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阔的内荆河穿城而过,将洪湖市新堤城区分为城东和城西。2009年以前,城西的老城区拥有洪湖市实验小学和洪湖市实验中学两大教育“圣地”,教师抢着去,学生挤着进;而城东的新城区只有几所“城中村”学校。因此,城区学生择校现象十分严重。2009年,洪湖市以位于城东的州陵小学为基础,整合洪湖八中,新建了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2010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然而不足1100名学生让偌大的校园显得有些空旷。要知道,洪湖八中和州陵小学原本就有1300多名学生——即使新校建成,仍然有学生从城东流向城西。
三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洪湖双语实验学校达到接近3000人的规模,多项教育质量指标进入全市前列甚至位居第一,成为洪湖教育的一面旗帜,教师以在此工作为荣,学生以在此学习为乐。校长胡林阳认为,一所学校要办出名堂,校长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敢于担当的人。在就职演讲中,胡林阳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平稳过渡,确保质量,让双语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他践行了自己的口号,把学校变成了师生向往的地方,但是他觉得还不够,学校的“绿色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炼,直至引领师生把学校建成共同成长的“绿色家园”。
以“绿色教育”理念打造团队,追求精细化管理
学校整合之初,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心涣散,几乎天天有人上访。面对一盘散沙的局面,胡林阳适时提出“态度决定一切”“以‘考’论英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敢想才敢做,敢拼才会赢”等理念,在学校树正气,立规矩。胡林阳认为,“绿色教育”首先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通过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达到集体的力量超越个体力量之和的目标。
胡林阳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面,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为了筹备艺术节,要往舞台上搬砖,他马上卷起袖子与大家一起干活,直到一切就绪。在“绿色校园”创建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政教处与后勤处的功能,两者分工协作,一个搞方案,一个管施工,稳步推进,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做到极致。
践行“绿色教育”理念需要一支有理念、有胆识、有活力、有方法的管理团队,学校打通了“能者上,平
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流通渠道,让“绿色教育”理念成为管理层的共同价值追求。肖伍艺是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头脑灵活、善于协调,一向寓教于乐的他,对“绿色教育”理念的理解就是充满阳光和活力,敢想敢做,把教育当成事业,让个人融入团队。学校将他提拔为中层干部,成为全校“阳光体育运动”(包括早操、跑操、校园集体舞、课外兴趣活动等)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全校“绿色教育”的一个展示窗口。
学校以女教师居多,而且不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召开每月一次的全体教师大会时,学校专门安排了一位教师辅导这些教师的子女写作业。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由此足见学校管理的细致入微。同时,学校严格实行校务公开,凡是与教师利益相关的事情(如班级量化考核、班主任工作考评、职称评聘等)一律公开,让事实说话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校务公开公示了这个团队的“公心”。
以“绿色课堂”重塑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1年夏,叶立志调入学校,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他见证了自己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共同成长。
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每周一下午为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叶立志要和同事们集中讨论一周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思路相对统一后,分配备课任务,分头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数学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几何画板与演示文稿的整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制作。而上好四课(新手汇报课、能手展示课、名师示范课、老带新帮扶课)的校本教研模式,使得谭畅、莫文静、姚瑜、姚贤标等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
2011年10月,叶立志主持《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他主张的列表分析法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此后,同课异构以更加规范的形式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态,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经常聘请荆州市教科院和洪湖市教研室的专家深入学校号脉问诊,参与包括同课异构在内的教研活动,为打造“绿色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叶立志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培”,见识了省外及本省周边县市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摆正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还教育以本真”的理念给了他强烈冲击。从2013年9月起,他结合校情和班情,大胆启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通过几个月的摸索与实践,搭班的三位教师已强烈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优势——学生的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及主动学习意识有了明显改观——于是主动提出参与到这一课堂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来。
在此基础上,学校初步提出了“绿色课堂”的基本模式——一习二论三解四练,将一节课分为预习、讨论、解惑、练习四块,教学过程简洁,学生目标清晰。七年级英语教师梅欢在她的教学感悟中写道:“课堂‘流行病’大有蔓延趋势。有的‘唯教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赶时髦’,课堂流程复杂,却是浅尝辄止;有的‘要场面’,又探究又表演,却是花拳绣腿。教师要回归本质,打造简约课堂: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提炼‘简要’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运用‘简便’的教学方式。”——这些感悟,体现了“绿色课堂”的本质: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
