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生活是各种习惯的养成时期,比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有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一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也会让自己手足无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阐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着力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应着力培养的。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就已经有所体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所准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提前预习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之上教给她们如何预习,如果有可能最好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督促来逐渐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因为进行了这些训练,一般具备了预习意识,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能坚持预习的同学并不多。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时刻灌输预习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他们的预习意识来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
二、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习语文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罗丹曾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美丽的学生,语文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作文写的不错的同学,一般都是感情丰富、思维活跃的同学。而她们的感情、她们活跃的思维都来自对于生活的体察。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果得不到适时的点拨,好奇心不过只是人类的天性,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帮助学生在小时候就将好奇心上升为观察事物,提炼精华的能力。比如春游,很多学生会有不少惊奇的发现,但是这些发现在满足她们的好奇心之后,很多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教师要在他们欢呼热闹的同时指点他们如何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观察力,如何在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不同。这种习惯是需要从小有意识培养的,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勤于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放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真理。曾经有老师说现在有电脑,何必纠结学生动笔呢?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对于学生而言,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果过早的给予捷径,那么反而会养成他们投机取巧、不愿努力的坏习惯。笔者还是建议学生应该有一个笔记本,时不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起伏记录下来,经年累月,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性子,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还建议学生最好有一个摘抄本,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从字词开始过渡到句子、段落,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那么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各种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四、善于发问的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迷信书籍和老师,不仅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而且使他们面对社会无力适应。现在课程改革,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勇气,肯定学生发问的态度。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对于书本和教师要敢于质疑,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使用工具的习惯
語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新华字典》应该成为学生的必备。笔者建议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借助现代技术来完成查阅的习惯。传统的工具书我们不能抛弃,但是也要与时俱进。
六、背诵的习惯
语文离不开背诵,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很好的揭示了背诵的好处,现在全国传统经典诗文背诵热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学生,经典国学要背诵,美文精品也要背诵。背诵被很多学生当做苦差事,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语文最难学的就是背诵。教师要帮他们理解的来记忆,要用这些文章的魅力征服他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惯。
七、工整书写文字的习惯
字如其人,很多用人单位都通过审视一个人的字来探究这个人的内在品质,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字书写习惯。怎么才能做到呢?中国文字之美,我们是有共识的,那么不妨带学生多去参观书法展览或者请他们去街市找错别字,这些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进而培养自觉工整书写文字的意识。
八、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阅读的重要性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家庭的因素,其次就是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引入大语文教学观,那么对于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培养非常有益。笔者认同一些教师的观点,对于学生而言,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期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始末,教师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编 张晶晶)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就已经有所体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所准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提前预习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之上教给她们如何预习,如果有可能最好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督促来逐渐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因为进行了这些训练,一般具备了预习意识,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能坚持预习的同学并不多。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时刻灌输预习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他们的预习意识来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
二、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习语文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罗丹曾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美丽的学生,语文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作文写的不错的同学,一般都是感情丰富、思维活跃的同学。而她们的感情、她们活跃的思维都来自对于生活的体察。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果得不到适时的点拨,好奇心不过只是人类的天性,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帮助学生在小时候就将好奇心上升为观察事物,提炼精华的能力。比如春游,很多学生会有不少惊奇的发现,但是这些发现在满足她们的好奇心之后,很多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教师要在他们欢呼热闹的同时指点他们如何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观察力,如何在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不同。这种习惯是需要从小有意识培养的,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勤于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放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真理。曾经有老师说现在有电脑,何必纠结学生动笔呢?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对于学生而言,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果过早的给予捷径,那么反而会养成他们投机取巧、不愿努力的坏习惯。笔者还是建议学生应该有一个笔记本,时不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起伏记录下来,经年累月,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性子,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还建议学生最好有一个摘抄本,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从字词开始过渡到句子、段落,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那么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各种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四、善于发问的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迷信书籍和老师,不仅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而且使他们面对社会无力适应。现在课程改革,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勇气,肯定学生发问的态度。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对于书本和教师要敢于质疑,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使用工具的习惯
語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新华字典》应该成为学生的必备。笔者建议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借助现代技术来完成查阅的习惯。传统的工具书我们不能抛弃,但是也要与时俱进。
六、背诵的习惯
语文离不开背诵,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很好的揭示了背诵的好处,现在全国传统经典诗文背诵热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学生,经典国学要背诵,美文精品也要背诵。背诵被很多学生当做苦差事,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语文最难学的就是背诵。教师要帮他们理解的来记忆,要用这些文章的魅力征服他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惯。
七、工整书写文字的习惯
字如其人,很多用人单位都通过审视一个人的字来探究这个人的内在品质,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字书写习惯。怎么才能做到呢?中国文字之美,我们是有共识的,那么不妨带学生多去参观书法展览或者请他们去街市找错别字,这些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进而培养自觉工整书写文字的意识。
八、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阅读的重要性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家庭的因素,其次就是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引入大语文教学观,那么对于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培养非常有益。笔者认同一些教师的观点,对于学生而言,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期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始末,教师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