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和作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实践中,阅读和写作教学“各自为战”。本文着重探讨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有效渗透策略,从模仿、感知、迁移三个方面,探讨语文课文的写作手法、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系列性对学生写作训练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中学语文;读写;渗透;策略
一、中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阅读与写作自古便是一体,而如今教材上的课文主要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而没有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从教师角度看,割裂阅读与写作教学,高度重视阅读训练而将写作置于末位的现象大为突出;从学生写作的质量看,学生课外写作的自觉性低,且普遍出现没有素材、言不及义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应试压力下,教师往往选择见效更快的阅读进行训练;其次,学生生活体验不够深刻;再者,教材设计编排中写作训练的系列性知识不足,这都不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学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有效渗透策略研究
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要提高写作,就要从阅读出发!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语文课本这一“活水泉源”。
1.巧模仿,学习范文的写作手法
模仿可谓学生写作奠基之石。从积累丰富的词汇,到写出富有美感的句子,再到文章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理解与借鉴,通过模仿,学生能有效掌握行文的技能技巧,从“文从字顺”进阶到笔底生花。
中学生的模仿,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写道:“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此一段运用外貌与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王病入膏肓的情状,特别是“镶嵌”一词尤值得玩味,使读者透视老王单薄的身躯。在对这段文字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归纳人物描写手法的妙处,并指导学生尝试创作。
例如,笔者让学生尝试模仿此段,创作一段描写母亲病状的文字,有学生写文如下:
“我悄悄跟在母亲身后,看见她拖着沉重的步伐走上楼梯。她左手抚着胸口,不时轻捶几下,右手扶着墙壁,双腿好似千斤重,每上一步台阶都费劲全身气力,就像随时支撑不住要往后倒去。那不时发出的咳嗽声,每一声都在告诉我:‘原来她的病已到了如此田地。’”
通过模仿,学生逐渐构建人物写作的认知地图,最后形成自觉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要由易及难。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描写和修辞开始,从一种描写或修辞扩展到两三种,逐渐过渡到虚实结合、首尾照应等手法的应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加深难度,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深感知,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章言之有物,自古尊崇。有唐一代的散文大家就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白居易更直接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放到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即应强调摒弃形式主义之风,“缘事而发”,有感而发。
例如,《老王》一文,就是饱含杨绛先生肺腑之情的佳作。作者能深入体验,从与老王交往的片段中剖析自己——“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感慨自己身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而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实践,为了让他们写出好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从小事感悟真情的能力,避免叙述流于空洞,或是追求华丽辞藻。特别是有些教师极度强调开头结尾,一味追求形式之美,而不锤炼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讲好故事的能力。殊不知,从母亲斑白的两鬓可以读出母爱;从老师孜孜的教诲可以感悟师恩;从朋友鼓励的姿态便能体会友情,这都藏于生活小事。善于从生活小事挖掘深意,才是解决学生言语空洞,矫揉造作弊病的良方。
3.善迁移,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性写作
以上两点是横向训练学生写作的基础技能,而善于迁移,从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写作就是纵向训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一文就提出了写作训练的“及时性”原则——“课内阅读及时练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及时联系写作,进行写作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联系写作的本质是学习迁移,通俗来讲,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实这样的系列性写作古今中外都有。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塑造了俄国文学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维林,此后,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都继承了描写小人物形象的传统。而老舍的《骆驼祥子》又何尝不是闪耀着“小人物”的光环?可见,系列性写作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整体提高。
例如,学习《老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小人物系列性写作。笔者在上完《老王》后,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人物”,写出“小人物”的风采,就有学生聚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外卖小哥。
“华灯初上,雨水打湿了窗户,我倚在窗边看人们行色匆匆。突然,一抹蓝色闯入我的眼帘——原来是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在雨中穿梭,小小的雨衣为他挡住了雨水,他却还在用身躯努力保护外卖不受雨水侵蚀。寒冷的夜雨下丝毫看不出他的瑟缩,大概,这就是生活吧。车灯穿过雨滴,迷蒙我的双眼,原来世间一切人都有各自的沉重负担。”
这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在《老王》中学到的小人物塑造迁移到外卖小哥身上,很自然地表现生活,引起读者共鸣。
三、结语
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重要的是坚持长期性、经常性的原则。而在阅读中训练写作往往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能使阅读带动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亦能反哺阅读。教师在实践中,只要坚持让学生多读多写,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庸礼,徐德木.中学语文教学新思路: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统一以朱自清的《春》为例[J].阅读研究,2010.
