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班教学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和输送生源的任务,在日常训练中,针对高考科目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规律、学习一些技法、了解美术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素描静物的教学中,我运用以下策略,将技法训练和创意思维的培养有效结合了起来。
一、放手发动学生自己摆静物
传统的素描训练,从几何体到静物,再到石膏像、头像一脉进行下来,从技法训练来讲确实循序渐进、行之有效,但是养成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老师安排什么画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静物常规训练,学生掌握了素描静物的画法步骤、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但四平八稳的训练时间一长,学生画腻了,没有激情,画面没有新意。从近几年的美术高考来看,高校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它们的美感。我倡导学生在静物训练中自己寻找静物,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学生找来各种物品,如服装、鞋帽、文具、玩具、日用品、废旧物品等等,材料质感各不相同,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玻璃的毛皮的,金属的塑料的,五花八门。他们自由结成绘画小组,我讲解了摆设静物的基本原则,学生自己摆,老师只是建议指导,这样大大拓展了课堂训练的范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效率高了,学生进步得很快。
二、品读优秀作品,激发创意思维
传统的美术专业课上,老师示范,学生观摩后训练,直观性强,对技法提高很有效,但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学生的画都像老师的,缺乏个性。另外,我们往往让学生不停地画呀画,而对优秀作品的品读少之又少。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绘画训练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类型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认为,对于绘画,脑比眼重要,眼比手重要,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手段经常和学生一起品读优秀作品,试图运用语言描述、示意性的简图、学生共评等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也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寻找表达创意的绘画语言
学生写生的内容确定以后,就是要把看到的事物,运用一定的绘画语言表现在画面上,这个过程无疑也是艺术创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又有新的创意?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的:
1.寻找最佳视角。我们观察事物,从视角来说,有平视、仰视、俯视。同样一个物体,观察的视角不同,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仰视的崇高静穆感、平视的平和亲切感、俯视的空间开阔感。依据写生的对象,要选择最具表现力的视角,学生可以把静物摆放在地板上、静物台上、窗台上、讲桌上、画架上,甚至吊在棚顶上,视角的变化带来了形体透视的变化、构图的变化、光影的变化,画面自然不一样。
2.从视距上改变透视变化。对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变化学生已能掌握并在绘画中熟练运用,我们仍旧可以画出新意。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小不点的普通事物,但我们近距离看它的时候,特写式的视角会产生剧烈的透视变化,这个小不点会变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从而不再平凡。近距离观察会使学生变得仔细起来,并表现出细节。
3.多样的布光,营造光影氛围。素描静物的训练,可以使用线条表现、线面结合表现、明暗表现等多种表现手法。对于素描静物而言,很多学生喜欢运用全因素素描表现,因为比起结构素描更具表现力,可运用明暗造型规律表现形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等。我们的画室,通常采用窗子进来的侧光照射,为了寻求多样的光影效果,学生把静物放在窗前以表现窗子周围环境及逆光效果,运用素描灯布光,运用台灯制造局部照射的效果等,多样的布光带给画面独特的黑白灰效果,提升了画面的艺术性。
4.尝试有意味的构图形式。我建议学生在正式作业以前,做构图小稿,体会多样的构图,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构图形式。构图不仅要考虑形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要考虑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考虑空间的处理。构图也是帮助打腹稿,这样正式作业会比较顺利。
5.运用多样的材料,体会表现语言的差异。素描常规训练,学生使用铅笔、炭笔较为普遍,在学生的素描静物训练中,我会出示一些不同材料表现的示范作品,让他们体会材料的差异,如铅笔的细腻、炭笔强烈的黑白对比、干湿材料结合的丰富变化、水墨的酣畅淋漓,还可以使用有色纸,局部用色彩做点缀等等。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在训练中拓展了表现语言,虽然熟练使用某种材料需要一个过程,但学生用心投入、乐此不疲,也不乏生动的画作出现。
6.不求面面俱到,只要一点精到。画面的语言丰富多样,面对写生对象,有的时候学生的想法实在很多,既想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想细致入微地刻画,既想表现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想质感生动逼真……在短期作业中,面面俱到就会失掉对画面的控制,我常提醒学生:在构图符合常规、结构透视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找到静物最打动你的哪一点,感受体会,在画面中把它做足、做够,就是一张优秀作业。
