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名校长们的纷纷辞职,人们忍不住会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了更高的薪酬?为了挣脱公办体制的束缚?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更大的尊严和荣耀?似乎都像,似乎又都不完全是。我认为,可以从“生命”出发,站在一个更恢弘、更开阔的高度思考这个问题。
生命是什么?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起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并提出,低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需要层次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从这个理论上说,作为人的生命个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越高,其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高级需要越强。比如,中国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张克群,全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全家所信奉的就是“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对这个诗和远方,高晓松作了特别的注释,就是“心灵的最远处”。由此看来,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有,它可以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腔丰沛的情怀,一份超然物外的追求。它有强有弱,因人而异,有的人长期处在低层次需要中,诗和远方越来越淡化,甚至到了无踪影;有的人长期追求高层次需要,诗和远方越来越彰显,比如名校长。
名校长是什么?探讨卓越人群的共同生命体征
名校长,象征着优秀和卓越,饱受赞誉,备受尊重。比如辞职的这几位名校长:
叶翠微:在杭二中做了17年校长,一位非常具有声望的“明星”校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叶大”,有很多粉丝,每年的开学演讲都会刷爆朋友圈。2006年,叶校长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十大人气校长”,2014年被中国教育网评为“中国好校长”等。
蓝继红:成都教育圈非常知名的小学校长兼教育专家、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成都市“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荣誉称号。她一手铸炼了草堂小学诗意教育的学校品牌,在教育部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专门出版过一本书——《蓝继红与诗意教育》。
另外,成都知名小学棕北小学校长林家锐,是成都“未来学校”的代表性人物。成都机关二幼园长贺芳,是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省级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成都知名小学石笋街小学校长赖敏,2005年她独辟蹊径提出“一校两治”的管理模式,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培育师生文化认同感,让石笋街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授予全国优秀校长培训基地。
认真梳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些名校长都极具教育情怀,教育视野宽广,教育理念先进,工作敢为人先。他们的生命状态,其低层次需要早已不在话下,长期处在高层次需要的体验中。他们需要的,是这种状态的不断突破。
名校长最需要什么?追求更蓬勃丰盈的生命状态
生命总在一种状态之下,是会倦怠的。这些名校长,都是在体制内工作了30年左右,有的甚至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近二十年。体制内的“风景”,他们已经看得太久。“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何况这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超过常人的名校长们。
叶翠微校长说:“从我这个人的秉性来说,我总喜欢追求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总想走一条富有挑战性的路,来练就自己的品质。”“我常常说我是一个教育的行者,‘行者无疆’。我喜欢追求这样一种生活轨迹,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和理想。”“我似乎有些诗人的气质。从我的追求看,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干一辈子好像不合惯例。”
除了想要探索新境、体验新意,或许,还有些梦想,囿于所处的环境,不能实现,或者实现起来不能畅快淋漓。如果有一个新的环境,能够帮助自己弥补遗憾,实现教育理想的新跨越,赢得自身生命价值的更高体现。不好吗?