[2]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朱艳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本文系南安市龙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立项课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编号:LQ13504-06)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读写;渗透;策略
一、中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阅读与写作自古便是一体,而如今教材上的课文主要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而没有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从教师角度看,割裂阅读与写作教学,高度重视阅读训练而将写作置于末位的现象大为突出;从学生写作的质量看,学生课外写作的自觉性低,且普遍出现没有素材、言不及义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应试压力下,教师往往选择见效更快的阅读进行训练;其次,学生生活体验不够深刻;再者,教材设计编排中写作训练的系列性知识不足,这都不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学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有效渗透策略研究
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要提高写作,就要从阅读出发!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语文课本这一“活水泉源”。
1.巧模仿,学习范文的写作手法
模仿可谓学生写作奠基之石。从积累丰富的词汇,到写出富有美感的句子,再到文章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理解与借鉴,通过模仿,学生能有效掌握行文的技能技巧,从“文从字顺”进阶到笔底生花。
中学生的模仿,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写道:“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此一段运用外貌与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王病入膏肓的情状,特别是“镶嵌”一词尤值得玩味,使读者透视老王单薄的身躯。在对这段文字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归纳人物描写手法的妙处,并指导学生尝试创作。
例如,笔者让学生尝试模仿此段,创作一段描写母亲病状的文字,有学生写文如下:
“我悄悄跟在母亲身后,看见她拖着沉重的步伐走上楼梯。她左手抚着胸口,不时轻捶几下,右手扶着墙壁,双腿好似千斤重,每上一步台阶都费劲全身气力,就像随时支撑不住要往后倒去。那不时发出的咳嗽声,每一声都在告诉我:‘原来她的病已到了如此田地。’”
通过模仿,学生逐渐构建人物写作的认知地图,最后形成自觉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要由易及难。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描写和修辞开始,从一种描写或修辞扩展到两三种,逐渐过渡到虚实结合、首尾照应等手法的应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加深难度,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深感知,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章言之有物,自古尊崇。有唐一代的散文大家就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白居易更直接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放到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即应强调摒弃形式主义之风,“缘事而发”,有感而发。
例如,《老王》一文,就是饱含杨绛先生肺腑之情的佳作。作者能深入体验,从与老王交往的片段中剖析自己——“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感慨自己身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而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实践,为了让他们写出好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从小事感悟真情的能力,避免叙述流于空洞,或是追求华丽辞藻。特别是有些教师极度强调开头结尾,一味追求形式之美,而不锤炼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讲好故事的能力。殊不知,从母亲斑白的两鬓可以读出母爱;从老师孜孜的教诲可以感悟师恩;从朋友鼓励的姿态便能体会友情,这都藏于生活小事。善于从生活小事挖掘深意,才是解决学生言语空洞,矫揉造作弊病的良方。
3.善迁移,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性写作
以上两点是横向训练学生写作的基础技能,而善于迁移,从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写作就是纵向训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一文就提出了写作训练的“及时性”原则——“课内阅读及时练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及时联系写作,进行写作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联系写作的本质是学习迁移,通俗来讲,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实这样的系列性写作古今中外都有。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塑造了俄国文学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维林,此后,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都继承了描写小人物形象的传统。而老舍的《骆驼祥子》又何尝不是闪耀着“小人物”的光环?可见,系列性写作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整体提高。
例如,学习《老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小人物系列性写作。笔者在上完《老王》后,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人物”,写出“小人物”的风采,就有学生聚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外卖小哥。
“华灯初上,雨水打湿了窗户,我倚在窗边看人们行色匆匆。突然,一抹蓝色闯入我的眼帘——原来是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在雨中穿梭,小小的雨衣为他挡住了雨水,他却还在用身躯努力保护外卖不受雨水侵蚀。寒冷的夜雨下丝毫看不出他的瑟缩,大概,这就是生活吧。车灯穿过雨滴,迷蒙我的双眼,原来世间一切人都有各自的沉重负担。”
这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在《老王》中学到的小人物塑造迁移到外卖小哥身上,很自然地表现生活,引起读者共鸣。
三、结语
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重要的是坚持长期性、经常性的原则。而在阅读中训练写作往往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能使阅读带动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亦能反哺阅读。教师在实践中,只要坚持让学生多读多写,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庸礼,徐德木.中学语文教学新思路: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统一以朱自清的《春》为例[J].阅读研究,2010.
[2]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朱艳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本文系南安市龙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立项课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编号:LQ13504-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