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腾的长江经过这里奋勇向前,巍巍的老山从这里绵延穿过。在这片富饶而美丽土地上,有一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学校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其前身是“珠江书院”,书院里建有“文庙”,尊崇的是儒家思想。学校门前的“文昌路”有“文运昌隆”之意,“文德路”历来就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凤凰山、凤凰阁、凤凰台,古老美丽的凤凰传说,更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为代表的金陵四老纪念馆就建在求雨山上,可谓人杰地灵。学校虽数易校名,但校址从未变动。她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一排排参天的绿树,掩映着一幢幢崭新的楼宇,一间间明亮的教室,端坐着一群群如花的少年。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这些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他们以不息的奋斗,营建着民族自强的“希望工程”,他们以无私的奉献,肩负着“科教兴国”的神圣使命。中国明天的太阳从这里托出,祖国富强的希望从这里放飞。
2016年,对于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来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年迎来了她一百一十三年华诞。百年风雨,百年历程,铸就了百年辉煌。
悠悠岁月,辉煌历程
推动历史的巨轮,追忆往昔。一代代主校人与无数园丁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他们恪尽职守,殚精竭虑。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为适应世界潮流,振兴民族经济,清廷拟订壬寅学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县令邝兆雷锐意兴学,改珠江书院为江浦高等小学堂。这样,浦口大地上第一所小学诞生了。
民国时期学校办学初具规模。学生由创建时期的三十多人增加至二百余人。1928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江浦县立实验小学。当年的两任主校人詹德厚、高桂山分别作词、谱曲,创作了校歌《做一个模范的主人翁》,号召学生勤学苦练,尊师爱友,争做国家的主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这一时期,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全县许多优秀教师调入实小工作。1956年,学校更名为江浦县实验小学,“当代草圣”林散之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写字修身,翰墨育人
浦口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乡,求雨山文化园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园,江浦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在学校书写环境的建设上,注意突出书法艺术氛围的营造。以“林散之小学”为载体,建造“散之苑”文化长廊,长廊内布置有林散之先生的塑像,墙上张贴林散之先生的成长故事,在廊柱和衡量上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平时,学生徜徉于文化长廊中,读散之故事,学散之精神,做散之传人;在教学楼三楼走廊墙壁上挂上多张烙画形式的“诗配画”,选用学生熟悉的名家诗句,采用不同风格的书法形式表现,形成了“烙雕画文化墙”;在校园五个楼梯口墙壁上挂上学生书画精品,采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及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书画作品文化墙”。在会议室、报告厅、楼梯口等处还悬挂了尉天迟、季伏昆、齐昆等书法艺术大师的作品,让校园充满独特的艺术气息,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对于全面推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书写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关键。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书”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学校编写并使用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儿童特点的书法校本教材《笔墨童年》,在一、二年级开设书法课,抓好书法的启蒙教育。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重写字练习。学生中午到校,首先进行的是写字小练习。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学生个个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练字,旁边还有语文教师在检查指导。对书写薄弱的学生,教师甚至手把手给予指导。二重书法启蒙。“写字”作为一门课程,排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学生从一年级始,每周一节书法课。写字课侧重于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三重书法兴趣。在做好书写普及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没有忘记那些书写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成立书法兴趣班,请专业的书法教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在兴趣班上,学生们如鱼得水。他们一方面跟老师继续学习书法技能,另一方面,教师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书法的基本理论、演变历史,增加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素养。每学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竞赛,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开展“我为居民写春联”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公益意识,提高书写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与保持学生浓厚的写字情趣,教务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五月份的艺术节,会有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现场竞赛。每年元旦,学校都有迎新年书法展览。每年的校庆日,开展“散之杯”书写比赛。学期快结束时,各班评选“三好学生”“小能人”时,写字成绩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评估内容。当学生听到师生的夸奖,手捧鲜艳的奖状时,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课后多练字、作业写好字成了他们今后自觉的行动。除了校内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级以上书法比赛活动,用活动促发展。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十八届书画比赛,有500多名学生获奖,学校多次荣获全国书画比赛组织指导奖。在近年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共有近400名学生获奖。侯奕轩同学在“中华诵·2011全球华人学生暨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小学一组软笔(楷书)三等奖(全市唯一)。侯奕轩、李浦贤、孙文彧三名学生在市语委、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共筑中国梦”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中均获小学一组软硬笔书写比赛一等奖(全市共有5人获一等奖)。《南京晨报》《江苏经济报》以及市、区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学校的书法艺术活动,《江苏学校美术》还专门介绍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经验做法。学校被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201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林散之小学”。
