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一种载体,它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我们的校本课程课已经历几年的历程,我想只要我们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就一定会让我们在认识上站得更高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做的更实、更细,更完美。我们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校本课程学习,它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一、源于生活 基于学习兴趣
我们学校地处千年古镇,长河老街,我们在原有市编《我与杭州》,省编《人与自然》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学校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等编写的《走进长河》。这些校本课程的教学提倡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参观、考察、调查、探究等,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长河和高新(滨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和时效性。
我們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我们既研究古老的老街文化和历史,又开辟新的场地——学农基地,学习传统的种植和培育。
长河老街是我们带领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古建筑进行走访和考察的好地方。
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校本课程课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因而有些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上感到困难,看学生自己的活动内容时,又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这样往往学生进行的校本课程课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就像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都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比较方便,他们自己能随时的去看看、做做,并动手直接参与劳动。这种劳动对他们来说特别高兴,比起其他的班级劳动、家务劳动要强的多,对他们来说这种劳动比较具体,比其他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和收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鼓励他们今后也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这些方面进行研究。走进长河老街,虽然内容很多,但进行分块后,就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二、亲身经历 感悟地方文化
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性,最终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虽然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形式也各种各样,但都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对家乡情感的表露。我曾多次听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在说起地方传说、地方风俗等方面他是滔滔不绝,动手做点小玩意儿就是他的长项。也有的家长正好相反,小孩不喜欢走出去,就独自呆着,融入集体和社会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对于家长的话,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发现这样的孩子还不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知如何与人沟通。所以,在我们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参与和融入社会,他们才能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分享的快乐,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个性。
1.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校本课程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本学期9月25日,我作为综合活动课老师,与语文老师、美术老师一起带领学生走在长河老街上,每到一处学生都会发出各种惊叹,同时我都会向他们介绍一些古建筑名称和特色。如学生章晓东所写的:那房子的屋檐才正真体现出古老的气息,那一个个屋檐,如同像一个个雕塑家用心雕刻的杰作。有的屋檐呈灰白色,上面刻了一条条精致的纹理;有的屋檐是褐色的,上面塑着如同一个个小人一样排列整齐的马头墙,还有黑色的,上面有着浓烈的右老气息。那一座座屋檐,如同是一件件惊世骇俗的宝物一样,每一件都是这样的独具匠心,得天独厚,檐旁的一片片黑色的瓦上竟也有雕刻,雕之细腻已到语言无法形容。
再看看我们的张杭斌:走进长河老街,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小桥,一边是几座黑墙白外的小房子,下边是一条小河,淙淙流向远方。今天,我算是亲眼目睹了古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幅水乡画景。在远处,一颗巨大的槐树横在水上,看这巨大的树干,大概有几百年了吧?古老的树干,却有着新绿的叶子,叶子掉了,落入了这寂静的小河中,从这儿飘走,……走近这棵树,意外发现:这棵树,是空心的,啊,你如一位老者,在这儿站了很久、很久了吧,你看着这里的人们来往如梭,你曾看到人们在这河边开店铺做生意,曾看到人们在这河里用船装运货物流向远方。时光流逝,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古老和宁静,而只有你依旧站在这儿,与石桥为伴,与河水对话。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这次活动后,语文老师华丽要求同学们都写出了400——500字的现场活动纪实,并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展示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美术老师开展一次摄影比赛。……。用我们的相机拍下这些古老而有历史文化的真实画面,地方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发扬,这样的课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摄影技术和写叙事作文的能力。 2.校本课程资源打开学生活动之门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展正好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各年级根据《走进长河》校本课程中的各类内容,选择学习和活动,如四年级年级组开展的参观“长河历史纪念馆”、调查“乳泉”的传说,游览白马湖生态创意成等。从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学得多么的开心和有意义。这些活动的记录过程,就是一个真实体现、感悟的过程。
家乡的乳泉 (学生作品)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冠山脚下,看那远近闻名的清泉——乳泉。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长河老街,就到了美丽的冠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黑瓦,中间刻着两个大字“乳泉”,旁边有两扇窗户,隐隐约约地看见茂密的竹子。墙前方有四座假山,像是守卫乳泉的小卫士。走进乳泉,我们就看见“日”字型的井口,凑近一看,啊,乳泉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沉积在井底的沙粒,乳泉的水静啊,静得像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水是那样的绿,又是那样的静,还有一种乳白色的感觉,我猜测这可能是跟那个传说有关吧!
