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活动过程是学生创造劳动的过程。而漠视生活、漠视美,往往使我们的学生失掉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当他们动笔时只能说“我们生活太单调,无事可写”。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和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市教研室主任陈钟梁曾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美的创作过程”“美育的力量在于能够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促使人们去熟悉、热爱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认识到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应从审美性的角度,结合作文教学特点,创设美的情境,提供美的物象,努力让学生进行美的创作。如何引导学生在创造劳动中发现美、表达美,受到美的熏陶?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作前指导,教会学生发现美
如果学生对写作早已厌倦,感觉“无从说起”,见到作文避之犹恐不及,在这种“冰点状态”下,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发现美、表达美、体现美,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此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动笔写,而是设计好指导观察的方案,找准化解“冰点状态”的温度切入点,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从“冰点状态”中升温融化,把自己融进发现美、感受美之中,去初步产生创作的欲望。如我让学生描绘一下秋天早晨的雾景。起初,学生大多没有深入,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晨雾由浓到淡,逐渐消失。写作水平稍好一些的学生也就只会套用一些书本上的辞藻,其中不乏泛泛之词,没有充分表达美。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学会发现美。于是我指导学生“总—分—总”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先从整体环境初步感知,体会太阳初升时秋雾缭绕的缥缈之美,然后再转换视角,从多角度、多地点观察。我选择了小河边一丛常绿灌木,临河边的小区房屋作观察地点,小河上不断升腾变幻的雾气作观察对象,又带领学生到被雾气笼罩的水门桥上,体验那种“腾云驾雾,亦真亦神”的“蓬莱仙境”之美。这时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产生了舒畅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产生了较为高涨的创作冲动,显得兴奋不已。
二、作中铺垫,指导学生表达美
如果说,观察思考的定格是对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蓝图”,那么表达美的过程也就是“蓝图化工程”的实施。要使“工程”物美质优,让人赏心悦目,作中必要的铺垫指导不可或缺。我从语言文字和结构布局两个环节入手指导。语言文字方面要求学生遣词造句首先要准确贴切,然后才是形象生动表达美感。如一个学生在描写秋雾的时候,文字优美,读来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河面上烟气缭绕,变化莫测的薄雾,忽而回旋低落,忽而飘摇而上,千姿百态,我真以为那是凌波仙子的一曲欢舞,仿佛自己也在仙境之中了……”这个学生已抓住秋雾的动感特征,由客观事物产生了美好的联想,沉浸在美感体验之中。在谋篇布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有所创新,表达出布局结构之美。一个学生写《我家的小园》,第一部分总写小园貌美,是自己的乐园;第二部分分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小园景色,其间穿插“我”的“时令活动”;第三部分又总结升华,点明“我爱小园”这一中心。通篇文章表现了小作者创造美的能力,也反映出作者思路的明晰美、节奏美。
三、作后讲评,引导学生鉴赏美
作后讲评,既是对学生作文能力、成败得失的评判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学生鉴别能力的过程。在评讲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美感触发点”,巧妙切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美感饱和度”,由点到面,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让学生产生内在的美的体验,并且引导学生去粗存精,使全体学生参与修改、参与鉴赏美。一位学生在《我爱万年青》一文结尾写道:“寒冬腊月,百花凋零,唯有我心爱的万年青依然苍翠,充满了生命力。我爱万年青。”事实上,潜心分析这一文段,可以看出,小作者设计了“美感触发点”——万年青虽顶风傲雪,但始终苍翠欲滴,毅力顽强,但并未深入挖掘,体现出描写对象的深层特征,缺少应有的“饱和度”,所以不免读来让人觉得空泛。对此,我在讲评时设计如下问题:万年青寒冬腊月依然苍翠,除了赞美它的生命力外,还可以反映出它怎样的精神或品质?由万年青的这些精神、品质,你能联系谈谈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不断补充、挖掘,最终将结尾改写成了:“寒冬腊月,百花凋零,而万年青任凭风吹雪打,仍旧保持原有的丰姿,充满了生命的苍翠。在皑皑的白雪中,那一丛绿色傲然斗雪,给人鼓舞。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同样学习万年青虽身处逆境,却也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吗?”这样的结尾,既使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情感激发力、感染力,又使学生鉴赏到了生命力之美。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美育。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作文水平的“幽径”——曲径通幽处,正是美跃纸上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一、作前指导,教会学生发现美