与“绿色课堂”相配套,学校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倡导“四种情绪”: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点滴的错误,以期待的情绪点燃学生奋斗的信念,以好奇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要求体现“四点爱心”: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让爱的体态语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心间。引导学生“四个尝试”:提出一个疑问,发表一个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把学生发展成课堂的主人。师生共同演绎“四季双语”:“双语之春”双语节,师生双语演讲;“双语之夏”艺术节,师生同台表演;“双语之秋”咏诵节,共抒爱国情怀;“双语之冬”体操节,共享运动快乐。 以“绿色行为”促进好习惯养成,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培育学生的“绿色行为”。胡林阳说:“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知识掌握,更关心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储蓄一生的无形财富。”
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学校深入剖析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制定了
《养成教育评估细则》,成立了以值日领导和学生为主的检查小组,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考核评分,坚持每日公示。“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发布德育风景线,通报各班评分情况,播报学校好人好事。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后,再对班级德育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对于极少数调皮学生,学校加大帮扶力度,组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学生。
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养成良好习惯并非一日之功,矫正不良习惯更需要持之以恒。在这个简单枯燥的重复过程中,需要以不间断的激励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每周的“流动红旗”,每月的“雏鹰勋章”,每学期的“文明标兵”,成为全校师生关注和竞逐的目标。在绿色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体验中,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目标,开始积累人生的精神财富。
以“健康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在家里做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上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同学、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如“省零钱、献爱心”捐款活动,孩子们捐献零花钱为洪湖特校儿童送去温暖;黑板报竞赛美化了班级环境,繁荣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创新能力;学雷锋、清明扫墓、义务植树、入团入队等活动和“中华魂”演讲、“中国梦”征文比赛等,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环保意识和荣校意识。
班级是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的第一责任区。502班班主任张淑芳在她的工作日志中记述了一天的管理活动:“清晨提前20分钟到校,‘路过’本班清洁区时,劳动委员刘业正在指挥几位同学打扫卫生。‘顺路’拐进教室,两位值日班干部正在讲台上带领早到的同学晨读,一个领读得抑扬顿挫,一个拿着班务日志做着记载,不时对某位同学进行提醒。晨读的同学是今天没有清洁任务的排员,排员的管理者称为排长。排长每天要检查排员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改正,作业合格后交给组长。中午,两位值日班干部一个在巡视纪律,一个在读书角协助读书管理员维持借书秩序。还有三个人在教室里忙碌着,那是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委员,他们正在督促几名同学补作业,为他们报听写、讲习题。当午间校园广播响起的时候,大家开始边听广播边收书,做好上课准备。下午第三节课是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这次班会主题是评选优秀手抄报。前十分钟是班干部汇报工作的时间,劳动委员评劳动最认真的同学和最不讲卫生的同学;组长评最负责的排长和最偷懒的排长;学习委员评议各位组长的工作;三位班长将各自所管辖同学的表扬与批评情况记录在笑脸登记本上。被表彰的同学得到了一至五张不等的‘笑脸’奖励,笑脸盈盈,为本月的‘雏鹰勋章’积累了一笔财富。手抄报评比结束后,优秀作品被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半面墙被装点得花花绿绿。”
张淑芳坚信,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班干部,既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能将班级管理做得更细致、更公平。“雏鹰勋章”引领全校师生求进步、争优秀,帮助学生养成了好习惯,铸就了好品质。
以“绿色精神”呼唤共鸣,做好亲情化服务
教育犹如生态工程,需要校内、校外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共同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优质环境。学校以“绿色精神”为指导,积极构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合作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培育“绿色生态环境”:学校重大决策在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到家长会上向家长们通告,通过家校共建获得家长支持;家校网络平台上,家长留言,教师解答,这种亲情化服务让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了解并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
刘业从洪湖市实验小学转来后,就被班主任张老师“盯”上了。由于父母的溺爱,刘业有点唯我独尊,卫生意识差,上课爱拉着同学讲话,结果时间不长就在班上受到了孤立。张老师从家访入手,“缠”上了家长,斩断了溺爱的乱麻。在全校广播操比赛前,张老师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给他开小灶,分解动作、示范演示,直到他熟练掌握;运动会上,组织“啦啦队”为他呐喊加油、递水送毛巾,激发了他的荣誉感,帮助他进入“雏鹰勋章”的行列。现在,刘业不仅融入了班集体,还当上了劳动委员。
在家校互动模式下,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后援团”。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绿色校园”里陶冶情操,在“绿色课堂”上快乐学习,初步养成了“绿色行为”,家长们纷纷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学校。
