原因造成了学报功能的退化,如今的学报,已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学报要适应当今的改革开放形势,寻找出路,对学报编辑来说,应强化主体意识,不要老是停留在,为他人作嫁衣上,也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真象传说中的那样,为期刊评定等级,那么学报的生存就是问题了。最近,新闻出版署也发出了整顿高校学报的通知。学报质量关系到学报的生存,学报的生存又关系到学报编辑的生存,因此,非重点高校的学报编辑一定要强化主人翁意识,要有危机感。目前,对大多数非高等院校的学报来说,稿源主要是本校教师,且大多数主要是为评职称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报的学术质量,许多学报编辑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些想法,都认为不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学报难以上档次、上水平。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报编辑部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2 针对《乐府新声》的这种现状,谈谈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2.1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汲取先进的办刊经验。编辑的编辑技能往往可以从他们所编辑加工的期刊文章中体现出来。编辑通过翻阅同类期刊,可以学习其他期刊编辑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版面编排、图表处理、文字加工等方面的编辑技巧,有助于发现自身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提高编辑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刊物的编校质量。编辑通过参加经验交流会或到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观学习,可以学习其他期刊编辑部在期刊定位、选题策划、稿件审理、广告经营、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找出自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这有利于提高期刊编辑部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刊物的竞争能力。
2.2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共享宝贵的办刊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共享的办刊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中那些专业知识深、编辑技能高、管理能力强的编辑是期刊宝贵的人力资源。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通过举办期刊编辑培训班或邀请他们到编辑部作讲座等方式来培训年轻编辑,也可以聘请他们为期刊顾问来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还可以聘请他们当期刊审读员来提高期刊的质量。同类音乐期刊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广告客户等信息库是期刊宝贵的信息资源。对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而言,上述几种信息资源基本相近或各有侧重但有部分交叉,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如果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如为了选准审稿专家,通过网络查看一下其他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审稿专家库,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
2.3 同类学报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升群体的竞争能力。因为单个音乐理论期刊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所以音乐理论期刊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总显得有点势单力薄。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如果能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联合起来,共同经营,就既能做到各自受益,又能做到集体受益。这必将有利于提升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市场竞争能力。如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共同搭建某类期刊网络平台。进行期刊宣传,实行全文上网,开展网上征订和网络广告业务。这种合作有利于降低期刊各自的经营成本,发挥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的群体优势,增强它们的市 场竞争能力。
3 谈谈合作的形式
3.1 长期建立音乐理论期刊样本互换制度向同类音乐理论期刊赠送或交换刊物。是音乐理论期刊间交流的最常用的形式。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2 定期开展音乐理论期刊编辑联谊会。联谊会是促进期刊编辑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它不仅为广大音乐理论期刊编辑提供了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机会。而且给同类音乐理论期刊搭建了相互交流办刊经验、切磋办刊技艺、共谋发展大计的平台。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同类音乐理论期刊都自发地组织了期刊编辑联谊会、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旨在交流经验,谋求合作,做大、做强某行业音乐理论期刊。为了更好地、长期地开展交流与合作。许多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已决定定期召开联谊会或经验交流会。
3.3 定期举办期刊评比和培训活动为了激发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工作者的办刊积极性,肯定他们为期刊的发展所作出的成绩,同时为了总结经验,找出办刊工作中的不足,同类音乐理论期刊特别是同行业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在相关部门如行业协会或学会的指导下,开展音乐理论期刊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期刊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3.4 共同分享作者和审稿专家库由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属于同一学科或同一行业,因而,它们的报道范围接近或部分交叉,这样它们就拥有大致相同的作者和审稿专家。如果将每家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专家信息加以汇总,相互补充,就能整理出某学科或某行业的作者信息库和审稿专家信息库,就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更有利于期刊主动约稿和选择审稿专家。
3.5 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由于同类音乐理论期刊拥有大致相同的作者群,因而大多数一稿多投都涉及到同类期刊。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杜绝一稿多投,同类音乐理论期刊可采取互赠刊物、刊登下期要目、通报稿件信息、共享审稿专家库、发表关于处理一稿多投的联合声明等防范措施和联合退稿、联合曝光、联合拒收稿件等处理措施,来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问题。
4 树立新的办刊理念,建立新的办刊模式
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学报一直是以高校学术交流的窗口和教师发表论文的园地为办刊宗旨的。在当时学术性期刊的种类较少,学报的数量也不多的情况下,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学术园地确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期刊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学报这种一成不变的办刊模式已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在我国期刊走向产业化的今天,高校学报传统的运行模式所特有的内向性和盲目性等缺陷已使高校学报难以继续获得较大的发展,要改变现状寻求新的突破,首先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办刊观念,并建立与之相协调的学报运行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说要让商品一无论是普通商品还是特殊商品一必须提供满足社会合理需求的东西,否则它就没有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意义在于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学报的主办者而言,办刊的最高目标就应该是为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4.1 高校应把创办学报当做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实现形式。树立了为社会服务的办刊观念,编者会把刊物看成一个小市场,一个既有高校教师的产品又有社会作者产品的小市场,一个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小市场。而不是把它看成为高校教师的一块封闭的“自留地”。有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编辑人员在出版活动中,就会主动把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就会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一读者需要什么或应该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想办层去刊载什么,而不是作者能提供什么我们就刊载什么,不断调整办刊的形式和内容去适应读者新的需求就会成为编辑人员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办刊效果好坏就会与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密切相关了。
4.2 高校学报应按期刊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刊。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存在这么一种观念,认为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科研成果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学术期刊。其读者面不可能很大,所以发行量也不可能很大,不可能靠自身力量面向市场办刊。高校学报和社会上的其它期刊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能说高校创办的学报天生的就比社会其它刊物更特别些,不应该把刊物的出身作为解释目前办刊困境的原因。其实。现在许多非高校办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相当多数却是高校作者撰写的。如果说高校学报应该和别的刊物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应该能充分利用高校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把期刊办得更具特色,成为同类期刊的优秀一族。高校学报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期刊独特的形象,值得该专业学者爱不释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读者和个人订户,稳定和发展集体订户,既能扩大学报的社会效益,又能提高学报的经济效益。期刊作为一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应该说是最恰当的经济定位。尽管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许多学报搞这样的经济定位有困难,但是总的趋势是不会逆转的,大凡竞争总会有胜负,每每在竞争中失利的学报,很可能运作比较艰难,甚至会被淘汰。这固然有其残酷的一面,但对期刊整体而言,这又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不会出现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
当然,高校学报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但高校学报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出低谷,就必须面对现实,开门办报,驾起改革创新的风帆,在创新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每个学报编辑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这是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