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动自主的生命提供适合的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以“适合教育”为办学理念,寻找“适合每一个”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对“适性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让课堂引领,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将在多元、选择、共生理念指引下,从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特需课程、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适合每一个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间的多元共生和学生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适合教育;适性课堂;选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30-03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于2011年8月成立,坐落于扬子江畔,江洲岛上。建校初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就确立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为每一个外小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合的平台和机遇,寻找“适合每一个”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六年的小学生涯里遇见最美的自己。
  一、文化探索: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片绿叶”,我们坚持的适合教育站在因材施教的角度,竭尽所能为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每一个”提供适合的成长土壤,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其核心要义就是要聚焦自主性、激发能动性、尊重选择性、关注互动性。我们吸收和借鉴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将“多元、选择、共生”作为推动适合教育的主题词,通过构建适性课堂,创设适性文化,让儿童萌发着“自由的生命”,实现着“自然的生长”,享受着“自主的生活”,从而实现“适合每一个”的教育理想,让外小校园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合教育”是适合个体独特性的教育。一是它必须适合完整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个体,适合每一个学生就是适合这个完整的个体。适合也是动态的,要适合每个学生不断生成的状态。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情、不同个性给予适时、适量、适情、适性的教育,从而促进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多元、选择、创生”的学校文化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创造。二是符合“最近发展区”。教育要适合学生不断变动的生命状态,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三是凸显个性的差异。学校文化的创设、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德育课程等都必须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因势利导,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使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选择课程: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打造适合每一个儿童的课程
  为了持续深化适合教育的内涵,学校在多元、选择、共生理念指引下,从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特需内课程、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入手,实现课程间的多元共生和学生的多元发展。
  1.基础类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优化国家课程,满足儿童发展需要
  对于国家课程八大学科的设置,學校确保开齐开足,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体优化实施,开展个性化课程研究。在语文学科中,让“语文主题学习”读本进入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经典诵读,与戏剧表演相融合。在数学学科中,拓展延伸,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一到三年级结合学习内容渗透珠心算教学。在英语学科中,普及英语特色课程,让互动表演伴随孩子成长。带领学生读英语绘本、表演英语剧、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背英语诗,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在科学学科中,充分利用学校主题科技馆,让科技馆体验、研究成为孩子学习的常态。依托科技馆中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多方面开发“动中做,做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努力让科技成为一种习惯。
  (2)整合国家课程,促进儿童成长发展
  在优化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从儿童生命成长需要出发,将八大学科进行了重新整合。一方面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开展SMT课程,实现数学、数学、科技的多元统一,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让儿童参与主题项目课程的开发,在学生选定课程后,再根据学生需要确定课程拟开设的“主题”,组织各年级的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探究学习。八大学科教师打破备课组界限,共同探索、研究,结合本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主题项目课程是学校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实施路径。
  2.拓展类课程:专门为儿童开发的课程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学校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计满足学生兴趣的多样化课程,使课程真正基于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三级拓展类课程包括校级十大俱乐部、年级课程超市和班级X配方课程。其中配方课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目前,学校共开设了70多门。年级课程超市涵盖合唱、书法、国画、素描、手工制作、科技小制作等,学生广泛参与,层层选拔,保证人员相对固定,加强梯队建设。俱乐部课程是引入市场机制,引进优秀校外教育资源,与名工作室、名家、名师合作,开设古筝、小竖琴、管乐、舞蹈、3D打印等十大俱乐部。70多门拓展性菜单式校本课程,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以走班形式全员参与。融合资源,聚焦素养,立足育人,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3.特需课程:开启个体定制模式
  学校在立足儿童立场和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为有发展需求的师生定制适合其发展的特需课程。一是开设学生工坊,如:七彩摄影工坊、新星曲艺工坊;二是开设教师工作室,如:梦幻动漫工作室、美食烹饪工作室等。拓展类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多样化学习,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品质。
  4.特色课程:拓宽视野实现共生
  共生的过程性主要强调方式的选择,结果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共生”不仅指向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也指向实践的途径。
  特色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能够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落实学与做的和谐共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一方面努力开发主要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共享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全球胸怀和视野。   三、适性课堂:提供教学支架,引领适合每一个的发展
  七年来,学校的课程改革一直以课堂为主阵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10 30”分层递进模式的实施—“适合课堂”的探索—“适性课堂”的研究。“10 30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达成意识,简化头绪,将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实践,学校发现了一些问题:模式的固定化使得课堂缺少了一份趣味,桎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及时调整。为了让课堂不仅在形式上面向每一个,更能在效果上做到适合每一个,“适合课堂”应运而生。“适合课堂”提出了“四有”要求,即有目標,有形式,有载体,有评价,将课程标准细目化,推行“课前小研究”。这一课堂的特征在于:第一,分层设计“课前小研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设立A、B类作业;重难点突破有方法提示,简单、易操作;第二,充分了解学情。要求教师课前认真批改“课前小研究”,做好“学情分析”,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情、提升学情。
