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能训练现状,接着分析了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中体育教育;创新体系
引言:
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体能训练的实施能够减轻高中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将体能和技巧训练相区分,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调整体育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使体能训练被学生所接受,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1.高中体能训练现状
在我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教育职能。作为高中生而言,在吸收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体质,为承受更艰巨的学习任务提供前提保障。目前,我国高中体能训练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大多数学校以体育教学作为高中体育教育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些高中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出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体能训练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体能无法得到全面提高;第二,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训练内容毫无新意,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不高,这些原因都为高中体能训练带来阻碍,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差异。
2.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创新
2.1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存在着差异化,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体能训练方面的知识掌握不专业,往往是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因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校体育老师只配备几名,一个年级由一名体育教师负责,甚至出现几个班级同时上课的现象。教师对每名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不全面,更加没有精力去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因此,要想提高体能训练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首先,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学習,将专业的体能训练方法教授给学生,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例如,对于不爱运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懒惰的缺点,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要适当降低标准,分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体能得到快速提高;其次,要提高教师对体能训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将体育运动精神传达给学生。
2.2“主辅共济”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当中,由于受课程时间限制,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进行区别化对待,要合理分配好有效时间,将课程时间分配效用达到最优。高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先选择让学生课前跑三至五圈,然后再去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不一,可以是练习跑操,也可以是有关运动项目的专项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授课。最后则是自由活动时间,男生通常会选择去打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女生则喜欢进行操场散步。以上是现有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其中课程教学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主修与辅修的区别,全凭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喜好决定,但这样做不利于体能的提升。要想体能有更好地改善,就必须严格制定课程计划,体现主修课与辅修课的层次变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课程分为两类,以穿插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两节主修课、一节辅修课这样的教学搭配。在主次分明的情况下,教师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主修课主要以体能锻炼为主,如跑操、深蹲、仰卧起坐等较为简单的体能训练,辅修课主要以各类运动项目的讲解为主,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相关规则和演示,以此构建穿插式教学。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加大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释放学生的高考压力。
2.3结合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进度来制定体能训练的强化措施,同时还需要满足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体育学科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高中学生在实际的体能训练当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时体育教师需要着重重视的一项内容,体育教师需要在实际的训练当中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们的实际训练需求,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体能训练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说男女生的差异、身体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试试男女分开训练。男生训练多以停球、运球、假动作等基础技能为主,而对女同学而言,则要善用现场的器材,通过游戏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动起来。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实施单独训练,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一堂体育课中设置多个体育项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训练,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耐力训练,比如长短跑、跳高等,体育教师在这些体能项目训练时,如果安排体质差的学生和身体素质较为出众的学生一起参加同一个项目,那么体质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技不如人”而失去参与兴趣,而体质较强的学生也可能因为体能训练没有太多挑战性而丧失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先对学生们的体质进行摸底测试,以学生身高、体重及体能测试成绩等为参考依据,进行合理分组;二是因材施教,结合各组实况选用不同体育授课手段;在体育教师合理分配以及鼓励引导下,有效激发学生们的训练兴趣,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仍然是以室外活动、有氧运动为主要教学任务,其中田径项目是主要教学方式,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关键在于创新体能训练方式,形成体系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新教学模式。“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注重“体育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全面落实体能训练创新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出发,改变现有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研究[J].薛萌.当代体育科技.2019(19)
[2]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伍云峰.读写算.2019(27)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中体育教育;创新体系
引言:
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体能训练的实施能够减轻高中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将体能和技巧训练相区分,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调整体育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使体能训练被学生所接受,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1.高中体能训练现状
在我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教育职能。作为高中生而言,在吸收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体质,为承受更艰巨的学习任务提供前提保障。目前,我国高中体能训练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大多数学校以体育教学作为高中体育教育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些高中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出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体能训练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体能无法得到全面提高;第二,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训练内容毫无新意,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不高,这些原因都为高中体能训练带来阻碍,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差异。
2.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创新
2.1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存在着差异化,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体能训练方面的知识掌握不专业,往往是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因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校体育老师只配备几名,一个年级由一名体育教师负责,甚至出现几个班级同时上课的现象。教师对每名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不全面,更加没有精力去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因此,要想提高体能训练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首先,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学習,将专业的体能训练方法教授给学生,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例如,对于不爱运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懒惰的缺点,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要适当降低标准,分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体能得到快速提高;其次,要提高教师对体能训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将体育运动精神传达给学生。
2.2“主辅共济”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当中,由于受课程时间限制,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进行区别化对待,要合理分配好有效时间,将课程时间分配效用达到最优。高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先选择让学生课前跑三至五圈,然后再去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不一,可以是练习跑操,也可以是有关运动项目的专项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授课。最后则是自由活动时间,男生通常会选择去打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女生则喜欢进行操场散步。以上是现有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其中课程教学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主修与辅修的区别,全凭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喜好决定,但这样做不利于体能的提升。要想体能有更好地改善,就必须严格制定课程计划,体现主修课与辅修课的层次变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课程分为两类,以穿插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两节主修课、一节辅修课这样的教学搭配。在主次分明的情况下,教师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主修课主要以体能锻炼为主,如跑操、深蹲、仰卧起坐等较为简单的体能训练,辅修课主要以各类运动项目的讲解为主,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相关规则和演示,以此构建穿插式教学。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加大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释放学生的高考压力。
2.3结合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进度来制定体能训练的强化措施,同时还需要满足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体育学科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高中学生在实际的体能训练当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时体育教师需要着重重视的一项内容,体育教师需要在实际的训练当中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们的实际训练需求,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体能训练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说男女生的差异、身体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试试男女分开训练。男生训练多以停球、运球、假动作等基础技能为主,而对女同学而言,则要善用现场的器材,通过游戏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动起来。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实施单独训练,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一堂体育课中设置多个体育项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训练,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耐力训练,比如长短跑、跳高等,体育教师在这些体能项目训练时,如果安排体质差的学生和身体素质较为出众的学生一起参加同一个项目,那么体质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技不如人”而失去参与兴趣,而体质较强的学生也可能因为体能训练没有太多挑战性而丧失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先对学生们的体质进行摸底测试,以学生身高、体重及体能测试成绩等为参考依据,进行合理分组;二是因材施教,结合各组实况选用不同体育授课手段;在体育教师合理分配以及鼓励引导下,有效激发学生们的训练兴趣,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仍然是以室外活动、有氧运动为主要教学任务,其中田径项目是主要教学方式,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关键在于创新体能训练方式,形成体系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新教学模式。“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注重“体育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全面落实体能训练创新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出发,改变现有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研究[J].薛萌.当代体育科技.2019(19)
[2]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伍云峰.读写算.2019(27)