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显性的技法、隐性的意识都需要培养,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也许是将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一个模式不能要,创意思维从起步就要培养,经验和做法要在每次教学中去积累、反思和总结。
一、放手发动学生自己摆静物
传统的素描训练,从几何体到静物,再到石膏像、头像一脉进行下来,从技法训练来讲确实循序渐进、行之有效,但是养成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老师安排什么画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静物常规训练,学生掌握了素描静物的画法步骤、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但四平八稳的训练时间一长,学生画腻了,没有激情,画面没有新意。从近几年的美术高考来看,高校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它们的美感。我倡导学生在静物训练中自己寻找静物,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学生找来各种物品,如服装、鞋帽、文具、玩具、日用品、废旧物品等等,材料质感各不相同,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玻璃的毛皮的,金属的塑料的,五花八门。他们自由结成绘画小组,我讲解了摆设静物的基本原则,学生自己摆,老师只是建议指导,这样大大拓展了课堂训练的范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效率高了,学生进步得很快。
二、品读优秀作品,激发创意思维
传统的美术专业课上,老师示范,学生观摩后训练,直观性强,对技法提高很有效,但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学生的画都像老师的,缺乏个性。另外,我们往往让学生不停地画呀画,而对优秀作品的品读少之又少。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绘画训练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类型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认为,对于绘画,脑比眼重要,眼比手重要,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手段经常和学生一起品读优秀作品,试图运用语言描述、示意性的简图、学生共评等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也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寻找表达创意的绘画语言
学生写生的内容确定以后,就是要把看到的事物,运用一定的绘画语言表现在画面上,这个过程无疑也是艺术创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又有新的创意?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的:
1.寻找最佳视角。我们观察事物,从视角来说,有平视、仰视、俯视。同样一个物体,观察的视角不同,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仰视的崇高静穆感、平视的平和亲切感、俯视的空间开阔感。依据写生的对象,要选择最具表现力的视角,学生可以把静物摆放在地板上、静物台上、窗台上、讲桌上、画架上,甚至吊在棚顶上,视角的变化带来了形体透视的变化、构图的变化、光影的变化,画面自然不一样。
2.从视距上改变透视变化。对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变化学生已能掌握并在绘画中熟练运用,我们仍旧可以画出新意。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小不点的普通事物,但我们近距离看它的时候,特写式的视角会产生剧烈的透视变化,这个小不点会变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从而不再平凡。近距离观察会使学生变得仔细起来,并表现出细节。
3.多样的布光,营造光影氛围。素描静物的训练,可以使用线条表现、线面结合表现、明暗表现等多种表现手法。对于素描静物而言,很多学生喜欢运用全因素素描表现,因为比起结构素描更具表现力,可运用明暗造型规律表现形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等。我们的画室,通常采用窗子进来的侧光照射,为了寻求多样的光影效果,学生把静物放在窗前以表现窗子周围环境及逆光效果,运用素描灯布光,运用台灯制造局部照射的效果等,多样的布光带给画面独特的黑白灰效果,提升了画面的艺术性。
4.尝试有意味的构图形式。我建议学生在正式作业以前,做构图小稿,体会多样的构图,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构图形式。构图不仅要考虑形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要考虑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考虑空间的处理。构图也是帮助打腹稿,这样正式作业会比较顺利。
5.运用多样的材料,体会表现语言的差异。素描常规训练,学生使用铅笔、炭笔较为普遍,在学生的素描静物训练中,我会出示一些不同材料表现的示范作品,让他们体会材料的差异,如铅笔的细腻、炭笔强烈的黑白对比、干湿材料结合的丰富变化、水墨的酣畅淋漓,还可以使用有色纸,局部用色彩做点缀等等。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在训练中拓展了表现语言,虽然熟练使用某种材料需要一个过程,但学生用心投入、乐此不疲,也不乏生动的画作出现。
6.不求面面俱到,只要一点精到。画面的语言丰富多样,面对写生对象,有的时候学生的想法实在很多,既想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想细致入微地刻画,既想表现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想质感生动逼真……在短期作业中,面面俱到就会失掉对画面的控制,我常提醒学生:在构图符合常规、结构透视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找到静物最打动你的哪一点,感受体会,在画面中把它做足、做够,就是一张优秀作业。
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显性的技法、隐性的意识都需要培养,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也许是将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一个模式不能要,创意思维从起步就要培养,经验和做法要在每次教学中去积累、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