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生物实验教学讲究的是观察、实验等科学现象和相关数据,教师应按照《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现有知识,以及学校现有条件展开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能把握实验各个环节,有效调控教学。针对生物实验教学,我结合平时教学谈谈看法。
一、联系生活,为实验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本节实验教学有关的生物知识,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做好铺垫。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开门见山地引入与本实验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课中,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自然界里,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生物与环境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脱离环境将无法生存。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们将重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为后面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做好铺垫。在这组对照实验中,“不浇水”与“适量浇水”进行对照,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通风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连续观察、记录几天。然后进行比较,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懂得,要让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需要给它浇水、施肥,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就是植物生存需要的,如果缺少某种条件,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二、导语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设计要精心,新课导入语言要充满激情,导语中的事例要新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营造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显微镜为什么能观察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物体?(2)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3)显微镜有哪些应用?这几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想亲自使用显微镜,此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听使用要领,教师再对后面正确使用显微镜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就特别小心、认真、仔细。
三、关注主体,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可替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示范引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积极思考,主动记下实验过程和现象。我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前,取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正反两面都夹紧,其他的叶片不夹黑纸片,然后将这盆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让学生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去掉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碘酒。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特别注意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实验的现象和操作步骤,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深入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实验,学生获得较多技能
实验以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科学的结论,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在指导过程中,要立足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现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目的,对实验现象展开分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
五、教师引导,排除学生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过程比较繁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克服困难,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骨头,由于煅烧骨时会产生刺鼻的怪味,把骨浸泡在稀盐酸里,稀盐酸会挥发出刺激性很强的气味。学生很畏惧,因为稀盐酸具有腐蚀性,学生会担心自己碰到、伤到自己,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专心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实效。
六、相机点拨,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平时在做生物实验时,部分学生会出现想不通的情况,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点化,相机点拨,不是告诉,而是“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顿悟,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从中释疑。比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时,调焦距就是难点,必须仔细一边调焦一边观察才行。教师要示范引领,指导学生调焦,把握调焦的要领,从而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抓住要点化难为易,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实验总结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总结。实验总结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把握好以上方面,才能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为实验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本节实验教学有关的生物知识,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做好铺垫。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开门见山地引入与本实验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课中,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自然界里,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生物与环境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脱离环境将无法生存。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们将重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为后面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做好铺垫。在这组对照实验中,“不浇水”与“适量浇水”进行对照,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通风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连续观察、记录几天。然后进行比较,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懂得,要让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需要给它浇水、施肥,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就是植物生存需要的,如果缺少某种条件,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二、导语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设计要精心,新课导入语言要充满激情,导语中的事例要新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营造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显微镜为什么能观察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物体?(2)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3)显微镜有哪些应用?这几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想亲自使用显微镜,此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听使用要领,教师再对后面正确使用显微镜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就特别小心、认真、仔细。
三、关注主体,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可替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示范引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积极思考,主动记下实验过程和现象。我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前,取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正反两面都夹紧,其他的叶片不夹黑纸片,然后将这盆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让学生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去掉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碘酒。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特别注意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实验的现象和操作步骤,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深入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实验,学生获得较多技能
实验以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科学的结论,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在指导过程中,要立足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现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目的,对实验现象展开分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
五、教师引导,排除学生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过程比较繁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克服困难,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骨头,由于煅烧骨时会产生刺鼻的怪味,把骨浸泡在稀盐酸里,稀盐酸会挥发出刺激性很强的气味。学生很畏惧,因为稀盐酸具有腐蚀性,学生会担心自己碰到、伤到自己,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专心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实效。
六、相机点拨,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平时在做生物实验时,部分学生会出现想不通的情况,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点化,相机点拨,不是告诉,而是“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顿悟,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从中释疑。比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时,调焦距就是难点,必须仔细一边调焦一边观察才行。教师要示范引领,指导学生调焦,把握调焦的要领,从而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抓住要点化难为易,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实验总结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总结。实验总结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把握好以上方面,才能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