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228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自此,“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南,学校日常教学实施的准绳,各级各类教学评价的核心。自《意见》发布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从理念到行动,都有了一定的推进,目前正进入课程教学层面。
语文学科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因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同样基于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既包含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修养及审美素养。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关键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的涵义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取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等。“核心素养”将“育人”作为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它的提出是教育理性的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二、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语言运用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积累要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因此,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专家组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①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②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③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④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⑤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外在的存在,其背后是思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次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思维”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①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③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和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與创造是学生在语言、思维基础之上的第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①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③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以上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更多着眼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即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语文教育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专家组对学生“文化”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①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③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语文核心素养是能力到品格的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1.独特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非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语文学科属性。
2.基础性。语文学科不仅关心学生的当前表现,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和积累语言、文字,进而为其他学科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3.发展性,即动态性。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是不同的,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阶段的递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思维更加拓展、人文性显著增强。
4.终身性。语文学科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科的终极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从学会说话到学会遣词造句、阅读、写作,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先前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未来发展有利的、长久的、稳定的语文学科素养。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自此,“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南,学校日常教学实施的准绳,各级各类教学评价的核心。自《意见》发布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从理念到行动,都有了一定的推进,目前正进入课程教学层面。
语文学科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因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同样基于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既包含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修养及审美素养。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关键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的涵义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取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等。“核心素养”将“育人”作为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它的提出是教育理性的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二、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语言运用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积累要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因此,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专家组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①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②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③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④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⑤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外在的存在,其背后是思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次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思维”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①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③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和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與创造是学生在语言、思维基础之上的第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①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③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以上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更多着眼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即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语文教育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专家组对学生“文化”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①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③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语文核心素养是能力到品格的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1.独特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非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语文学科属性。
2.基础性。语文学科不仅关心学生的当前表现,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和积累语言、文字,进而为其他学科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3.发展性,即动态性。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是不同的,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阶段的递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思维更加拓展、人文性显著增强。
4.终身性。语文学科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科的终极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从学会说话到学会遣词造句、阅读、写作,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先前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未来发展有利的、长久的、稳定的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