蓝继红校长说:“我理想的学生,将深植中华文明底蕴,拥有中国人的价值观,又能够工作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能承受任何肤色任何领域人才的竞争与合作,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在任何时空情境下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想给予孩子的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如同生命中的光亮,引导孩子们在生命的河流中漫溯,向着世界出发。”所以,当那个向她抛出橄榄枝的四川万汇国际教育集团,表达出“理想中的学校是一所辽阔的学校,不是指占地面积的辽阔,而是要突破天花板,突破学校的围墙,让学生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蓝继红校长“很震惊,也很感动。”她觉得,“这里就是实现我教育理想的地方。”
赖敏校长也提到,自己与新东家相谈甚欢,对方提供的前景,正巧符合她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于是有了这样的选择。
這些生命状态原本就不俗的名校长,为了追求生命的更为蓬勃丰盈,选择了离开。无可厚非。
可以改变些什么?让生命的更灿烂炫亮教育的天空
对于名校長们的辞职,种种猜想,种种说法。对此,离开的他们,完全没有负面的表达,满满的正能量。
蓝继红校长说:“待遇是我最不在乎的一点。说实话,找过我的私立学校太多太多,给出的待遇也很高。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离开草小。我在乎的是教育的高度和深度,以及儿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教育就在前方,有了梦想就出发。所以我在体制内工作了30年以后,选择了离开,真的不是因为高薪。”“我们不去诟病中国教育,但是要通过重构来完善。教育不是拿来骂的,教育是一种科学。我们会因生活重塑教育,因未来重构教育,因儿童重立教育。”
叶翠微校长说:“我愿意终身把当好一个校长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赖敏校长宣布离职时,表明此举只是希望做自己的“理想教育”。林家锐校长在跟记者通电话时,无意透露出的对武侯教育的情怀和感恩让记者非常意外和感动。
这些名校长们,不愧为教育行业的精英,其为人为事的风范,令人感佩,也引发我们对于教育、对于人才的诸多思考。
私立也好,公立也罢,都是在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些离开的校长,其实并没有离开,仍然服务在教育。所以,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公”还是“私”,而是站在大教育的高度思考:可以改变些什么,让教育环境更好一点,让教育的前景更美好。正如蓝继红校长说的,“我们不去诟病中国教育,但是要通过重构来完善。”
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现在,教育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能够有办法转行的,也都选择了离去。尤其是近年,似乎到处都出现了“教师荒”,代课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堪忧。有什么办法,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提升整体的队伍素质?
如何让办学自主权更大?相对于公办校,民办校在管理机制、教师激励、招生范围等方面更加灵活,办学自主权更大,可以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我们的教育行政,可否把管理民办校的一些方式做法,借鉴到公立学校身上?
如何削去过多的行政干扰?公办学校有很多检查、年度考核、接待等等,让学校和老师分散了精力,不能专注于教育本身。虽然一直在嚷着“去行政化”,改善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实质进展不大。
如何给优秀人才更大的施展空间?优秀人才,往往想法多,创意多。但公办学校行政要求多,条条框框多。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想想,不能行动。对于优秀人才,能否再多给一些自由,让他们尽情舒展,挥洒才智,让他们的生命更灿烂,也让教育的天空变得更灿烂。
如何帮助学校建立领导班子的梯队……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校长辞职潮,我们会有更高远的格局。
生命是什么?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起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并提出,低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需要层次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从这个理论上说,作为人的生命个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越高,其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高级需要越强。比如,中国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张克群,全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全家所信奉的就是“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对这个诗和远方,高晓松作了特别的注释,就是“心灵的最远处”。由此看来,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有,它可以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腔丰沛的情怀,一份超然物外的追求。它有强有弱,因人而异,有的人长期处在低层次需要中,诗和远方越来越淡化,甚至到了无踪影;有的人长期追求高层次需要,诗和远方越来越彰显,比如名校长。
名校长是什么?探讨卓越人群的共同生命体征
名校长,象征着优秀和卓越,饱受赞誉,备受尊重。比如辞职的这几位名校长:
叶翠微:在杭二中做了17年校长,一位非常具有声望的“明星”校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叶大”,有很多粉丝,每年的开学演讲都会刷爆朋友圈。2006年,叶校长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十大人气校长”,2014年被中国教育网评为“中国好校长”等。
蓝继红:成都教育圈非常知名的小学校长兼教育专家、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成都市“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荣誉称号。她一手铸炼了草堂小学诗意教育的学校品牌,在教育部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专门出版过一本书——《蓝继红与诗意教育》。
另外,成都知名小学棕北小学校长林家锐,是成都“未来学校”的代表性人物。成都机关二幼园长贺芳,是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省级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成都知名小学石笋街小学校长赖敏,2005年她独辟蹊径提出“一校两治”的管理模式,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培育师生文化认同感,让石笋街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授予全国优秀校长培训基地。
认真梳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些名校长都极具教育情怀,教育视野宽广,教育理念先进,工作敢为人先。他们的生命状态,其低层次需要早已不在话下,长期处在高层次需要的体验中。他们需要的,是这种状态的不断突破。
名校长最需要什么?追求更蓬勃丰盈的生命状态
生命总在一种状态之下,是会倦怠的。这些名校长,都是在体制内工作了30年左右,有的甚至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近二十年。体制内的“风景”,他们已经看得太久。“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何况这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超过常人的名校长们。
叶翠微校长说:“从我这个人的秉性来说,我总喜欢追求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总想走一条富有挑战性的路,来练就自己的品质。”“我常常说我是一个教育的行者,‘行者无疆’。我喜欢追求这样一种生活轨迹,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和理想。”“我似乎有些诗人的气质。从我的追求看,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干一辈子好像不合惯例。”
除了想要探索新境、体验新意,或许,还有些梦想,囿于所处的环境,不能实现,或者实现起来不能畅快淋漓。如果有一个新的环境,能够帮助自己弥补遗憾,实现教育理想的新跨越,赢得自身生命价值的更高体现。不好吗?