一排排参天的绿树,掩映着一幢幢崭新的楼宇,一间间明亮的教室,端坐着一群群如花的少年。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这些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他们以不息的奋斗,营建着民族自强的“希望工程”,他们以无私的奉献,肩负着“科教兴国”的神圣使命。中国明天的太阳从这里托出,祖国富强的希望从这里放飞。
2016年,对于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来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年迎来了她一百一十三年华诞。百年风雨,百年历程,铸就了百年辉煌。
悠悠岁月,辉煌历程
推动历史的巨轮,追忆往昔。一代代主校人与无数园丁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他们恪尽职守,殚精竭虑。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为适应世界潮流,振兴民族经济,清廷拟订壬寅学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县令邝兆雷锐意兴学,改珠江书院为江浦高等小学堂。这样,浦口大地上第一所小学诞生了。
民国时期学校办学初具规模。学生由创建时期的三十多人增加至二百余人。1928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江浦县立实验小学。当年的两任主校人詹德厚、高桂山分别作词、谱曲,创作了校歌《做一个模范的主人翁》,号召学生勤学苦练,尊师爱友,争做国家的主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这一时期,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全县许多优秀教师调入实小工作。1956年,学校更名为江浦县实验小学,“当代草圣”林散之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写字修身,翰墨育人
浦口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乡,求雨山文化园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园,江浦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在学校书写环境的建设上,注意突出书法艺术氛围的营造。以“林散之小学”为载体,建造“散之苑”文化长廊,长廊内布置有林散之先生的塑像,墙上张贴林散之先生的成长故事,在廊柱和衡量上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平时,学生徜徉于文化长廊中,读散之故事,学散之精神,做散之传人;在教学楼三楼走廊墙壁上挂上多张烙画形式的“诗配画”,选用学生熟悉的名家诗句,采用不同风格的书法形式表现,形成了“烙雕画文化墙”;在校园五个楼梯口墙壁上挂上学生书画精品,采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及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书画作品文化墙”。在会议室、报告厅、楼梯口等处还悬挂了尉天迟、季伏昆、齐昆等书法艺术大师的作品,让校园充满独特的艺术气息,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对于全面推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书写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关键。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书”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学校编写并使用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儿童特点的书法校本教材《笔墨童年》,在一、二年级开设书法课,抓好书法的启蒙教育。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重写字练习。学生中午到校,首先进行的是写字小练习。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学生个个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练字,旁边还有语文教师在检查指导。对书写薄弱的学生,教师甚至手把手给予指导。二重书法启蒙。“写字”作为一门课程,排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学生从一年级始,每周一节书法课。写字课侧重于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三重书法兴趣。在做好书写普及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没有忘记那些书写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成立书法兴趣班,请专业的书法教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在兴趣班上,学生们如鱼得水。他们一方面跟老师继续学习书法技能,另一方面,教师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书法的基本理论、演变历史,增加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素养。每学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竞赛,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开展“我为居民写春联”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公益意识,提高书写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与保持学生浓厚的写字情趣,教务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五月份的艺术节,会有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现场竞赛。每年元旦,学校都有迎新年书法展览。每年的校庆日,开展“散之杯”书写比赛。学期快结束时,各班评选“三好学生”“小能人”时,写字成绩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评估内容。当学生听到师生的夸奖,手捧鲜艳的奖状时,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课后多练字、作业写好字成了他们今后自觉的行动。除了校内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级以上书法比赛活动,用活动促发展。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十八届书画比赛,有500多名学生获奖,学校多次荣获全国书画比赛组织指导奖。在近年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共有近400名学生获奖。侯奕轩同学在“中华诵·2011全球华人学生暨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小学一组软笔(楷书)三等奖(全市唯一)。侯奕轩、李浦贤、孙文彧三名学生在市语委、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共筑中国梦”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中均获小学一组软硬笔书写比赛一等奖(全市共有5人获一等奖)。《南京晨报》《江苏经济报》以及市、区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学校的书法艺术活动,《江苏学校美术》还专门介绍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经验做法。学校被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201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林散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