教书育人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办好学校更是一项心灵建设事业,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开创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教育家园”。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将走得更远。
三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洪湖双语实验学校达到接近3000人的规模,多项教育质量指标进入全市前列甚至位居第一,成为洪湖教育的一面旗帜,教师以在此工作为荣,学生以在此学习为乐。校长胡林阳认为,一所学校要办出名堂,校长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敢于担当的人。在就职演讲中,胡林阳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平稳过渡,确保质量,让双语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他践行了自己的口号,把学校变成了师生向往的地方,但是他觉得还不够,学校的“绿色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炼,直至引领师生把学校建成共同成长的“绿色家园”。
以“绿色教育”理念打造团队,追求精细化管理
学校整合之初,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心涣散,几乎天天有人上访。面对一盘散沙的局面,胡林阳适时提出“态度决定一切”“以‘考’论英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敢想才敢做,敢拼才会赢”等理念,在学校树正气,立规矩。胡林阳认为,“绿色教育”首先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通过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达到集体的力量超越个体力量之和的目标。
胡林阳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面,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为了筹备艺术节,要往舞台上搬砖,他马上卷起袖子与大家一起干活,直到一切就绪。在“绿色校园”创建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政教处与后勤处的功能,两者分工协作,一个搞方案,一个管施工,稳步推进,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做到极致。
践行“绿色教育”理念需要一支有理念、有胆识、有活力、有方法的管理团队,学校打通了“能者上,平
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流通渠道,让“绿色教育”理念成为管理层的共同价值追求。肖伍艺是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头脑灵活、善于协调,一向寓教于乐的他,对“绿色教育”理念的理解就是充满阳光和活力,敢想敢做,把教育当成事业,让个人融入团队。学校将他提拔为中层干部,成为全校“阳光体育运动”(包括早操、跑操、校园集体舞、课外兴趣活动等)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全校“绿色教育”的一个展示窗口。
学校以女教师居多,而且不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召开每月一次的全体教师大会时,学校专门安排了一位教师辅导这些教师的子女写作业。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由此足见学校管理的细致入微。同时,学校严格实行校务公开,凡是与教师利益相关的事情(如班级量化考核、班主任工作考评、职称评聘等)一律公开,让事实说话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校务公开公示了这个团队的“公心”。
以“绿色课堂”重塑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1年夏,叶立志调入学校,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他见证了自己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共同成长。
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每周一下午为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叶立志要和同事们集中讨论一周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思路相对统一后,分配备课任务,分头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数学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几何画板与演示文稿的整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制作。而上好四课(新手汇报课、能手展示课、名师示范课、老带新帮扶课)的校本教研模式,使得谭畅、莫文静、姚瑜、姚贤标等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
2011年10月,叶立志主持《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他主张的列表分析法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此后,同课异构以更加规范的形式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态,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经常聘请荆州市教科院和洪湖市教研室的专家深入学校号脉问诊,参与包括同课异构在内的教研活动,为打造“绿色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叶立志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培”,见识了省外及本省周边县市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摆正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还教育以本真”的理念给了他强烈冲击。从2013年9月起,他结合校情和班情,大胆启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通过几个月的摸索与实践,搭班的三位教师已强烈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优势——学生的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及主动学习意识有了明显改观——于是主动提出参与到这一课堂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来。
在此基础上,学校初步提出了“绿色课堂”的基本模式——一习二论三解四练,将一节课分为预习、讨论、解惑、练习四块,教学过程简洁,学生目标清晰。七年级英语教师梅欢在她的教学感悟中写道:“课堂‘流行病’大有蔓延趋势。有的‘唯教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赶时髦’,课堂流程复杂,却是浅尝辄止;有的‘要场面’,又探究又表演,却是花拳绣腿。教师要回归本质,打造简约课堂: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提炼‘简要’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运用‘简便’的教学方式。”——这些感悟,体现了“绿色课堂”的本质: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