如果学生对写作早已厌倦,感觉“无从说起”,见到作文避之犹恐不及,在这种“冰点状态”下,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发现美、表达美、体现美,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此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动笔写,而是设计好指导观察的方案,找准化解“冰点状态”的温度切入点,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从“冰点状态”中升温融化,把自己融进发现美、感受美之中,去初步产生创作的欲望。如我让学生描绘一下秋天早晨的雾景。起初,学生大多没有深入,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晨雾由浓到淡,逐渐消失。写作水平稍好一些的学生也就只会套用一些书本上的辞藻,其中不乏泛泛之词,没有充分表达美。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学会发现美。于是我指导学生“总—分—总”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先从整体环境初步感知,体会太阳初升时秋雾缭绕的缥缈之美,然后再转换视角,从多角度、多地点观察。我选择了小河边一丛常绿灌木,临河边的小区房屋作观察地点,小河上不断升腾变幻的雾气作观察对象,又带领学生到被雾气笼罩的水门桥上,体验那种“腾云驾雾,亦真亦神”的“蓬莱仙境”之美。这时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产生了舒畅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产生了较为高涨的创作冲动,显得兴奋不已。
二、作中铺垫,指导学生表达美
如果说,观察思考的定格是对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蓝图”,那么表达美的过程也就是“蓝图化工程”的实施。要使“工程”物美质优,让人赏心悦目,作中必要的铺垫指导不可或缺。我从语言文字和结构布局两个环节入手指导。语言文字方面要求学生遣词造句首先要准确贴切,然后才是形象生动表达美感。如一个学生在描写秋雾的时候,文字优美,读来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河面上烟气缭绕,变化莫测的薄雾,忽而回旋低落,忽而飘摇而上,千姿百态,我真以为那是凌波仙子的一曲欢舞,仿佛自己也在仙境之中了……”这个学生已抓住秋雾的动感特征,由客观事物产生了美好的联想,沉浸在美感体验之中。在谋篇布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有所创新,表达出布局结构之美。一个学生写《我家的小园》,第一部分总写小园貌美,是自己的乐园;第二部分分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小园景色,其间穿插“我”的“时令活动”;第三部分又总结升华,点明“我爱小园”这一中心。通篇文章表现了小作者创造美的能力,也反映出作者思路的明晰美、节奏美。
三、作后讲评,引导学生鉴赏美
作后讲评,既是对学生作文能力、成败得失的评判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学生鉴别能力的过程。在评讲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美感触发点”,巧妙切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美感饱和度”,由点到面,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让学生产生内在的美的体验,并且引导学生去粗存精,使全体学生参与修改、参与鉴赏美。一位学生在《我爱万年青》一文结尾写道:“寒冬腊月,百花凋零,唯有我心爱的万年青依然苍翠,充满了生命力。我爱万年青。”事实上,潜心分析这一文段,可以看出,小作者设计了“美感触发点”——万年青虽顶风傲雪,但始终苍翠欲滴,毅力顽强,但并未深入挖掘,体现出描写对象的深层特征,缺少应有的“饱和度”,所以不免读来让人觉得空泛。对此,我在讲评时设计如下问题:万年青寒冬腊月依然苍翠,除了赞美它的生命力外,还可以反映出它怎样的精神或品质?由万年青的这些精神、品质,你能联系谈谈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不断补充、挖掘,最终将结尾改写成了:“寒冬腊月,百花凋零,而万年青任凭风吹雪打,仍旧保持原有的丰姿,充满了生命的苍翠。在皑皑的白雪中,那一丛绿色傲然斗雪,给人鼓舞。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同样学习万年青虽身处逆境,却也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吗?”这样的结尾,既使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情感激发力、感染力,又使学生鉴赏到了生命力之美。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美育。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作文水平的“幽径”——曲径通幽处,正是美跃纸上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