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专业预警是在监测毕业生就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优化专业学科设置,是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及完善的有效路径,这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建设 预警机制 建立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23-02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协调,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应当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就业,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为目的,重要的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定将引起劳动资源的变化,从而带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反映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使得高校必须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去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2-3]。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高实践技能,为社会提供的专门领域的人才和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但是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中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设置内容设置过多,课程间的交叉内容过多,注重大而全,主干课不突出,主干课无法支撑专业本身应具有的特色,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的认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减方面,更体现在专业本身的内涵方面。首先,要建立稳定的专业目录发布机制,及时从《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删除一些需要淘汰的专业,补充一些成熟、稳定的专业,规范专业名称。同时从学科建设出发,结合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机构[4]。其次,加强稳定、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避免雷同、重复性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然后,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注重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提高教师科研队伍水平,提供教学必须的软硬件学习设施,满足专业学习所需。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最后,注意专业创新,同时要提高学生职业自我转化能力。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强化监督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更多外延知识,培养出社会所学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完善路径
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发现专业在设置过程中的特征信息,经过评估和分析,根据预警指标的情况,预先发现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征兆并对先兆性问题进行确认,从而预测出专业设置中是否出现该问题[5]。
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主要包括(1)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专业设置的数据库的平台,确保信息搜集和调查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库的平台要提供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历年的专业的招生人数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的数据信息中心,完成相应的统计系统;(2)建立专业的评估体系,这首先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估队伍,再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来确保专业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专业的评估队伍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研究专家、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代表、经验丰富的各个专业的专家等组成。评价体系中,要建立专业的专业预警模型,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基础,办学资源为条件,对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形成优化专业设置的决策,从而对存在问题的专业设置进行修正。
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系统在运行过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样就会使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报警结果不一致,为了减少干扰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系统。高校预警机制的完善,主要加强信息化,强调时滞性及常规化。信息化主要是加强收集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预测。同时注重网络资源、技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等信息的应用等。时滞性的存在使预警效果对于未来毕业生影响大于即将毕业的影响,即预警机制在短期难以发挥预警作用[6]。因此,应在不断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降低时滞性。常规化就是应建立教学院长负责制度,由专业负责人牵头加强师资、课程、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对各专业进行定期的评估与诊断,专业的自我成长。
三、结论
高校在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及时、准确、全面评估高效专业面临的风险,防范、化解专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才能保证高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西平.预警机制构建下的高校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04-108.
[2] 沈励铭,朱晓卓.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3):12-15.
[3] 胡学.我国中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2,5.
[4] 俞佳君,钟儒刚,彭少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78-81.
[5] 杨燕,李海宗.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策略[J]. 职教通讯,2013,31:61-69.
[6] 张英,陈践.高校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的设计思路[J]. 新西部,2011.6:142.
【关键词】专业建设 预警机制 建立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23-02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协调,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应当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就业,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为目的,重要的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定将引起劳动资源的变化,从而带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反映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使得高校必须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去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2-3]。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高实践技能,为社会提供的专门领域的人才和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但是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中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设置内容设置过多,课程间的交叉内容过多,注重大而全,主干课不突出,主干课无法支撑专业本身应具有的特色,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的认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减方面,更体现在专业本身的内涵方面。首先,要建立稳定的专业目录发布机制,及时从《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删除一些需要淘汰的专业,补充一些成熟、稳定的专业,规范专业名称。同时从学科建设出发,结合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机构[4]。其次,加强稳定、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避免雷同、重复性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然后,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注重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提高教师科研队伍水平,提供教学必须的软硬件学习设施,满足专业学习所需。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最后,注意专业创新,同时要提高学生职业自我转化能力。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强化监督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更多外延知识,培养出社会所学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完善路径
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发现专业在设置过程中的特征信息,经过评估和分析,根据预警指标的情况,预先发现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征兆并对先兆性问题进行确认,从而预测出专业设置中是否出现该问题[5]。
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主要包括(1)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专业设置的数据库的平台,确保信息搜集和调查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库的平台要提供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历年的专业的招生人数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的数据信息中心,完成相应的统计系统;(2)建立专业的评估体系,这首先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估队伍,再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来确保专业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专业的评估队伍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研究专家、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代表、经验丰富的各个专业的专家等组成。评价体系中,要建立专业的专业预警模型,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基础,办学资源为条件,对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形成优化专业设置的决策,从而对存在问题的专业设置进行修正。
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系统在运行过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样就会使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报警结果不一致,为了减少干扰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系统。高校预警机制的完善,主要加强信息化,强调时滞性及常规化。信息化主要是加强收集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预测。同时注重网络资源、技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等信息的应用等。时滞性的存在使预警效果对于未来毕业生影响大于即将毕业的影响,即预警机制在短期难以发挥预警作用[6]。因此,应在不断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降低时滞性。常规化就是应建立教学院长负责制度,由专业负责人牵头加强师资、课程、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对各专业进行定期的评估与诊断,专业的自我成长。
三、结论
高校在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及时、准确、全面评估高效专业面临的风险,防范、化解专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才能保证高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西平.预警机制构建下的高校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04-108.
[2] 沈励铭,朱晓卓.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3):12-15.
[3] 胡学.我国中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2,5.
[4] 俞佳君,钟儒刚,彭少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78-81.
[5] 杨燕,李海宗.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策略[J]. 职教通讯,2013,31:61-69.
[6] 张英,陈践.高校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的设计思路[J]. 新西部,2011.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