与“绿色课堂”相配套,学校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倡导“四种情绪”: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点滴的错误,以期待的情绪点燃学生奋斗的信念,以好奇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要求体现“四点爱心”: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让爱的体态语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心间。引导学生“四个尝试”:提出一个疑问,发表一个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把学生发展成课堂的主人。师生共同演绎“四季双语”:“双语之春”双语节,师生双语演讲;“双语之夏”艺术节,师生同台表演;“双语之秋”咏诵节,共抒爱国情怀;“双语之冬”体操节,共享运动快乐。 以“绿色行为”促进好习惯养成,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培育学生的“绿色行为”。胡林阳说:“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知识掌握,更关心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储蓄一生的无形财富。”
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学校深入剖析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制定了
《养成教育评估细则》,成立了以值日领导和学生为主的检查小组,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考核评分,坚持每日公示。“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发布德育风景线,通报各班评分情况,播报学校好人好事。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后,再对班级德育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对于极少数调皮学生,学校加大帮扶力度,组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学生。
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养成良好习惯并非一日之功,矫正不良习惯更需要持之以恒。在这个简单枯燥的重复过程中,需要以不间断的激励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每周的“流动红旗”,每月的“雏鹰勋章”,每学期的“文明标兵”,成为全校师生关注和竞逐的目标。在绿色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体验中,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目标,开始积累人生的精神财富。
以“健康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在家里做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上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同学、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如“省零钱、献爱心”捐款活动,孩子们捐献零花钱为洪湖特校儿童送去温暖;黑板报竞赛美化了班级环境,繁荣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创新能力;学雷锋、清明扫墓、义务植树、入团入队等活动和“中华魂”演讲、“中国梦”征文比赛等,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环保意识和荣校意识。
班级是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的第一责任区。502班班主任张淑芳在她的工作日志中记述了一天的管理活动:“清晨提前20分钟到校,‘路过’本班清洁区时,劳动委员刘业正在指挥几位同学打扫卫生。‘顺路’拐进教室,两位值日班干部正在讲台上带领早到的同学晨读,一个领读得抑扬顿挫,一个拿着班务日志做着记载,不时对某位同学进行提醒。晨读的同学是今天没有清洁任务的排员,排员的管理者称为排长。排长每天要检查排员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改正,作业合格后交给组长。中午,两位值日班干部一个在巡视纪律,一个在读书角协助读书管理员维持借书秩序。还有三个人在教室里忙碌着,那是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委员,他们正在督促几名同学补作业,为他们报听写、讲习题。当午间校园广播响起的时候,大家开始边听广播边收书,做好上课准备。下午第三节课是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这次班会主题是评选优秀手抄报。前十分钟是班干部汇报工作的时间,劳动委员评劳动最认真的同学和最不讲卫生的同学;组长评最负责的排长和最偷懒的排长;学习委员评议各位组长的工作;三位班长将各自所管辖同学的表扬与批评情况记录在笑脸登记本上。被表彰的同学得到了一至五张不等的‘笑脸’奖励,笑脸盈盈,为本月的‘雏鹰勋章’积累了一笔财富。手抄报评比结束后,优秀作品被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半面墙被装点得花花绿绿。”
张淑芳坚信,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班干部,既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能将班级管理做得更细致、更公平。“雏鹰勋章”引领全校师生求进步、争优秀,帮助学生养成了好习惯,铸就了好品质。
以“绿色精神”呼唤共鸣,做好亲情化服务
教育犹如生态工程,需要校内、校外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共同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优质环境。学校以“绿色精神”为指导,积极构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合作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培育“绿色生态环境”:学校重大决策在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到家长会上向家长们通告,通过家校共建获得家长支持;家校网络平台上,家长留言,教师解答,这种亲情化服务让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了解并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
刘业从洪湖市实验小学转来后,就被班主任张老师“盯”上了。由于父母的溺爱,刘业有点唯我独尊,卫生意识差,上课爱拉着同学讲话,结果时间不长就在班上受到了孤立。张老师从家访入手,“缠”上了家长,斩断了溺爱的乱麻。在全校广播操比赛前,张老师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给他开小灶,分解动作、示范演示,直到他熟练掌握;运动会上,组织“啦啦队”为他呐喊加油、递水送毛巾,激发了他的荣誉感,帮助他进入“雏鹰勋章”的行列。现在,刘业不仅融入了班集体,还当上了劳动委员。
在家校互动模式下,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后援团”。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绿色校园”里陶冶情操,在“绿色课堂”上快乐学习,初步养成了“绿色行为”,家长们纷纷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学校。
教书育人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办好学校更是一项心灵建设事业,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开创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教育家园”。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