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赫“六法论”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六法论”是绘画理论的一个框架,“六法论”中论述了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状态,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临摹上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是后代画家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品评优劣作品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气韵生动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 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來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能够表现出物我合一的气韵,至今算是绘画界最高的境界了。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所谓“骨法”是指与之相密切的“笔法”,中国的绘画与书法都是以毛笔作为工具,都讲求用笔的生动节奏,“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力”比喻说明人的性格刚烈,果断等外在表现,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当时绘画以勾勒为主,对象的结构,表情,衣服的质感皆用线来表现;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后代人评画的标准,这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美学原则,而它促进了民族绘画风格的发展。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相似;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本身没有形象,但却可以根据物体的形象化成相似的躯体,“应物”就是要求画家画出形体的外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说的就是“应物象形”以上问题充分说明了画家在描绘客观对象时,不但要求气韵、神态、用笔的骨感,还非常重视描绘对象的形似。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颜色要根据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类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随色”即施色,“象”即物象,“类”即分类,是说施色要根据物象的不同而施色。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说的是绘画的构图,“经营”是营造的意思,谢赫把它比喻为画家的布置构图,位置是指人或物所处的一个地位,唐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传”指传授,“模写”即临摹,通摹,模写的功能,一是作为基本功练习,二是作为流传作品的方式,因此,谢赫把它作为六法之末。谢赫提出的“六法”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他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之首,而其它五法则是围绕着“气韵生动”来写的,都是为达到“气韵生动”而服务的,其它五法也相互联系,笔墨的运用为的是表现形象,达到“以形写神”。色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形象,具体的位置上加以展开,对前人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为以后更好的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六法论”的主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是东晋顾恺之所说的“神”。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面。”《题盘东图诗》他提出,“画意不画形”的主张,开了宋代尚“神似”论的先河。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谨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显而易见,董其昌认为中国画中的神是画家综合知识修养在画面上的反映,颇有独到之处。明代的徐青藤,清代的石涛,现代的齐白石亦力主神似,提出了“似与不似”说,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载。”《虚斋名画录》他的画不求形似,大胆夸张,水墨淋漓,气势磅礴,达到了神完气足的境界,不愧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大师,现代大师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的艺术见解。清代石涛云:“名山许游未许画,画似之山必怪。变换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认为“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世间一般的画家所能做到的是形似,真正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人是不多的。
  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关.论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
  [2]李浴.中国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3]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张凤戈,女,河南商丘人,陕西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国画人物。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里清楚地指出: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单的依靠记忆与模仿。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材为中心,以老教师的思路为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十分单一。但学生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有自由的思维,也不应该被束缚,自主独立的学习才是创造性学习。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独自获取知识,实现学生们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把自己的一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环节是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建议,以此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对策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目前解决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为交通行业的学生带来的极大的就业空间,使其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就目前来看,交通行业高职学生的就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是否可以解决交通行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交通行业;就业  一、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随高校扩招比例
期刊
墨子思想核心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尚同”思想从天下一体角度出发,创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这是一个由天、天子、三公、国君、正长、天下百姓组成的完善严密的社会体系,其中最根本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天,从天而下形成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尚同》三篇中,墨子以社会现实和“天志”为基础,描述了“尚同”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现实作用,对以“天志”为总原则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详细的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
期刊
摘 要:合唱艺术是具有参与性强、互动性好,受众广泛的特点,是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使业余合唱团成员树立信心,掌握合唱艺术要求,提高合唱艺术水平,是我们从事群众文化普及工作人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得了一些收获。  关键词:业余;合唱团成员;歌唱;自信心;树立  合唱艺术是具有参与性强、互动性好,受众广泛的特点,是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促
期刊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下面分别从这两部分讨论“小国寡民”的道与德。  一、小国寡民之合于道  《老子》第八十章中所描繪的理想社会都是老子整个道与德思想的结晶,是思想汇总后的现实性描述。“小国寡民”,《老子》第十六章说:“至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淡化自己的功利之心,保持清净无为而听任万物行于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并作,我因此观察到循环往复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
期刊
摘 要: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顿悟真如,直达性天”的思想,注重返璞归真,主观体验,穿透表象,静观内蕴,与时创新,而工笔花鸟画也正是注重禅意天成和灵感的表现。意境是在主观意志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中得以表现。画家在创作时,为表现意境,往往将主观意志参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中,禅宗认为,要理解某个事物的内涵,就必须变成那个事物,,使自己的意识同那个事物协调起来,然后
期刊
明朝中后期,国力渐弱,东北建州女真兴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明与后金的斗争在后金建国之后(1616年)至清王朝建立(1636年)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權之间的生死搏斗。明与后金的战争是明清战争的前奏,它为后来满清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明朝衰亡和清朝崛起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论述明朝与后金战争中的双方实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统治  明朝对东北女真
期刊
摘 要:考风的好坏是学校教风学風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考风可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学风的发展。本文笔者谈了高校加强学生考风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考风出现的现状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考风建设;建议  考风,即学校的考试风气。它反映了学校领导办学的态度,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师的素质,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的责任感。考风不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极大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