传说200多年前,长河一带遭遇大旱,人们挖了三天三夜的井才挖了一点点水。一天,有位妇女怀抱婴儿来到这口井边,口中念念有词:“让井中的水多一点吧”。不知不觉中乳汁滴进了井里,忽然水如泉涌……。為了纪念她,村民们就给井取名为“乳泉”。但是听老师说这白色的乳泉跟冠山的地质有关,这又给我们要了解乳泉和冠山增添信心和神秘感。
最有趣的当然是品乳泉了。正当同学们在细细观察乳泉的时候,正好来了一位打水的叔叔。叔叔一手拎着一只系绳子的水桶,另一手拉着绳头,拎起水桶底盘,水桶朝下,反扣下去。忽然井里发出“扑通、扑通”的怪声。那位叔叔连忙用力地拉起绳子。这时水井里泛起层层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和同学们看见了争先恐后地拿出水杯,迫不及待地向叔叔面前凑过去,拉着叔叔的衣角说:“叔叔,给我们一点水吧。” “可以!”我们纷纷舀起水,轻轻抿了一口,顿时甘甜、可口的味儿沁入心脾,真让人心旷神怡!
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着实实在在的活动,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还能使学生尝试着大胆地与人交流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积极,学习也越来越有意义。
三、多方合作 体现活动价值
校本课程的学习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我们指导的“观察植物的生长”研究小组内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总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忙乎,而平时成绩差、不太发言的学生并没有多少在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想出其他办法,首先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再设计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能参与,会做,在后来的调查“校园花木值多少”的活动中,502班的汤辰风同学平时活动很少参与,更没有机会让他发言和表演,这次在我和小组成员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了对校园花木的实际调查研究,我们学校有上千棵共有74种不同的树木名称,这位同学能在校园中查到68种不同树木的名称,一般的同学都在四十种左右,他一个平时学习都不这么样的学生竟是查的最多的一个,为鼓励他,最后在班队“争章”活动中获得“优秀劳动章”。因此我们教师在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成果的快乐。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要知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在这学期我们五、六年级开展的“走进家乡,感悟地方文化”的活动中,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有给自己孩子物质上帮助,如有的给孩子买相机,有的父母亲自再带孩子去看一遍,走一走。也有的在精神上鼓励,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们经常会说,爸爸妈妈要我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这些活动多有意思。当然,作为校本课程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校外进行,涉及有关安全、与人交往、策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可能就不能进行。因此我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家长的帮助,让他们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我们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对家乡的情感深了。我们校本课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外,我们教师也要注意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基于这种需要校本课程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感化学生的“乡情、民情”,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了解地方文化的任务进行分解,比如在内容上有的了解人物、有的访问古建筑、有的搜集美丽的传说……。在时间上每月出去一次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应以丰富的地方文化对学生的熏染、陶冶和感化,学生在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地方文化的内涵有深切的感悟。通过校本课程中大量有意义的课外知识吸引学生,并点燃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溶于社会,使学生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追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校本课程的世界,真切地体会地方文化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新境界。
一、源于生活 基于学习兴趣
我们学校地处千年古镇,长河老街,我们在原有市编《我与杭州》,省编《人与自然》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学校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等编写的《走进长河》。这些校本课程的教学提倡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参观、考察、调查、探究等,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长河和高新(滨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和时效性。
我們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我们既研究古老的老街文化和历史,又开辟新的场地——学农基地,学习传统的种植和培育。
长河老街是我们带领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古建筑进行走访和考察的好地方。
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校本课程课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因而有些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上感到困难,看学生自己的活动内容时,又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这样往往学生进行的校本课程课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就像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都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比较方便,他们自己能随时的去看看、做做,并动手直接参与劳动。这种劳动对他们来说特别高兴,比起其他的班级劳动、家务劳动要强的多,对他们来说这种劳动比较具体,比其他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和收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鼓励他们今后也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这些方面进行研究。走进长河老街,虽然内容很多,但进行分块后,就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二、亲身经历 感悟地方文化
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性,最终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虽然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形式也各种各样,但都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对家乡情感的表露。我曾多次听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在说起地方传说、地方风俗等方面他是滔滔不绝,动手做点小玩意儿就是他的长项。也有的家长正好相反,小孩不喜欢走出去,就独自呆着,融入集体和社会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对于家长的话,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发现这样的孩子还不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知如何与人沟通。所以,在我们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参与和融入社会,他们才能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分享的快乐,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个性。