  2016年,在进一步提炼“四有”适合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又继续深入探索,形成了“适性课堂”。首先把原来的课前小研究改为“周学历单”,将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周学历单”撬动课堂实践,通过设置多元目标,在了解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多元工具,在符合儿童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工具间的协调运用,加强教学效果;搭建多元平台,在虚拟和现实的空间维度间实现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师生的共生共创。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四步学习流程:自学定—诊断学情—共学提升—因需拓展。以上四个基本环节是动态生成、相互交融的,之间没有截然的割裂。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包含课内课外,同时允许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路径。
  为了解决课堂空间过于狭窄的问题,学校在“一单”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互联网 ”下的两阵地的学习模式。
  阵地一是拓展线下学习区域。以教室为阵地建设线下学习区域,配备电脑,增加图书,提供工具书、参考资料、影像材料、辅助器材等。让资源区内既有学科学习所需要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影像资料、辅助器材等,还有和每周学历单密切相关的材料。
  阵地二是基于“互联网 ”的资源中心。在校园专题学习网站上,专门开辟出“资源中心”栏目,涵盖“学习资源包”和“云同步课堂”两大内容。其中“学习资源包”是老师们根据每周学历单,精心为学生准备的资源库,里面包括文章解读、微课资料、练习设计等。
  “云同步课堂”是学校与其他网站合作开发的。包含:同步课堂、专项训练、竞技操场、课外拓展、亲子社区、个人中心六大栏目,是集课内学习辅导、百科知识、课外娱乐于一体的小学新课标同步学习网站。
  有了这两个阵地,学生的课前学习更丰富了,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视频,还可以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老师发放的周学历单中的相关内容。而老师则可以根据收集学生周学历单的完成情况和在线答疑情况,获取学前效果并了解学生的问题。
  回顾三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赋予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实质性的选择权,如选择学习内容、评价方式、选择作业类型等。程序性权利的赋予,包括了解、参与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相互对话、融合、和谐、共生发展,课堂生态达到了一种平衡。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决定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江苏职教人以“江苏省国家中职示范校核心课程及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及112个子课题的研究为引领,以13个大类专业共172门核心课程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为突破点,开发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自测与考试电子题库、三维互
摘要:学校文学社团的价值追求应以人为逻辑起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让教师、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让我们和语文一起成长”内涵是:让教师、学生一起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语文资源,促进语文不断发展;同时,在发展语文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其意义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本质需求,社会生活变革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实践策略为师生用阅读架构语文,师生用创作润泽语文,师生用活动体验语文。
摘要:现代高职班级群体因生源、地域、家境、心理等差异呈现的班级群体“异质化”现象易使之趋于“乌合之众”。基于“共同体”的班集体建设可使班级成员具有“在场”感、共同目标和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高职大学生对班集体的角色认同、共同愿景和班级凝聚力。对于“班级共同体”的建设,高职班主任起着“共同体领袖”的作用,应摒弃传统的“缄默式”管理而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功能,做到由“管理型”向“建设型”转变、由“独奏型”向
摘要: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应只看这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如何,而应看在这里的每个生命是否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其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个生命的潜能都能得到更好发展”。具体策略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践,在活动实践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
摘要: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唯技能论的偏颇导向、职校学生自身的原因等造成培养职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面临诸多困难。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共享性、即时性、交互性、传递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创建读书推荐类的微博、微信,创建读书、写作类的网站,制作读书类的视频和音频等是培养职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职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因校施策”的校本定位,明确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涵。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合格 特长”的课程培养目标,依托扎实有效的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开发建设具有“走班制、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能展演”等地域特色的校本公共选修课程。  关键词:走班制;公共选修课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通过共建企业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新途径来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互动双赢共同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企业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张家港中专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
摘要:当前中职校《机械制图》课程低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学科体系的教材建构不合理、学生内驱力激发滞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恰适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51
摘要:《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让我们看到了芬兰教育许多成功的独特经验。基于教育公平的教育体制,平等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特殊教育,聚焦于教育本质的课程设计,教师的专业化、社会的信任、共享的责任等是芬兰道路的独特优势,而这些特质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  关键词:芬兰道路;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
摘要:以学校文化细节入手,通过崇真中学86届校友赠送给学校的“崇真之光”雕塑和设立的“86届校友助学金”,传递出崇真文化对真、善、美的传扬与追崇,成为“崇真精神”的生动注释。由此梳理崇真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维系学校文化之光的三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路径:一是一以贯之的学校态度,二是一心为生的教师行为,三是一树百获的德育课程。在此过程凸显出学校文化管理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之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