蓝继红校长说:“我理想的学生,将深植中华文明底蕴,拥有中国人的价值观,又能够工作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能承受任何肤色任何领域人才的竞争与合作,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在任何时空情境下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想给予孩子的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如同生命中的光亮,引导孩子们在生命的河流中漫溯,向着世界出发。”所以,当那个向她抛出橄榄枝的四川万汇国际教育集团,表达出“理想中的学校是一所辽阔的学校,不是指占地面积的辽阔,而是要突破天花板,突破学校的围墙,让学生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蓝继红校长“很震惊,也很感动。”她觉得,“这里就是实现我教育理想的地方。”
赖敏校长也提到,自己与新东家相谈甚欢,对方提供的前景,正巧符合她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于是有了这样的选择。
這些生命状态原本就不俗的名校长,为了追求生命的更为蓬勃丰盈,选择了离开。无可厚非。
可以改变些什么?让生命的更灿烂炫亮教育的天空
对于名校長们的辞职,种种猜想,种种说法。对此,离开的他们,完全没有负面的表达,满满的正能量。
蓝继红校长说:“待遇是我最不在乎的一点。说实话,找过我的私立学校太多太多,给出的待遇也很高。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离开草小。我在乎的是教育的高度和深度,以及儿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教育就在前方,有了梦想就出发。所以我在体制内工作了30年以后,选择了离开,真的不是因为高薪。”“我们不去诟病中国教育,但是要通过重构来完善。教育不是拿来骂的,教育是一种科学。我们会因生活重塑教育,因未来重构教育,因儿童重立教育。”
叶翠微校长说:“我愿意终身把当好一个校长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赖敏校长宣布离职时,表明此举只是希望做自己的“理想教育”。林家锐校长在跟记者通电话时,无意透露出的对武侯教育的情怀和感恩让记者非常意外和感动。
这些名校长们,不愧为教育行业的精英,其为人为事的风范,令人感佩,也引发我们对于教育、对于人才的诸多思考。
私立也好,公立也罢,都是在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些离开的校长,其实并没有离开,仍然服务在教育。所以,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公”还是“私”,而是站在大教育的高度思考:可以改变些什么,让教育环境更好一点,让教育的前景更美好。正如蓝继红校长说的,“我们不去诟病中国教育,但是要通过重构来完善。”
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现在,教育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能够有办法转行的,也都选择了离去。尤其是近年,似乎到处都出现了“教师荒”,代课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堪忧。有什么办法,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提升整体的队伍素质?
如何让办学自主权更大?相对于公办校,民办校在管理机制、教师激励、招生范围等方面更加灵活,办学自主权更大,可以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我们的教育行政,可否把管理民办校的一些方式做法,借鉴到公立学校身上?
如何削去过多的行政干扰?公办学校有很多检查、年度考核、接待等等,让学校和老师分散了精力,不能专注于教育本身。虽然一直在嚷着“去行政化”,改善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实质进展不大。
如何给优秀人才更大的施展空间?优秀人才,往往想法多,创意多。但公办学校行政要求多,条条框框多。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想想,不能行动。对于优秀人才,能否再多给一些自由,让他们尽情舒展,挥洒才智,让他们的生命更灿烂,也让教育的天空变得更灿烂。
如何帮助学校建立领导班子的梯队……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校长辞职潮,我们会有更高远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