1.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校本课程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本学期9月25日,我作为综合活动课老师,与语文老师、美术老师一起带领学生走在长河老街上,每到一处学生都会发出各种惊叹,同时我都会向他们介绍一些古建筑名称和特色。如学生章晓东所写的:那房子的屋檐才正真体现出古老的气息,那一个个屋檐,如同像一个个雕塑家用心雕刻的杰作。有的屋檐呈灰白色,上面刻了一条条精致的纹理;有的屋檐是褐色的,上面塑着如同一个个小人一样排列整齐的马头墙,还有黑色的,上面有着浓烈的右老气息。那一座座屋檐,如同是一件件惊世骇俗的宝物一样,每一件都是这样的独具匠心,得天独厚,檐旁的一片片黑色的瓦上竟也有雕刻,雕之细腻已到语言无法形容。
再看看我们的张杭斌:走进长河老街,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小桥,一边是几座黑墙白外的小房子,下边是一条小河,淙淙流向远方。今天,我算是亲眼目睹了古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幅水乡画景。在远处,一颗巨大的槐树横在水上,看这巨大的树干,大概有几百年了吧?古老的树干,却有着新绿的叶子,叶子掉了,落入了这寂静的小河中,从这儿飘走,……走近这棵树,意外发现:这棵树,是空心的,啊,你如一位老者,在这儿站了很久、很久了吧,你看着这里的人们来往如梭,你曾看到人们在这河边开店铺做生意,曾看到人们在这河里用船装运货物流向远方。时光流逝,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古老和宁静,而只有你依旧站在这儿,与石桥为伴,与河水对话。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这次活动后,语文老师华丽要求同学们都写出了400——500字的现场活动纪实,并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展示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美术老师开展一次摄影比赛。……。用我们的相机拍下这些古老而有历史文化的真实画面,地方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发扬,这样的课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摄影技术和写叙事作文的能力。 2.校本课程资源打开学生活动之门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展正好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各年级根据《走进长河》校本课程中的各类内容,选择学习和活动,如四年级年级组开展的参观“长河历史纪念馆”、调查“乳泉”的传说,游览白马湖生态创意成等。从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学得多么的开心和有意义。这些活动的记录过程,就是一个真实体现、感悟的过程。
家乡的乳泉 (学生作品)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冠山脚下,看那远近闻名的清泉——乳泉。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长河老街,就到了美丽的冠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黑瓦,中间刻着两个大字“乳泉”,旁边有两扇窗户,隐隐约约地看见茂密的竹子。墙前方有四座假山,像是守卫乳泉的小卫士。走进乳泉,我们就看见“日”字型的井口,凑近一看,啊,乳泉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沉积在井底的沙粒,乳泉的水静啊,静得像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水是那样的绿,又是那样的静,还有一种乳白色的感觉,我猜测这可能是跟那个传说有关吧!
传说200多年前,长河一带遭遇大旱,人们挖了三天三夜的井才挖了一点点水。一天,有位妇女怀抱婴儿来到这口井边,口中念念有词:“让井中的水多一点吧”。不知不觉中乳汁滴进了井里,忽然水如泉涌……。為了纪念她,村民们就给井取名为“乳泉”。但是听老师说这白色的乳泉跟冠山的地质有关,这又给我们要了解乳泉和冠山增添信心和神秘感。
最有趣的当然是品乳泉了。正当同学们在细细观察乳泉的时候,正好来了一位打水的叔叔。叔叔一手拎着一只系绳子的水桶,另一手拉着绳头,拎起水桶底盘,水桶朝下,反扣下去。忽然井里发出“扑通、扑通”的怪声。那位叔叔连忙用力地拉起绳子。这时水井里泛起层层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和同学们看见了争先恐后地拿出水杯,迫不及待地向叔叔面前凑过去,拉着叔叔的衣角说:“叔叔,给我们一点水吧。” “可以!”我们纷纷舀起水,轻轻抿了一口,顿时甘甜、可口的味儿沁入心脾,真让人心旷神怡!
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着实实在在的活动,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还能使学生尝试着大胆地与人交流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积极,学习也越来越有意义。
三、多方合作 体现活动价值
校本课程的学习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我们指导的“观察植物的生长”研究小组内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总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忙乎,而平时成绩差、不太发言的学生并没有多少在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想出其他办法,首先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再设计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能参与,会做,在后来的调查“校园花木值多少”的活动中,502班的汤辰风同学平时活动很少参与,更没有机会让他发言和表演,这次在我和小组成员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了对校园花木的实际调查研究,我们学校有上千棵共有74种不同的树木名称,这位同学能在校园中查到68种不同树木的名称,一般的同学都在四十种左右,他一个平时学习都不这么样的学生竟是查的最多的一个,为鼓励他,最后在班队“争章”活动中获得“优秀劳动章”。因此我们教师在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成果的快乐。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要知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在这学期我们五、六年级开展的“走进家乡,感悟地方文化”的活动中,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有给自己孩子物质上帮助,如有的给孩子买相机,有的父母亲自再带孩子去看一遍,走一走。也有的在精神上鼓励,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们经常会说,爸爸妈妈要我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这些活动多有意思。当然,作为校本课程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校外进行,涉及有关安全、与人交往、策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可能就不能进行。因此我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家长的帮助,让他们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我们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对家乡的情感深了。我们校本课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外,我们教师也要注意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基于这种需要校本课程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感化学生的“乡情、民情”,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了解地方文化的任务进行分解,比如在内容上有的了解人物、有的访问古建筑、有的搜集美丽的传说……。在时间上每月出去一次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应以丰富的地方文化对学生的熏染、陶冶和感化,学生在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地方文化的内涵有深切的感悟。通过校本课程中大量有意义的课外知识吸引学生,并点燃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溶于社会,使学生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追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校本课程的世界,真切地体会地方文化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